如何经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13-08-15 00:53:55文胜利吴胜华李怀龙
关键词:办学学院院校

文胜利,吴胜华,李怀龙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系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教育院系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在我国,教育院系一般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设置于高师院校之中(教育学院或教育系),二是在各地设一所省级教育学院和若干所地市级教育学院。前者从事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后者承担其职后培训。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高师院校,尤其是教育院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改为两级,人才培养重心上移;师范教育由封闭改为开放,非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等)可以参与教师教育的竞争,对高师院校办学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师范大学(学院)的主要职责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这其中,教育学院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与作用。在高师院校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教育院系除了培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承担着本校教师教育类学生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课程的教学任务,担负着本地中小学教师寒暑假继续教育教学的任务等。

与其他院系相比,教育院系在办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困难与问题:

一是在主观认识上,无论外国与中国、过去与现在,普遍存在着轻视教育系科的现象,对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存在的必要性抱有极大的怀疑和不认同。古德拉得在批判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时说:“最有讽刺意义的是,名列前茅的教育学院不培养教师,而是研究教师,所研究的问题与教学法或教师教育关系不大。”[1]加利福尼亚一个教育委员会的研究结论认为:大学教育学院既不能建立像法律和医学那样让大学感兴趣的学术声誉,也难以让人感觉到教育专业是不可缺少的。[2]这一点正像大卫·拉伯雷所指出的那样:处于弱势中的教育学院不可能给美国带来危害,也不会给美国教育带来帮助。[3]换句话说,教育学院是可有可无的。

在我们国家,教育学科、教育学院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处境。早在20 世纪30年代,对教育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人们就表示相当怀疑:“少数有权威的学者,不但不承认教育学为一种‘科学’,而且不承认教育学为一种‘学科’,认为教育无研究的价值。”[4]

有的学者虽然深信“教育学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学问”,但面对现实不得不感叹“教育的学术在各种学术之中,更居于不利的地位。不要说一般社会人士,就说学术界的同仁们,也常常对教育学术轻视、怀疑及误会。”[5]

对教育学科的普遍不看好,使不少教育学者陷入苦闷,“教育行政当局也不重视教育研究,各种学术基金集中在自然科学与工程,甚至不愿意派遣研究教育的留学生。”[6]

二是教育院系在办学实践中存在诸多矛盾与悖论。在培养目标方面,高师院校起初设立教育系科,主要目标是为中等师范学校培养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师资。目前高师院校教育院系虽然也为中小学输送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师资,但随着教师教育体制由三级改为两级,高师院校教育学院的培养目标逐渐成为问题。经过四年培养、训练,教育系科毕业生将何去何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一小部分学生通过考研提高学历的办法到高校任教,还有一部分通过中小学教师入编考试后到中小学任教,另有一部分学生去考公务员。但无论哪种形式,录用的人数都非常有限,大多数教育系科毕业生就业情形令人堪忧。

在培养规格方面,高师院校普遍设有教育系科,而本科毕业生就业又困难重重,这在客观上促使高师院校教育学院纷纷去追求硕士点、博士点,以改变自身的不利处境。但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毕竟是少数院系,大多数教育学院只能培养本科生。

在办学定位方面,建国以来,我们惯常采用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的二分法对高校进行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采用了能级结构分类方法,开始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院校三种类型。对教育学院所在的高师院校来说,绝大多数属于教学型院校。那么,高师院校内的教育学院,究竟应是教学型的,还是教学研究型的呢?按照国人的习惯思维,办教学型的教育学院似乎处于金字塔的底部,有失面子,于心不甘。所以有不少的高师院校教育学院冲刺硕士点、博士点动机迫切。问题是教学型院校只搞教学就可以了吗?这个在理论上十分明白的道理,但在办学实践中却衍生出不少矛盾与问题。

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高师院校教育学院的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不能不从事科研。但以什么为研究对象呢?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还是研究形而上的教育理论?现实情形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院的大多数教师们,既不屑于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从内心里认为那是小儿科,不登大雅之堂,又没办法在纯粹的教育理论上有所建树,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二、教育学院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有利条件

从当前教育发展的形势看,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有利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我国已将科教兴国确立为国家的根本发展战略。科教兴国,科教先行。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与作用已为全社会广泛认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建构科学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也必须建设高水平的教育科学,为办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这个意义上,切实办好高师院校教育既显得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

二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范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特别是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在2012年终于得到落实,全国的教育经费保障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多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种种困难,但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教育投入不到位,历史欠帐较多。与理工科院校相比,高师院校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自我筹资、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的落实,无疑为高师院校教育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三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一门科学、一个学科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与积累,就会出现许多问题与矛盾,并且是这门科学、学科自身所无法解决的,也就是说,超越了这门学科的“范式”,以至于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这就意味着,这门科学或学科正处于它革命的前夕与临界点,推陈出新、转危为机的时刻就要来临。库恩的“范式”论已为众多的科学发展所证实。当前全社会对我国的教育颇多微辞,有种种抱怨,说明我们的教育科学已到了它变革、创新的前夜,一个带有时代特征、中国气派的教育科学正向我们走来。

