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建卓
(河池学院 体育系,广西 宜州 546300)
独竹漂竞速是指运动员赤足站立在漂浮于水面上的单棵竹材(或形似材料)上,利用手中的划竿划水使其前进,以在同等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的一项水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竞赛项目[1]。继龙舟竞速之后,成为全国民运会第二项水上竞赛项目。作为一项新兴的比赛项目,独竹漂竞速运动的特征、技术风格、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及竞赛方法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被开发、被认识的时间较短,关于独竹漂竞速训练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的起步阶段,而在独竹漂竞速训练中融入现代先进的训练方法和理念的研究成果还是空白。为此,针对独竹漂竞速的技术结构、运动特征,借鉴众多学者对体育运动中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成果,结合多年独竹漂训练实践,阐述核心稳定性在独竹漂竞速中的作用,提出独竹漂竞速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以期为独竹漂竞速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独竹漂竞速是运动员以站立姿势脚踩竹漂、手持划竿,在竹漂左右依次划水实现水上位移的周期性运动,其技术结构由握竿站立、插竿、拉竿、出竿和回竿复位五部分组成。
握竿站立是准备阶段,运动员应站在竹漂的中心线上,以划竿控制平衡,保持竹漂与划道的标识线平行;插竿、拉竿、出竿是独竹漂竞速单个划竿周期的主要阶段,插竿入水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感觉划竿已稳稳抓住水,利于拉竿产生最大推力,提高速度,出竿动作要迅速、柔和、干净利落,划竿尽量少带起水花;回竿复位是单个划竿周期的结束阶段,要顺着出竿的惯性迅速衔接下一划竿周期的动作。插竿、拉竿、出竿和回竿复位四个动作要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在独竹漂竞速中,运动员手持长度4.5 m、直径0.04 m、重量3.5 kg,复合材料制作的圆柱形划竿,赤脚站在漂浮于水面,长度为7.5 m、直径0.16 m、重量30 kg,复合材料制作,形似竹材的竹漂上,在竹漂两侧依次完成插竿、拉竿、出竿、回竿复位的周期性划水动作,使竹漂保持在自己的赛道内向终点前进[1]。在此过程中,运动员、竹漂、划竿三者合一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运动系统,体现出独竹漂竞速运动技术的不可分割性。
独竹漂独特的器材形状,使其在运动形式、动力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水上运动项目。一是身体姿势,运动员在保持身体平衡、双脚控制圆形竹漂不转动的状态下(竹漂转动会导致运动员掉水),以站立姿势完成技术动作;二是动力的传送,划竿划水产生的动力由双脚蹬撑传递作用于竹漂,动力路径由上肢末端途经躯干传至下肢末端,是需要通过多个关节的长动力链;三是脚下浮动的支撑面,运动员是站在漂浮于水面的竹漂上完成技术动作,脚下支撑点是浮动的,既需要克服水的浮力对竹漂产生的晃动,又要控制圆形的竹漂不转动,保持平稳漂行,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四是依次两侧划水的运动形式,导致左右手的握竿点交替作为划竿的支点,即在持竿划水过程中,完成左侧插竿的同时,以右手的握竿点为支点,左手臂发力,使划竿以右手握竿点为转动点作弧线转动,完成拉竿动作。独竹漂竞速的这些动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链”,体现出其运动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和其他水上运动项目的差异性。
目前国内外竞技体育领域对核心稳定性训练非常重视,关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进展迅速,许多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所谓核心稳定性,就是指人体核心区的关节肌群有效产生、传递能量和保持身体姿势与重心的能力,是在神经、肌肉、骨骼和呼吸4大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下,控制脊柱和骨盆的稳定姿态,使人体核心区(部位)保持中立位的稳定状态,它为运动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在运动链上的传递创造条件,将不同关节肌群的收缩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使整体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的能力[2]。
根据这一定义,核心稳定性在人体运动中的功能体现在:一是运动员身体能够有效稳定自身,尤其是稳定脊柱区域的能力;二是以坚实、稳固的躯干为动力基础(即核心区),能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力量、抵抗外来阻力;三是核心稳定性不仅体现在为其他环节的运动提供稳定的支撑,核心区肌群的协同活动还可以直接产生力量,并将这些力量有效地传递到肢体末端,从而使得运动环节末梢得到更大的叠加力量;四是核心稳定性在上下肢的力量传递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可以将来自下肢的力量有效传递至上肢,以达到对上肢或所持器械的最大加速或减速的作用,也可以将上肢力量传递给下肢,调整下肢肌群对支撑点的作用力度,从而提高上下肢或技术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如果核心部位没有足够的稳定能力,力量在上下肢的传递过程中被减小或分散,最终影响技术动作完成的质量;五是预防运动损伤,运动中较差的核心稳定性容易导致不合理的身体姿势而使损伤发生的机率增加,稳固的核心部位为人体适应运动形式的变换提供了一个“缓冲区”,从而有效预防运动损伤[3]。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在运动中的主要功能可概括为:决定着全身整体的稳定程度;为全身力量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能产生力量并通过有效传递使运动环节末端力量得到叠加;在上下肢的力量传递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这些功能充分证明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对稳定性和平衡能力要求很高的独竹漂竞速尤为重要。
