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延东
(贺州学院 后勤处,广西 贺州 54289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理论形成并迅速传播,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新增长理论的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是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而是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知识取代物质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经济迫使人们重新认识知识在生产、生活、生存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教育与发展的共识。
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系统论述最早见于1968年出版的罗伯特·哈钦斯(R.M.Hutchins)的《学习型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一书。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对学习型社会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追求目标[1]16。20世纪90年代后,学习型社会在西方各国得到普遍的重视和关注。国内对学习型社会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研究的重点在于学习型社会的基础理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政策保障、学习型社会的组织方式等。
学习型社会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是一种基本的需求,是伴随人的生命全过程的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产生于现代社会环境下,来源于学习者自身。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呈现出多层次性,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的自我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对于社会来说,学习型社会拥有完善的机制和手段为学习者提供宽松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完善的学习保障。
移动学习是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而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现代普适计算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支持下,教育者借助多种移动终端,灵活便捷的发布学习信息提供学习帮助,学习者同样可以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实现移动状态下的交互式学习活动,移动性是移动学习的最基本特征。移动学习是传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与延伸[2]148-149。国外关于移动学习的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3]。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的可行性、移动学习中的协作与知识建构、移动学习资源与移动学习服务、移动为学习在社会培训中的应用、移动学习的模式选择与构建[4]12-16。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始于21世纪初[5]6。国内关于移动学习虽然起步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企业和教育机构,在实践性研究方面形成了学校牵头相关企业配合的格局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模式。近年来国内研究转向移动学习的定义、本质、实践应用、理论基础及对传统远程学习的影响等[6]37。
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拥有完善的机制和手段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保障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标志。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其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可以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理想的学习环境要能为学习者创设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习者搭建开放的多渠道的自主的交互学习平台,能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适时的学习帮助与支持。学习型社会中学习者群体以成人为主,他们的学习不同于学校学习,学习动机源于某些不确定的情境,学习需求随机产生,学习方式多是不确定的见缝插针式的学习。学习可能随时发生也可能随时中止,以碎片化、微小化的微学习为主,外在表征不明显,交织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学习无形,却时时存在、处处存在,学习活动具有片段性、随机性、隐含性、泛在性。在传统学习环境下,很难构建出这样复杂的理想的学习环境。
移动学习依托现代普适计算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利用移动网络全天候、全覆盖的优势,编织出一个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天罗地网”,弱化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移动的、泛在的、便捷的学习支持,在全社会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为学习社会的构建出理想的学习环境。如利用移动学习,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灵活的发布学习信息,适时提供学习支持,学习者则同样可以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帮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也可以随时随地而止,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想学就学,文理百科、天地万象都可以成为学习内容,人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
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的学习保障是学习型社会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社会,学习者群体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生存条件各不相同,传统的学习手段无法满足他们千差万别的学习需求。
移动学习技术在普适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和丰富多样的移动服务支持下可以最大限度的创设一个普适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全民学习的需求,实现“人人可学、人人能学”,提供全民学习支持。移动学习覆盖人群的广泛性以及移动学习形势内容的多样性是传统教育与学习手段无法比拟的。据统计,至2012年国内三大移动通讯运营商的用户已达10亿[7];移动学习技术借助WAP技术融合了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领域的诸多新技术,支持GSM、CDMA、TDMA等多种网络,WAP优化现有的网络协议,定义可通用的平台。在构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覆盖广泛性、服务多样性的特征,构建一个覆盖广泛,服务灵活的学习支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教育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可以将学习信息以多种形式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学习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方便的获得学习资源与帮助。这个平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服务,最大限度地为全民提供学习保障。
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者群体庞大而复杂,学习者的生存环境、生活经历、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千差万别。传统的远程学习及成人教育的“因材施教”已经不能满足学习型社会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在构建学习社会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移动学习借助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广泛、用户群体庞大、信息资源丰富的诸多优势,构建出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自主学习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向社会提供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服务,为学习者创设了个性化学习的条件。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者可以利用个性化的学习终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帮助;学习者可以自由组建学习群体,不受人数、地域和身份的限制,教师、学生、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网络访问者都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组成临时的或长期稳定的学习群体;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自主掌控学习进度。这里的学习,是一种自助式的学习,学什么、何时学、在哪儿学、怎么学、学多少,完全是自己的事,是真正的从学习者出发的个性化的学习。
