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伟
(浙江传媒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浙江 杭州 310018)
接受美学,也可称为接受理论,是最早产生于德国的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理论。姚斯与伊瑟尔所建立的这一理论强调,文学作为社会活动,是一个动态、开放、相互联系的过程,因此应当重视读者在阅读文本、赏析作品时的主观地位,通过与读者主观心理和潜意识的互动,引起共鸣,从而引导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参与,实现审美期待和审美价值,从而达到美的享受。接受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整个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创作不再是以写作者为中心,而是转为以读者参与为重点,强调作品的对话性。随着社会和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其理论的核心思想逐渐被应用到翻译领域中来。它将翻译理论中的研究重点转向读者群,强调审美主体即读者的主观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主动调节作用,促进了读者理解力和审美力的提升。
接受美学理论促使译者更为精准的把握信息转化中介的主观感受,强调译者作为读者、作品的诠释者、以及作品再创作作者的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译得正确,必须以译文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1]翻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能否将接受美学的理论实际用于翻译领域,用其批判的理论解读翻译文本,开创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两方面的新纪元。
随着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态势,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不断的扩展和深入,使得语言的使用交流与文本翻译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不仅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对外翻译所面临的接受和认同难题突出,“引进来”的翻译文本也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的适应和冲突的解决,建立在语言交互基础之上,因此建立以接受为目的的对外翻译和对内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过程中,旅游文本的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多彩,且其研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旅游应用文本的翻译正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蓬勃兴起。
旅游翻译所涵盖的内容广泛,旅游指南、景点介绍、标示标牌、民俗风情、酒店宾馆、当地特色产品等不一而足。在传统的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对比中英旅游文本文体、语言、风格,探讨诸如信息传递、文化处理、读者关照等不同角度;实例却多为中译英;且具有显著地域性特征。[2]163同时,在大多数的文献综述论证过程中,从文化翻译视角中的跨文化交际以及功能主义理论中的文化视角入手的研究比例较重。
近十年旅游翻译类论文中采用跨文化视角的论文所占比重最大;采用功能目的论视角的论文所占比重其次;突出地域性特征、中英旅游文本对比、以具体旅游文本类型为参照系的论文所占比重相当;采用美学和读者关照视角的论文所占比例最小。[3]
适用跨文化交际指导的旅游英语翻译虽较好的考虑到了译文受众的文化心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受众的审美习惯,只是在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冲突的单层面角度下适用的旅游英语翻译。追求精准的译文及翻译文本之间的对等是其欠缺之处。因此,对于适用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指导有待发展。针对旅游资料文本翻译中的处理,应该适用于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接受感受的翻译范式,结合多种翻译防范,根据旅游翻译文本的不同侧重点,考虑到不同文化差异性,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必要的变通和处理,将译文和译文受众之间的视野融合作为翻译重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阐释依据。
结合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启示,可以得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基石。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会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而文化的差异性是由所从事的物质生活方式以及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由于地理环境与文化起源的不同,各个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模式与特征也各不相同,特别表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4]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虽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文化间的相互了解、沟通甚至融合创造了条件,但是,文化差异仍然存在,文化之间的错位仍无法校正,空缺仍无法填平,冲突仍无法调和。[5]鉴于此,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势在必行。
接受美学理论,对旅游文本英译的指导与带来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依照接受美学理论的表述,受众自身的主观经验、文化底蕴和趣味等综合形成了对作品的审美要求,具体的表现为其审美期待。而如何满足受众的这种审美期待,关键就是如何将旅游的文本转化成作品,对翻译来说,译本也是一个文学文本,译文的存在本身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而是通过译文作者的阅读使其意义具体化,才能达到译文的彻底完成。这一过程中的直接作用人便是译者。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中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接受美学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即以读者为中心、交互双方良性互动的这一理念,更强调译者绝非是单纯充当语言文本之间词汇的转换的角色。两种文本词汇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使用的情境,都对译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化、历史的理解、分析和判断,直接影响着翻译受众的接受程度。
具体些来说,翻译过程中,将会两次用接受理论与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相呼应。一次是译者将文本进行解读,用他们自身的经验、认知、知识;第二次是译文与受众(读者)的交流,此时受众也会用他们自身的期待视野来衡量译文是否具备他们所需的信息,这便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二次接受。结合这两次接受,强调“期待视野”与文本的相合程度,译者应带着读者的期待视野同翻译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对原文的解读,自我的分析,转换成可以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的文本翻译,并且最终在译后文本中以目标语言的形式呈现,赋予目标语言好的接受力。坚持以读者感受为根本,同时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将其辩证融合,给予读者多维度的关照。
例:飞水潭是鼎湖山空气含负离子量最高的地方之一,飞瀑、绿树、幽谭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这里常有女子弹古筝,端正的面庞、悠扬的乐曲与溪流声相互辉映,就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The Splashing Water Pool is wellknown for its higher density of negative ions in the Dinghu Mountain area,where the splashing waterfall,the deep pool and surrounding green trees present to you a picturesque scene.