三、经营教育学院必须要有一个宏伟而切实的办学目标

尽管外国与中国、过去和现在人们对教育系科颇多诟病与责备,但也确有一批办得成功、出色的教育学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引为典范。这些榜样,在我国就有北师大的教育学部,华东师大的教育科学学院,华中师大的教育学院等,地方师范大学中如南京师大、华南师大的教育学院等。综合大学、多科性大学中也有一批办得好的教育学院,北大、清华的教育学院虽说办得较晚,但凭借其独有的特殊地位和多学科优势,后来居上,成效卓著。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则是独辟蹊径,依靠改革开放以来脱颖而出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一步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教育研究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镇与基地。

从外国来看,当然有很多办得成功、表现优异的教育学院,限于本文篇幅,在此仅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例说明。哥大师范学院创办于1887年,名为纽约教师培训学校。1892年正式改名为师范学院并沿用至今,1898年并入哥伦亚大学(哥大创立于1754年,原名“国王学院”)。

哥大师范学院创办以来,先后吸引了众多名师来校执教,有着深厚的学术文化底蕴,形成了卓有影响的教育流派,涌现出众多享誉世界的著名教育家与教育学者,如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桑代克,教育史学家孟禄,进步主义运动先驱克伯屈,比较教育学权威康德尔、贝雷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特别是杜威,1904年到1930年在哥大师范学院工作,前后达二十六七年。就哥大师范学院对中国教育来说,影响也极其深远。有材料显示,1854年到1953年有1834名中国留学生在哥大获得学位,在当时全美名校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密歇根大学(1 300人),再后是麻省理工学院(734人)和哈佛大学(647人)等。[7]

有资料显示,1909 到1950年间我国在哥大师范学院获得各种学术与专业学位的至少在304人以上。这些人回国后出任中央或省级政府教育官员的有38人,担任大学校长的有8人,担任学院院长的有36人,担任大学系主任的有20人,担任大学教授的有90人,担任中学校长的有13人,任其他领域领导、指导者16人,占84.7%,其中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学者有:陶行知、陈鹤琴、朱经农、蒋梦麟、邱椿、俞庆棠、郑晓沧、姜琦、汪懋祖、罗廷光、常道直(导之)、陈东原、萧承慎等。[7]单从上述材料看,哥大师范学院的办学成就就可见一斑。

由此来看,我们要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办学目标,做一个怎样的“学院梦”?办学当然不能有大跃进的心态,教育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办教育既要尊重历史,又要着眼未来,既要有诗人般的畅想与激情,又要有愚公移山式的实干精神,立足现实,统筹兼顾,科学设计,合理规划,编制教育学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力争经过五至十年的艰苦努力,办一个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在省内位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办学具有显著特色的教育学院。

四、经营教育学院的主要策略与措施

(一)组织力量,深入调研,制订学院发展规划并长期坚持

要经营好教育学院,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发展规划,就能有效提高发展的自觉性,减少乃至杜绝学校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在这里我们愿意与大家分享华中科技大学制订发展规划的经典案例。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在1977年主政华中工学院(华中科大的前身)时,经过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文革”以来高等教育的深刻反思,认为我国高校必须改革,否则没有出路。1977年暑假,他通过学校党委组织全校700 多名教师、干部对世界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研究。几百名干部、教师冒着盛夏酷暑,一部分人在学校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一部分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兄弟院校和有关部委了解情况。他们共查阅了24 000 份国内外科技图书资料,写出104 份调查报告,总字数达54 万字,于当年10月编印了《调查研究资料》,组织教职员工学习。学校还组织力量翻译了《一个实在的轮廊——麻省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史话》两本书,印发给教职工,人手一册。1978年4月,又以华中工学院党委名义向学校各单位印发了一份两万字的材料《我院同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学的差距和赶超的主要措施》,并上报教育部。

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朱九思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华中工学院要发展,就应当瞄准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他们还制订了赶超麻省理工学院的具体设想与措施。[8]应该说,正是由于1977、1978年的调查研究,制订了恰当的发展目标、规划,才使华中工学院这所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一跃发展成为今天著名的“985”大学。

为使教育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考虑,将利用申报高层次科研课题的形式,组织精干人员,对国内外教育学院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期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作为我们今后办好教育学院的有益借鉴。

