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2013-08-15 00:49吴学松
关键词:办学大学发展

吴学松

(金陵科技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南京210038)

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的主题词。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将继续教育专列一章,与其他形式的教育并列为教育的八项发展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特别是要重视发挥普通高校在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历来是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主渠道。多年来,我国高校利用自身的各类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大学职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借助国家政策强力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的东风,打破制约新一轮发展的“瓶颈”,成为转型发展的动力源和新的增长极。

一、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

准确把握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涵是推动其发展的基本前提。从历史的轨迹来看,大学后继续教育发端于西方国家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动实践,特别是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成为一股新兴的教育思潮,诸多发达国家相继通过立法来保障本国大学后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已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重点是中、青年骨干。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扩展、加深和提高,使其结构趋于合理,水平保持先进,以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的需要,促进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结合上述规定,可将大学后继续教育概括为: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职称的社会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旨在帮助他们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职人员参加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学历文凭,而是要通过这一教育形式获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以解决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高等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其重点指向是非学历教育范畴,主要包括在职人员的职后培训、岗位培训、进修提升、换岗培训等各类教育培训。

二、高校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

进入21 世纪以来,国家把发展继续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继出台了推动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从宏观视角上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风向标,也为大学后继续教育在高校的蓬勃开展带来了机遇。

(一)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客观要求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持续深入的情势下,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正在成为举世关注的战略性资源。毫无疑义,人是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源及其素质、技能是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反之,大多数国民要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学习,自觉参与继续教育活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才不至被淘汰。“从人的发展来看,个体进入成年及其不同阶段,都有可能使原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生活模式与新的生存境遇或新的发展要求产生巨大的差距,而这些差距恰恰又成了繁衍学习需求的巨大空间。”[1]毋庸讳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高校推进大学后继续教育,正是适应了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弥补了正规学校教育的缺陷,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客观要求。

(二)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唯实之举

《教育规划纲要》把对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许多发展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部署。不仅从宏观层面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而且从具体数量目标上提出要提升继续教育参与率,使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在未来10年达到3.5 亿人次。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曾指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进入大学,是过去15年中美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三大变化之一,它已使大学的性质发生了重要的变化。”①时至今日,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三大主流教育之一,彰显着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同时,高校具有大量的教育资源优势,有着丰富的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办学经验以及高水平的师资和科研队伍等。这些因素为高校推进大学后继续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高校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实用人才,为社会成员进修提升提供机会。所以,加快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高校全面践履《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唯实之举。

(三)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进入学习型社会,也就意味着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换言之,学习能力不足、知识陈旧者将面临更多的风险。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充满了多变性与不可预测性,这加剧了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竞争性,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以拥有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2]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注重受教育者知识的更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是个体自我完善的根本手段,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策略。它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帮助受教育者完善自身,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大学后继续教育是提高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高校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转变办学理念,认真谋划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科学定位

转变办学理念,重新审视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发展机遇已经来临。《教育规划纲要》、2011年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征求意见稿》 都把对发展继续教育的认识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昭示着包括大学后继续教育在内的各种继续教育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就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只有在思路、理念等方面不断地创新突破,才能引领实践实现跨越发展;二是对高校自身发展有利。《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把开展对校内人员和为社会服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学校联系社会、服务社会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实施继续教育的主体,推进大学后继续教育,一方面开发和利用了自身的办学优势,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服务加大了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高等教育与生产、科学研究与生产的结合,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

科学定位是大学后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的前提。客观而言,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能快捷、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为社会成员知识更新、补充、拓展以及能力提升提供终身学习的载体,必将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主流。推进大学后继续教育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握好“三个定位”。

1.发展理念的定位

当今的世情、国情使得继续教育由“幕后”走向“台前”,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并列的三大主流教育形式之一。“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同台竞争。普通本科教育是高效的立校之本,其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而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沟通大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与纽带,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研成果的主要平台,二者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依存。”[3]高校管理者应当摒弃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升对大学后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先进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科学谋划、科学决策,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只有发展理念富有前瞻性,推进发展的实践才更具有主动性。

2.办学格局的定位

大学后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时空上的局限性,继续教育活动可以由校内有限的空域拓展到校外无限广袤的空间,具有典型的开放性。高校要主动把握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积极拓展各方市场、打造合作平台,形成一种开放办学的格局,为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提供广阔的舞台。

3.管理体制的定位

实践表明,管理体制僵化已经成为掣肘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最大“短板”。破除既有管理体制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推进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动力。要从专业化视角着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办学机构设置、归口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专业化建设,特别是要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不断优化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二)紧扣市场需求,科学设置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项目指南

市场需求决定发展走向。《征求意见稿》 提出,到2015年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 亿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升在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力争在2020年上升到50%以上,当年参与继续教育的规模达到3.5 亿人次。同时,持续进行的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诉求的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方兴未艾。在知识半衰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取毕生所学知识的10%,其余都要靠大学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来获取。“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后继续教育正在逐步成为人类进一步发展的‘第一需求’,已经在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成员的一生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4]这些无疑为大学后继续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机遇,衍生出巨大的继续教育需求,必须引起关注。

我国继续教育从创办伊始就是作为有偿教育推出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孕育、形成和发展于市场,要实现转型更是离不开市场。“不管以什么名义,由谁实施或者发生在机构的哪个部分,总之大学正在进入市场。”②因此,市场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试金石,是配置继续教育资源的主体,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必须要紧扣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导向,针对市场需求科学设置项目指南。