人类在文明演进历程中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知识财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知识总量夜以继日地在以几何级数的爆炸式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之间矛盾日趋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利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能力,于是有效学习就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热点和追求的目标。
有效学习首先应该是有效果的学习,即学习完成后,学习者掌握了某些知识,具备了某些能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有效学习应该是高效率的学习,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会更多的东西,掌握更多的能力。但实际学习中,并非所有学习都可以成为有效学习,有效学习是有条件的学习,是需要在一定条件支持下才可能实现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获得的[8]2。真实的情境、高效的协作、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有效学习的外在保障。移动学习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上述保障。
一是为学习者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学习者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即时进入学习状态,这种学习行为建立在基于真实问题的真实的情境中,让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高效的完成知识建构,实现有效学习;另外,在移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移动学习可以把知识产生的情境“真实”再现,将学习置于虚拟的“真实”情境中,帮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高效的进行意义建构,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学习帮助。他人的帮助是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他人帮助经常是通过协作学习实现的。移动学习技术为协作学习创设了更开放的空间、更便捷的渠道、更丰富的手段,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高效的协作学习。表现在:协作范围更大,移动学习技术弱化了时空的界限,学习者只要需要都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到适合的协作学习共同体中;协作对象更广,移动学习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学习者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别,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成员间的协作建立在相同的学习需求、共同的学习兴趣基础上,协作对象异常广泛;协作方式丰富,移动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手段,QQ、MSN、WeChat、Fetion等多种灵活便捷的交互方式可供选择。
三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有效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主要活动不是记忆,而是高水平的思维,是学习者对新旧知识经验的加工与建构。这种学习活动需要以丰富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为支撑[8]18。在 WAP支持下,人们可以利用手持无线终端随时随地访问移动教育专网或互联网,灵活快捷地获取和发布各种信息,提供或接受各种学习支持。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种知识背景、各种专业爱好的人:教师、学者、医生、职员等,你可以与他们就喜欢的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在分享他人思想成果的同时与他人共享自己思想的火花。在这里可以广泛地接触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接受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冲击[9]128。互联网也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信息海洋,包含无以数计的专业数据库和数字化期刊杂志,并且信息资源一直处于几何级数剧增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互联网上一天产生的信息量约有800EB,如果装在DVD光盘中要装1.68亿张。在互联网上几乎可以搜索到任何你所需要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态的学习资源库。
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移动学习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第一,移动学习技术有待完善和提高,目前移动学习技术的研究仍处于一种试点应用阶段,移动学习所依托的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网络等支撑技术还有待完善,如传输带宽问题、显示终端性能问题、信息反馈问题等许多技术还处于实验与完善阶段;第二,移动学习大规模推广的条件还不成熟,如移动学习所产生的资费问题是困扰国内移动学习的一症结,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移动通讯资费标准与人们的收入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绝大部分移动通讯用户不得不考虑移动学习的大数据流量所产生的高额资费,此外,移动用户的移动学习基础与能力也是困扰移动学习大范围推广的一大障碍,国内近10亿移动用户中农民用户占了绝大多数,许多移动用户对智能手机的许多功能了解不多,应用能力有限,这些严重限制了他们移动学习的应用能力;第三,移动学习资源不足,虽然移动学习技术支持用户通过移动网络使用internet上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的资源总量确实是极大丰富的,但internet上的资源往往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缺乏组织性,多数信息资源价值不高,另外由于信息格式及数据流量限制,internet上的许多资源不适合移动终端直接使用,因此就目前状况来看,学习资源不足仍然是困扰移动学习发展的一个障碍。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出现时间虽然不长,但诸多优势已经呈现,将在学习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针对移动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广泛应用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提出应对策略。首先,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加大移动学习及其支撑技术研发投入,充分利用我国在3G特别是4G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争取在短期内在移动学习及其支持技术领域获得大的突破,提高移动学习推广的可行性;其次,充分利用“教育”的社会功能,发挥“教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普及移动教育知识,在大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第三,利用多种媒体工具和渠道广泛宣传,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移动学习理念和移动学习知识技能,提高民众的移动学习技能;第四,组建移动学习资源社会团队,整合多种媒体资源,挖掘各方面潜力,丰富移动学习资源;第五,整合移动通信资源,优化移动服务模式,运用更先进的经营动作方式和技术,大幅度降低移动学习运行资费。
知识经济时代,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教育与发展的共识。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弱化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构建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全民学习支持、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提供有效学习支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随着移动学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移动学习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应用层次、范围、模式必将进一步发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柳延东.移动教育:突破西部偏远山区教育发展“瓶颈”的利器——以广西土瑶山区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
[3]wirelessAndrew[EB/OL].http://www.cmu.edu/computing/about/history/wireless/wireless - history/index.html,2007-09-18.
[4]刘豫钧等.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3).
[5]傅健.我国移动学习现状及发展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10.
[6]傅健,杨雪.国内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十年瞰览[J].中国电化教育,2009(7).
[7]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10亿[J/OL].http://www.dfdaily.com/html/113/2012/3/21/763520.shtml.
[8]柳延东.基于建构主义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9]柳延东.M -Education环境下的教学特征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