译文省略了原文中“女子弹古筝”及其相关信息。考虑到“女子”、“古筝”、“溪流”、“飞瀑”等构成的山水画景致对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及对“意境”缺少体验与感受的英语读者而言理解难度大,不能迅速、有效地获得类似的审美愉悦,与旅游文本的宣传目的相悖,因此,将其省略是正确的选择。
例:这里群峰壁立,有的高达30多米。大自然的雕琢使石林千枝百态,可任人揣摩想象,有的如笋如柱,有的如利剑刺天;有的如婷婷少女,有的如壮士相搏;还有的如鸟似兽,像在奔腾、跳跃、昂首嘶鸣。
The scenic area features a myriad pinnacles standing erect,some of them being as high as over 30 meters (98 feet).They are naturally endowed with as many forms as man can imagine.Some appear to be a bamboo shoot or pillar,or look like a sharp sword piercing the sky.Others are like a pretty girl standing slim and graceful,or resemble warriors wrestling each other.Still others are likened to birds,or animals galloping, jumping or neighing with their heads high.
译文基本保留了原文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并没有附加的文化信息,对英语读者而言也不会构成理解上的障碍,同时又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获得鲜明而强烈的审美感受。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文化意义。在旅游翻译的实践应用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不同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对历史风俗、审美情趣、道德规范及法制法律等方面的认知,都制约着旅游英语的发展与成就。虽然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两者之间对差异文化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与沟通,但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带来的词汇缺失以及语义冲突给翻译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因此更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文化意义。对比汉字与英语,汉语文字含义丰富,往往单字就能表达出深渊的意境,如“狗”“龙”等动物形象,其联想意义与隐含意义存在不同,就为理解与翻译造成了障碍。并且汉字惯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同语境条件下的表达含义多有不同;而英语具有明显的非修辞性,表达干净简洁,词汇虽能传递不同情感,但相对逻辑性强,文风多质朴。拿风景解说类的旅游文本为例,中文文本大多采用平行对偶或者是四字结构,文采较浓郁,着重想给受众一种美的感受;而英文文本大多风格简约,行文简单,表达方式客观写实,与中文有明显的差异性。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如此之大,这就是为何翻译软件高度发达,翻译文本却总是词不达意、错误百出的原因。译者作为能动的“翻译软件”,当然需要结合自身对语言习惯的了解,根据接受者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思维,进行必要的变通,避免生硬、荒唐的译文出现。
例:四川西部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宝顶,数目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它就是松潘县的黄龙。
即可译成:One of the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the main peak of Minshan Mountain.It has lush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bubbling streams and songbirds.
译文充分考虑到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期待,对包括“美妙去处”、“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语婉转”、“流水潺潺”在内的诸多四字短语进行结构上的重组,还原其中的语言逻辑关系,虽未能保留原文形式上工整的特点,却将景区内美妙的景色这一关键信息通过有效的形式传递给了读者。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不仅译者要发挥其能动性,调动知识储备进行不同视野的融合,在翻译当中更要关注读者的能动性,将读者与译文两种不同视野相互融合。接受理论强调,文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相互联系的过程,因此应当重视读者在阅读文本、赏析作品时的主观地位,通过与读者主观心理和潜意识的互动,引起共鸣,从而引导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能动参与,实现审美期待和审美价值,从而达到美的享受。将此理论运用到旅游文本翻译中,也就是强调翻译过程不全以译者为中心,而是转为以读者参与为重点,强调作品的对话性,强调审美主体即读者的主观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主动调节作用。也就是将读者作为译文接受的中心,诱发审美情趣,调动审美主观能动性,使受众自发自觉的吸收译文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而非被动接受译文传递的信息。读者在认知上的局限性往往制约着旅游英语翻译的接受度,更进一步在涉及到与读者文化差异较为明显的范围内时,则会制约着信息和文化的传播。因此需要考虑到受众的视野范围,从而调动其审美期待。再加之旅游文本的性质与其他的翻译文本还不完全相同,它带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功能性,它更应该以目的读者为文本的中心,带给他们明确的指示性,从而产生效果引发读者想要游览此地的强烈意愿。只有诱导读者产生这种强烈的认知欲,拉近与受众之间的文化距离,引发他们的游兴,才算是旅游文本翻译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接受美学还强调,读者对作品的认知不是一个消极地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的过程,所以旅游翻译文本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是通过读者来揭示的,在于作品是否能满足读者的接受能力、期待视野、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情感需求等因素,所以译者在翻译之前,就应首先站在受众的角度去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心理,只有带着这种心理,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旅游翻译作品。
例:五代时的吴越国和南宋均曾在杭州建都,历时237年。
可译成:Hangzhou served as the capital of two empires for 237 years,first as the capital of the Wuyue Kingdom(907-908A.D.)during the Five Dynastics period,and later as the capital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例:秦始皇即可译成:Qin 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在以上翻译中,译文适当的增加了对稍具特色性的历史文化知识做了相应的增加文本,使得翻译拓展、通畅流利,更加易于为欠缺相关知识的受众所接收。
接受美学理论将传统的以翻译者作为中心主体的形式,转换到把翻译受众作为主体,使其强调读者的中心地位。在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读者被高度重视,并作为审美的主体,在视野融合中,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规律、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体验等因素。指导译者更好处理翻译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矛盾冲突,而非单纯将语言词汇的简单转换,真正达到内外交流、提供信息的目的。是旅游英语的翻译从简单文本独白上升到读者与翻译文本的对话层面,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1]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6-58.
[2]陈刚.旅游英语导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63.
[3]常晖.旅游资料文化翻译探析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5)∶32-35.
[4]赖德富.接受美学期待下的旅游外宣翻译[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5)∶51-54.
[5]田庆芳.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J].上海翻译,2007(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