1.研判市场需求,优化项目设置

牢牢把握市场需求是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准确研判和预测其发展变化的动态和整体走向,切合市场需求及时优化项目设置。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紧紧围绕现代企业生产技术革新、现代化管理的最新要求,及时体现知识经济发展的最新态势,充分吸收和传播国内外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为受教育者提供快捷化的学习选择。

2.坚持专业细分,多渠道开拓市场

在全面探查自身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专业细分,多方构筑发展平台:与行业协会及各类认证机构合作,开展职业资格和水平认证考试,构建以学科导向和职业导向相结合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平台; 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合作,开展技能型人才的智能化培训,构建在职从业人员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相结合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平台;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企业定向制订培训项目,构建高校与企业互动的产学研结合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平台。

3.培塑品牌特色,打造个性化培训

高校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要坚持特色化战略,着力培养本校富有竞争力的品牌项目,以赢得市场口碑。打造个性化培训,就是要在利用高校重点学科、品牌特色专业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市场,为市场用户量身定制差异化的继续教育项目,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短、平、快”的特点,以学员为中心,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人性化的周到服务(如远程辅导、送教上门),帮助受教育者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聚合内外资源,联手打造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协作平台

高校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有着其他继续教育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长期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能产生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品牌效应;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以及图书资料,能为受训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近年来,高校与社会上的行业企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培养的人才职业适应性越来越强。但就现实层面来看,高校内部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尚存在各自为阵、无序竞争的状态,“教育资源重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现有教育资源与教育机构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成人教育体系内部各类教育之间关系不理顺,就难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也必定会影响成人教育整体功能和作用的挖掘、释放和提升。”[5]反观部分社会继续教育机构,管理机制灵活,营销手段丰富,资源利用高效,在业内迅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成为上市公司。这些成功的案例为高校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高校办大学后继续教育要有大气魄、大视野,才能实现大行动、大发展。聚合内外资源,积极打造协作平台,主动拓展办学空间,以合作求生存,走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发展之路,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同政府部门的合作

切实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主动承接政府推出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为提高党政机关管理效能服务。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的干部培训(政府项目),就是高校继续教育主动作为政府培训基地,自觉落实政府培养目标,取得了较好地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活力。

2.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对接

深入企事业单位,主动了解它们的培训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为校企深度合作以及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还能锻炼高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接洽

社会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需求渐趋理性,对其培训项目逐步从通用型、大众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转移,高校继续教育要主动出击,借力行业协会的专业化资源和业内权威,适时开展行业、企业急需的岗位、职业资格培训。

4.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姻

不同高校各具特色,通过联合举办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建立起继续教育合作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为建设学分的累积与转换、“学分银行”等学习型社会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5.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

我国入世后,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逆抗的潮流。部分高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项目,要主动与国际教育机构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员赴国外进行考察培训,拓宽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积累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的国际经验,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

(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完善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综观我国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始终不尽如人意,核心的问题在于面对新的发展态势,体制机制显得钝化,缺乏锐意改革精神,这是制约其转型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必须要从破除事业发展障碍的高度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为高校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松绑”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就是要在分析现行大学后继续教育体制利弊的基础上,正确把握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责、权、利,促进各有关环节相互衔接、形成合力,以使体制更加健全;同时,把握和识别对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有利的因素,在利益分配机制、激励创新机制、市场发展机制、质量督导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大胆创新和实践,必将提升高校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活力。

实践证明,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构建良性大学后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的前提。“对大学来说,机制是运行系统内外诸要素相互联结、作用、制约关系的总和,大学运行机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运用何种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合理地配置资源、协调决策行为、以实现组织功能的问题。”[6]建立良性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运行机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根据办学规律,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已经显露无遗,不利于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要遵循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着眼于国家推动继续教育大发展的宏观背景,提高高校对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认识水平,加大校内政策扶持的力度,从办学实际出发,在内部资源整合、岗位机构设置、办学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改革,构筑起机构合理、权责分明、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

2.结合学习特点,坚持不懈地推进特色发展战略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特点是办学形式灵活,学时较短、见效较快。基于这一现状,要求举办者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现实条件,解决好工学矛盾;要坚持特色办学吸引生源,甚至根据受训者实际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方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受到学习者的青睐。要坚持从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体制创新等方面推进特色发展战略,形成本校鲜明的品牌,走特色化办学之路,以特色谋求更大的发展。

3.瞄准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制订灵活的激励制度

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存在不是空泛的,它是植根于现实的市场与社会土壤之中,立足于知识、职业、岗位的变化与诉求之内,体现了很强的市场性。高校要紧盯市场需求,引入市场机制,科学合理地制订相对灵活的财务政策,建立相应合理的激励制度,鼓励按实绩和贡献分配,逐步建构起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开明开放,更加有利于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办学机制。

总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转型跨越、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单靠一张毕业文凭受用终身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一张高等教育文凭并不能意味着学习的终结,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将成为不可逆抗的世界潮流,大学后继续教育必将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成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拓展的主流范域。

注释:

①转引自刘序明: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几点认识,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1 期。

②转引自林小英:解开大学身份被盗之谜,载《博览群书》2010年第4 期。

[1] 高志敏.成人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研究,2006,(9):63.

[2] 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J].教育研究,2011,(9):9.

[3] 蒋开球.顾客时代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0.

[4] 李海萍.大学后继续教育: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55.

[5] 高志敏,崔铭香,贾凡.我国成人教育的十大成就、十大问题与十大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98.

[6] 薛浩,薛志谦.运行机制是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的源动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32.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