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强
(中国人民银行会宁县支行,甘肃 白银730799)
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是基于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发展思维,其出发点是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设计的历史和制度,着眼农村建设,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最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金融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已跟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该如何协调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空间分散,贫富差距较大,虽然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使农村金融服务业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金融的差距,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问题。
首先,农村金融表现出明显的边缘化,存在较大的资金供需缺口。其次,农村地下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有所抵消,存在较强的社会隐患,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另外,农村农业保险体系缺失,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为此,政府应该继续深化对农村金融的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业,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为“三农”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国农村区域面积广大且分散,而金融网点稀少,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的信贷逐年减少。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表面上形式多样,分布广泛,但是实际资料表明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严重不足;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发生,致使国有银行为了减少风险纷纷由农村撤离到城市,从而只剩寥寥无几的金融机构仍在农村开展业务。
我国农村金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需求面越来越广,而真正能够提供供给的金融量却难以应求且供给面相对较窄,导致农村储蓄资金大量外流。衡量农村金融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提供的贷款情况,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业贷款满足的只是农村的简单再生产需求,对于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和养殖等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信贷资金整体投入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农村,一些金融机构只提供少量贷款或者只存不贷,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近年来,在我国农村服务于“三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量较小且频率较高,而从事此类业务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有限,且该类业务的成本较高。中国在农村发展农业银行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一些重要农副产品如粮、油、棉等的收购提供政策性贷款;在我国农村,农业收入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收益性较低等特点,而大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因此他们不愿将农业作为融资对象;此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也不会把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作为信贷服务的重点目标;虽然近年来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十分活跃,支农力量却十分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严重。
相对于城市金融和居民,农村的弱势金融服务的是农村的弱势群体,因此,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中,虽然相关货币政策如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充分发挥了其调控作用,但是涉及到“三农”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政策还不足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此外,我国现有的以“三农”为主要对象的税收优惠、定向补贴资金等政策只在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对于全面调动农村整体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却是困难的。
我国“三农”具有层次较多、覆盖面广、持续性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应注重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确保农村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推行积极的农村金融政策,加强农村金融风险基金建设以及时化解农村的政策性金融风险。创建更多形式的适合农村“三农”发展和以服务“三农”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和范围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国际上相关金融机构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相关金融机构进行进一步改革,例如适当的减税政策的实施等,从而为“三农”更好的发展提供服务。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是一项服务于“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我国应加大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全面推动“三农”发展,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田丰.城乡统筹中农村金融与“三农”发展问题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04).
[2]陈华.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发展研究[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06).
[3]李荣.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金融主体统筹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12).
[4]许嘉扬.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