独竹漂竞速在重复完成插竿、拉竿、出竿、回竿复位这一系列技术动作过程中,由于运动员、竹漂、划竿三者组成的运动系统,始终处在浮动的、不稳定的支撑面上,运动员既要控制身体平衡,又要完成技术动作,整个运动系统的重心起伏不定,身体姿势不断变化,躯干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稳定—失衡不稳定—平衡稳定”的动态变化中。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根据核心稳定性的功能表现,良好的核心稳定性使运动员身体不仅能够有效稳定自身,尤其是稳定脊柱区域的能力,以坚实、稳固的躯干为动力基础(即核心区),还能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力量、抵抗外来阻力[4]。良好的核心稳定性,能够有效提高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在独竹漂竞速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克服浮动支撑面对竹漂产生的晃动,控制圆形的竹漂不转动,保持身体姿势稳定的前提下,重复完成插竿、拉竿、出竿、回竿复位这一系列动作。如有坚实、稳固的躯干为动力基础,能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力量,抵抗不稳定支撑面产生的分力,维持运动员、竹漂、划竿整个运动系统在运动中的稳定性。根据核心稳定性的功能表现,其既能为独竹漂竞速的划水动作提供稳定的支撑,核心区肌群的协同活动还可以直接产生力量,并在上下肢的力量传递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将这些力量有效地传递到肢体末端。这一功能表明:良好的核心稳定性可使来自双脚蹬撑竹漂的反作用力有效传递至手臂,使手臂划水得到更大的叠加力量。同时,也将手臂划水产生的反作用力(即竹漂前进的动力)传递到双脚,通过双脚稳固的蹬撑,有效地把动力传递到竹漂上,使竹漂加速前进。
在独竹漂竞速中,使竹漂前进的动力来自划竿划水产生的反作用力,并由双脚蹬撑传递作用于竹漂,动力路径由上肢末端途经躯干传至下肢末端,是需要多肌群参与,通过多个关节的长动力链。核心区是承上启下的枢纽与桥梁,核心稳定性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四肢动作用力的支点是否牢固,还影响到全身动作的控制[5]。独竹漂竞速是人体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全身运动,如何为四肢末端的发力构建牢固的支点,将不同关节和肌肉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符合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核心稳定性就起着稳固和支持的作用。
独竹漂竞速是人体在三维空间内进行多关节的运动,其技术动作包含有多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和旋转的多维运动。传统的力量训练常常是在平坦的硬质支撑面上进行单维运动练习,其结果是核心肌群中原动肌、对抗肌过于发达,而躯干的侧屈、扭转肌群没有得到相应的加强,固定肌和协同肌等深层次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和发展,影响柔韧性、协调性、稳定性的提高[4]。独竹漂运动员是在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去平衡的状态下完成技术动作。如果体位控制的能力差,参与运动的关节、关节的功能、运动的幅度和参与的运动肌群和稳定肌群都会偏离理想位置,出现姿势补偿,容易发生损伤。而加强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助于发展人体动力链中薄弱环节的力量,提高体位控制能力,保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安全和健康,预防意外损伤发生。
众多学者关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成果,为独竹漂竞速训练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训练方法。核心区域不但是增加力量和传递力量的重要环节,还是稳定人体重心、控制身体平衡的重要部位[5]。根据独竹漂竞速技术结构,核心稳定性训练就是发展运动员髋关节、躯干肌群及肩关节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的训练。独竹漂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都是在相对不稳定状态下保持身体姿势稳定,正确有序地完成插竿、拉竿、出竿、回竿复位这一周期性动作,因此,控制身体平衡,保持整个动力链条的协调一致尤为重要。
独竹漂运动员在竹漂前进过程中,需要克服自身、竹漂的重力及其身体相对不平衡状态下完成插竿、拉竿、出竿、回竿的技术动作,需要身体各个肌群的协调配合,重点是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核心部位稳定性训练主要是通过控制身体,体会深层肌肉用力以及对人体重心控制能力的感觉,在训练的过程中,主要依靠克服自身的体重,控制身体的平衡,完成加强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不借助器械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通过静力性的姿势练习和动力性的练习这两种克服自身重力的方法进行,静力性的姿势练习包括仰卧式双臂支撑、俯卧式双臂支撑、肘支撑单腿屈伸、侧卧同侧单手单脚支撑等练习方法,每种练习每次保持静态姿势10~15 s,重复3~4次,间歇60~80 s,随着训练的深入,可根据运动员的能力水平,适当增加每次的时间和重复的次数;动力性的练习包括俯卧两头起、仰卧两头起、仰卧侧起、仰卧腿臂交叉两头起等练习方法,每种练习每组15~20次,重复3~4组,间歇100~120 s,随着训练的深入,可根据运动员的能力水平,适当增加每组的次数和重复的组数。无论是静力性的姿势练习还是动力性练习,都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体会对身体重心控制的感觉,从而提高核心部位的稳定性。
