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2013-08-15 00:43田俊霞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意识

田俊霞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生态道德是指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环境时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生态道德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生态道德教育以生态道德为基础,与生态道德相对应,本质是一种道德教育活动,“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1]36其实质是要求人们用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持续利用。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建立健全生态道德教育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程度。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现状分析

1.生态道德意识方面。据调查,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总体上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些大学生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习惯与生态道德要求不符合不一致,行为方式甚至与生态道德要求相背离。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熊,某大学学生用微波炉烤宠物,这些典型的案例都是大学生不懂得尊重生命个体、缺乏生态道德意识的表现。此外,在大学校园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个别大学生意识不到绿色消费的重要性,生活消费上大手大脚,缺乏节约意识,还有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品,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2.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方面。在以往的道德教育中,高校比较注重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才,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种传统的道德教育并没有真正把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其内容融入到道德教育体系当中。当前的高校多是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缺乏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和环境问题一般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未充分了解环境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从而缺乏强烈的环境意识,未形成高度的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

3.生态道德教育方法方面。生态道德教育不仅需要一定的环境知识作为基础,而且“需要心灵的感悟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撞击与升华,需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层次上形成信念甚至信仰。”[2]85教育者应该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用丰富的情感交流来取代单纯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生动化、形象化,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教师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生态道德教育方法陈旧单一,只注重课堂生态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与大学生的沟通与情感互动,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教育。这种情况使得高校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知与理解浮于表面化,高校对大学生实行的生态道德教育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收到显著的效果。

4.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实践方面。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认知与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一些高校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忽视了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高校大学生不但缺乏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与理解,而且缺乏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与锻炼,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没有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良好生态环境的熏陶。良好的生态校园氛围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它是影响学生思想情感与道德行为的重要外部因素,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事实上,很多高校并没有充分体现“节能、环保、绿色”的主题,没有在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环保氛围,这不利于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2.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形式死板。看一下高校的教学课程安排情况,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只有很少的专业开设了有关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之类的课程,其他的专业都很少涉及生态层面的相关知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此外,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在课堂教育方面还存在着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师资欠缺等问题与不足。高等院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学生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导致教育缺乏现实指导性。

3.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导致学校对生态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我国现在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尚未完成时期,显性和隐性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层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使生态道德教育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缺乏活力和动力。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也比较重视生态道德教育,但大多数都局限于对环境专业学生的教育,忽视对全校师生的普及教育。没有将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任务来抓。

三、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加强校园和谐化建设,营造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习,更在校园中生活。校园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氛围,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高校应努力建设绿色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感受到生态、环保、和谐的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最直观而有效的生态道德教育。同时,高校要宣传大学生应遵守的生态道德行为规范并进行相关教育,提倡尊重自然、绿色消费、保护环境的观念,反对漠视自然、铺张浪费、破坏环境的观念,使大学生自觉树立以保护生态为荣,以破坏生态为耻的意识。

2.实现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教学内容多元化。在高校日常教学中,应联系当前教学实际情况来传授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实行各个学科交叉渗透教学,比如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可围绕“科学发展观”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补充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此外,学校还应开设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如生态伦理学、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学,从理论上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道德观念。同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生态道德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促进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灌输方法外,教师还应灵活运用示范引导法、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实践锻炼法等多种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使大学生由强制教育转化为自觉遵守,变“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此外,在生态道德教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多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设备,将书本中枯燥无味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制作成富有动感与吸引力的教学课件,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有效的方式来接受相关知识。

4.确保高校生态道德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化。为了使大学生树立起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例如举行环境保护知识竞赛、演讲赛、主题征文比赛等,开展一些“建设绿色校园”的倡议和活动,提倡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等。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特殊的宣传日,组织学生到社区以及街道进行相关宣传活动,利用“植树节”等特殊的活动日,组织大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生态道德意识。

[1]刘惊铎,王磊.生态德育及其跨世纪意义[J].教育评论,1998(5).

[2]李朝晖.将环境教育渗透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