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自1929年以来,德国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德国最美图书”国家级图书装帧评比大赛,参赛图书涵盖文学、艺术、科技、少儿、教科书、非文学类等各个类别,每次仅约有50本图书获此殊荣。历经60年的历史,其评选出的图书已成为世界级图书装帧界视觉与触觉、内容与形式美感结合表现的典范。
2011年6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提供最新的获奖作品类别,即“德国最美少儿获奖书展”,在陕西省图书馆展出。使我们能零距离从专业领域对德国少儿图书装帧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对中国少儿书籍设计的研究,图书艺术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与吸收之处。
书展的整体印象,设计者统筹全局经营,获奖图书在工艺处理上不追求繁杂变化,少量节制的选用表达创意,工艺技术的减少直接降低书籍成本,使德国最美的书为大量流通领域服务,提高大众阅读品质的宗旨得到了很好的贯穿执行。少儿书籍装帧形式多锁线胶状,带护封的硬精装,锁线工艺到位,几乎看不到胶印,书籍平整极耐翻阅。纸张变化不大。也就是书籍的内容,尤其是书中插画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住,装帧形式、纸张为书服务,退到视觉后面,默默支持书籍本有的内涵。
1.从书籍封面设计上分析:从内容出发,封面平实不作哗众取宠设计,没有过多的工艺干扰。中国少儿图书常见的UV处理,模切处理,烫金、银、镭射工艺都少有出现,书籍封面不追求过分视觉刺激,吸引人眼球的是个性鲜明的绘图,清晰明了的字体,即使看不懂德文也一眼就能预知书籍里涉及的内容。封面、书脊、封底设计被视为统一体,不是以图形贯穿,就是以色彩贯穿,整体完整统一,无论书籍插在书架上展示,还是平躺在展台上展示,无论视线先落到何处,都不会因书籍结构的分离而造成视觉的分散。
2.从书籍内文排版上分析:以阅读为主要目的,内文排版简洁明了,相当一部分图书保留德国传统排版形式,天头空白少,地脚空白多。下半部分空白较多适合少儿用手去抓、翻阅时内容尽量不被遮挡。封面字体与内文字体多选用同一类型,视觉统一。正文行距多超过字高的一倍以上,横向阅读极为通畅。图文比例以儿童年龄阶层划分,幼儿图文比例约8:2,儿童图书图文比例有8:2,有7:3,有6:4,但都未超过5:5。少儿图书文字比例一下提高,绘图少而精,但绘图最少也保留10%比例,没有出现纯文字阅读书籍,符合不同阶段少儿的心理需求。
3.从书籍图形运用上分析:以手绘形式插画为主,每本图书的插画都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个性鲜明,活泼有趣,这些配合书中内容而创作的插画,既有知名大师的作品,也有不少画坛新秀的作品,展示了各种可能的绘画效果和技巧,能看到世界插画绘本的最新趋势,艺术水准颇高。电脑制作的矢量图形基本没有踪影,和国内儿童书籍形成强烈对比。国内少儿图书到处充斥着便捷方便、千人一面的矢量图形,缺少德国少儿书籍因插画的鲜活生命力带动书籍活跃度。
4.从书籍色彩运用上分析:整体色彩活跃,但并未出现喧闹及眼花缭乱的视觉混乱。整体书展色彩运用以高明度色彩对比为主,画面儿童新鲜活力的气息增强,但纯色运用有所控制,色彩是经过调和后组合搭配,活跃但不刺眼。德国少儿图书在本质上的追求及用色的掌控能力上是中外少儿图书之间最大的差距。书展中的书籍色彩前后呼应,封面用色彩绘在衬页,正文中出现,只是用色比例多少的变化。书封上的色彩完美地渗透到书籍整体当中,或做正反嬉戏,或前后一致,和谐统一。
5.从书籍整体节奏把握上分析:有的书籍章节利用大量空白,每章右起页,一章一章明确分开;也有紧锣密鼓,一章接一章,有时左起,有时右起,只通过大标题作明显区分;有的在每一章节开始的相同位置出现同一图形,通过连续重复图形,明确提示章节的开始;有的没有特别明显的章节划分提示,但章节内容量所占页面数量相同,每章节都以文字为主开始左起页,并且正文结束也在左手,右手页保持空白。同时每章中都会出现一满版插图且只出现在书籍右手页面,用文字宣告开始,用图形渲染高潮,用空白暗示结束。书展中书籍整体节奏因章节划分形式的多样使视觉感受如音乐般丰富多彩。
在中国图书界不断追求日新月异,不断要求改变创新时,我们有幸看到另一个国家,用平静的心态静静地守护着书的静谧,不张狂,不以异新之刀把书分割得七零八落。尊重读者,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在这里关注的是翻看书的内容,不会被革新的技术、编排的出位夺去眼球,在这里还原了书“读”的最单纯的本质,少儿书籍也不应例外。
[1]余秉楠.书籍设计[M].合肥:湖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2][德]汗斯·彼德· 维尔堡 著,余秉楠 译.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吕敬人.书籍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