提高独竹漂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根据其专项技术特征,在陆上练习内容中,可使用摆动板、瑞士球、平衡盘结合轻器械进行不稳定支撑的组合练习,依靠自身对机体控制,加强对深层肌肉的控制,以增加运动员对身体稳定性的控制;在入水练习内容中,可站在漂浮于水面上、一端有绳索牵拉的窄竹排(2~3根竹子拼接)上进行划竿完整技术动作练习,能增加连续完成独竹漂划竿技术的周期性动作的次数,体会在不稳定支撑面上全身连贯用力的感觉(该练习对初学者尤为重要)。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有效动员核心部位深层肌肉参与机体的运动,加强机体在不稳定状态下对身体的控制,能够帮助独竹漂运动员在身体姿势不断变化的状态下高质量完成技术动作,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运动成绩。
核心稳定性训练强调身体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兼顾核心深层和浅层肌群,是在不稳定状态下,多个轴向发展肌肉力量、身体平衡和整体协调能力的训练[5]。在独竹漂竞速中,由于身体重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不稳定支撑面的运动条件不利于在传统力量训练发展的力量发挥。因此,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独竹漂竞速训练很重要,能有效促进其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形,提高动作质量。但是,核心稳定性训练并不能等同于独竹漂竞速的整个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是一种有益的互补。传统力量训练是在稳定支撑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其训练方法能有效提高核心部位运动肌的力量,为完成运动技术动作提供动力保障。因此,对独竹漂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独竹漂竞速的技术特点,有效地整合传统力量训练,使其训练效果达到最大化。
心理技能训练是竞技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技能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进行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在独竹漂竞速核心稳定性训练中,可根据训练进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与之匹配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例如:技术动作学习阶段结合注意集中技能训练,技术动作巩固提高阶段结合目标设置技能训练,比赛准备阶段结合放松技能训练等。这些心理技能训练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定型,提高心理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发展竞技心理品质,丰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内容,提高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实效。
在独竹漂竞速训练中,通过核心稳定性练习,可以加强躯干稳定性,提高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有效发挥全身力量,提高力量产生和传递效率;稳固各动作环节之间衔接,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确保运动员身心健康发展。在发展独竹漂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中,可采用不借助器械的练习、借助器械进行的练习、与传统力量训练相结合的练习及结合心理技能训练的练习。整个训练周期的安排要系统、周密,把握好练习内容与负荷的比例权重,在练习形式上要丰富多样,增加趣味性,注重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以达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委员会.独竹漂竞赛规则[Z].贵阳:全国民运会筹委会,2011.
[2]韩春远,王卫星,成波锦,等.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 —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117-120.
[3]于红妍,李敬勇,张春合,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 —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8-130.
[4]郭树涛,王卫星,姚旭霞,等.核心稳定性——释义及形成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8):120-124.
[5]李文娟,卢健.核心稳定性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J].浙江体育科技,2008(5):119-121.
[6]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