(二) 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不论是办一所大学,还是办一个学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四面出击,也不能把战线拉得过长,否则,处处被动应付,常常疲于奔命,很难把一个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要办好教育学院,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为重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在办学规模上,压缩本科生人数,扩大研究生规模。在职能定位上,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全力推进学科建设,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开展符合高校特点、具有高师特色的社会服务。

要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切实统一思想,明确办好教育学院的核心与关键在于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出路也在于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相对于其它类型高校,我国高师院校备受社会争议,根本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高师院校科研水平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不高,缺乏学术影响力。

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师院校一直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关系的争论。一派认为,高师院校最重要的是讲求“师范性”,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从教能力,比如“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另一派则认为,高师院校诚然要提高学生未来从教的能力,讲求“师范性”,但高师院校毕竟是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学术性”,是求真,那就应该在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贯穿科学研究,倡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新的内容。关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分歧,几十年来断断续续争论不休。1999年,叶澜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她认为这个争论是个假问题。高师院校既要讲“师范性”,又要讲“学术性”,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而不是非此即彼。[9]当然,一篇文章不可能解决存在了几十年的争论,但实际上,这个争论仍在影响着我国高师院校的办学实践。

教育学院要想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走出历史怪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服务教学,像朱九思先生所倡导的那样,让科研走在教学的前面![10]中外教育学院的办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准我们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负担,使其教学工作量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腾出时间与精力,围绕学院发展目标与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争取做到每个教师有项目、有课题,每人都有机会参加学术交流与进修,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努力与积累,何愁办不出一流的教育学院?

(三)采取超常规措施,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要办出高水平、有影响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凝聚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是根本前提。做到这一条,我们需要做以下工作:一是下大功夫吸引人。人才是生产力,办好教育学院,必须敞开胸怀、广揽贤才。首先是根据学院目标、规划吸引人才,处处有才,人人有才,引进合适的就是人才;其次是清醒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利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加大服务力度,提升引人、聚人的吸引力。短期看,这样做办学成本提高了,长远看,真正的人才进来了,办学质量、学术声誉提高了,花多大代价都是值得的。

二是千方百计培养人。吸引外面的人才重要,对现有的教师加大培养力度也很重要。要认真总结中外大学建设教师队伍的成功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现有教师分期分批送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访学,参加学术交流。教师教学达到一定年限,就要让大学外出学习、充电,拓展学术视野,呼吸新鲜空气。这不论对教师个人,还是对学院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创造条件使用人。对于稳定人才,人们常说要条件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但我们体会,要在高校留住人才,发挥作用,待遇、条件、感情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事业留人。但凡真正的人才,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最讲事业心的,条件、待遇再好,如果没有事业平台,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长期安心工作。所以,要凝聚优秀的教师队伍,要把功夫下在打造学科平台上,让教师在事业发展中各展其才,各显其能,创造业绩,体现价值,这是稳定人才的根本之道。

四是真心实意重视人。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注意待遇、条件、事业等硬件,也要注意感情、风气、氛围等软件,要做到硬件要硬,软件更要硬。办好一个学院,学院管理者特别是主要领导,对教师、对优秀人才要放下身段,甘为人梯,情真意切,虚怀若谷,发挥当年朱九思在华中工学院“广积人”、匡亚明在南京大学引进程千帆先生时的那种精神,把引进人才、关心人才当做办好学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好、做实。

作为师范大学下属的二级教学科研单位,要经营好教育学院,有赖于多种条件与因素,比如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学校党委、行政的开明领导,有关部门与单位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等等。但其中最关键的是上述三条。有了这三条,经营好教育学院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本文用了“如何经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标题。之所以选取“经营”一词,而没有用“办好”“建设”等提法,用意就在于,“经营”一词更多地蕴含着主动进取、奋发努力的积极意味,意在表达我们要办好教育学院的那么一种追求、那么一种抱负、那么一种激情、那么一股干劲!所谓“经营”,就是要像企业家办企业一样,讲的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不是消极地等、靠、要,等到人、财、物万事俱备才行动。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永远不会有什么机遇。要办好教育学院,必须要有“经营”的意识、精神与干劲。

[1]Goodlad,J.Teachers for our nation’s school[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0:76.

[2]谌启标.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国际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43.

[3]Labaree.D.F.The trouble with Ed schools [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4]邱椿.教育崩溃的一个责任问题[J].独立评论,1932(11).

[5]赵廷为.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性[J].教育杂志,1948,33(4):3-5.

[6]陈友松.五十年来美国之教育科学运动的贡献[J].教育杂志,1940,30(9):11-14.

[7]丁钢.20 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一份博士名单的见证[J].高等教育研究,2013(5):83—87.

[8]王炯华.朱九思评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29.

[9]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10-16.

[10]朱九思.竞争与转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430.

猜你喜欢
办学学院院校
初等教育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院掠影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
院校传真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