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云,艾莹莹
1.哈尔滨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2.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3.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英国高等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重构本科教育”设想,强调“通识教育”,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实行教育课程综合化;案例教学法的广泛应用。日本各大学的实务教学法等,并通过一些具体的刊物及时反映研究成果,如日本的大学基准协会《大学基准协会会报》、《大学评价研究》、《教育综合研究所期刊》,以及各大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期刊》等。此外,德国也已通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的卓越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体系。国内研究者也通过努力研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2008年,来自全国100多所各类学校、200多名代表达成共识:“促进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必须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未来的卓越人才”。张蕊以“卓越计划”为依托,对日语专业培养卓越人才开展研究,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课程设置、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如何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183。李舜酩,吴铁鹰等从可行性与操作形式,专业能力培养的定位,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与管理模式,培养方案设计与教学计划安排,学业指导方法与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对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建立卓越人才培养探索方法与技术路线[2]75-79。杨冬晓等以电子工程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认为按照高端化、国际化,注重个性化培养,对于推动卓越人才培养有重大借鉴意义[3]38-45。常征从“苏宁现象”出发,认为市场锻造卓越人才,对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提供借鉴意义[4]16-18。
我们注意到,虽然对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已经有大量成果出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专著仍然较少;另一方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成果则更少。应该说,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与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使之适应世界贸易发展趋势要求不相匹配。因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的地方高校,依托教育部“卓越计划”,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改革的初期,社会上需要的经贸人才急速增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看好,大部分的高校中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几年的时间中便造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再加上东南亚的金融海啸,使得全球经济放缓,经济贸易专业的人才就业一度陷入低潮。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产业间的转移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地增长。社会化的生产分工使得生产国际化的程度提高,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与增长。国际贸易和投资多边规则的实施,也让国际型的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更加明显,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的建立和完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领域和层次也在不断拓展与深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高新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崛起以及国际技术的转移和知识产权贸易的加速增长,促使我们进入了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伴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逐渐活跃起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也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而呈现几何级数的增加,在跨国公司、银行、保险、海关、管理等服务领域以及沿海贸易地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特别是在我国民族地区,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更大,尤为迫切需要外经贸人才。在国家放宽了企业的进出口权并给以进出口行业一定政策优惠,用以扶持中小企业的外贸发展后,各地区各企业更加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管理,利用互联网信息进行全球沟通的人才,这无疑也增加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结合广西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正式运行,作为中国对东盟合作开放的前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培养一批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对于引领地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更加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塑造,以及实践能力的应用,然而,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当前,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而且要使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国际竞争需求相一致。当前专业的培养模式与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所需要的卓越人才模式存在着一定偏差,专业培养的定位比较模糊,不能够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就业需求导向和能力培养导向较为缺乏[5]93。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和规格不同,但地方性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没有形成自身特点,这不利于发挥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个性与特殊性,同时也不利于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各个课程都过分强调其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因而忽视了各门课程之间的重叠与关联,导致教学时间与资源的浪费,影响培养对象对知识的更全面的掌握与应用,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与此同时,知识体系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本知识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改革开放形式发展的需要,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更新,无法将课程相融互动,使得其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与国际市场需要的人才脱轨,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培养,更不利于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办学特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一直是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重点,课本知识的课堂讲解几乎成为高校传统教学的标准模式,这对于当今时代所要求的卓越人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教学比重偏大,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信函及国际结算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单一的知识体系来源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滞后最终将影响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
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围绕课本知识结构讲解概念、实例和操作流程,使学生不能切身感受实际业务操作中会遇到的情况以及会面临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的核心放在了老师的理论授课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无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精神,从而减少了创新的原动力。这种过于简单的授课方式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是远远不能达到当代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要求的。
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学校规模的扩大,各高校为了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热衷于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虽然他们具有浓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却往往在实践应用方面技能欠缺,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加上学校对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培训工作滞后,导致高校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6]35。在教学课时有限前提下,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种实践应用较强的专业,教师仅能结合教材,讲解国贸专业流程和操作,并且只能利用已有的案例和实例和学生交流传授相关实践知识,这完全不能够适应当前新经济形式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不利于学生对于本专业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构建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与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构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培养适应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贸专业人才为最终目的,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入手,构建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基于市场的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基于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双重需求,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市场的经济发展动态,专业的培养要基于市场的需求和要求,要结合工作岗位的特点和市场中国贸行业对此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个人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在学生专用技能的提高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具备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厚实的基础知识,这样培养出的卓越人才不但具有就业实力,而且更具有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高校优势与特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结合自身高校的优势与特点,避免趋同化的教学目的,使之培养的学生都是统一标准的大众化人才而缺乏个性化教育,不能够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目的。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培养规格的定位是要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应用能力、注重一定科研开发能力,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培养规格的定位。一是基础素质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一种服务性质的行业,要培养专业人才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工作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二是知识技能方面。首先是“厚基础”,要重视人才的基础知识的灌输,提高理论知识体系的层次,拓展储备知识的深度和厚度;其次是“宽口径”,要拓宽专业教学口径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的课程设置,使专业人才从各个方面获得相关知识,并能够对于跨学科的专业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三是能力结构方面。首先是“重实践”,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实施校企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合作共发展,将学生置于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参与知识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其次是“强能力”,国贸专业人才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加强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工作实践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地方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基本专业定位,结合地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要求,突出专业的地方特色,设置有关地方贸易文化的特色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建立“立足地方、突出特色、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的专业定位思路[7]19。在教材建设上,要及时更新陈旧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创新,实现课程内容的创新,在现有课程中充分反映专业学科的最新成果,将国贸专业的新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到课程内容中,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赖以创新的文化素质[8]93。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课程设计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强调科研成果与实践应用的结合,重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同时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中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打破狭窄的专业界限,加宽加厚基础课程,采用学科的交叉融合的教学模式,实施宽口径教学,使得各学科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许可的跨度中做到游刃有余,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以就业与经济社会需求为基本导向,围绕“知识面广、专业基础牢、可塑性大、具有国际交往及竞争能力的卓越型”培养目标,开展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研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从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实践教学基础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搭建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采用校企联合、小组学习,双导师负责的教学模式[9]274,突出“厚基础”、“重应用”、“多引导”、“善启发”的教学特色,同时借鉴构思、设计、实现和操作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10]128,强调“做中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全球化意识。要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双导师”的引导机制,建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水平师资队伍。
[1]张蕊.以“卓越计划”为参照的日语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
[2]李舜酩,吴铁鹰,等.大学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飞信器动力工程专业培优班”建设[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3]杨冬晓,严晓浪等.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的若干实践[J].中国电子教育,2010(1).
[4]常征.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4).
[5]苏文明,兰虹.我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6]宗颖.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11).
[7]蒋团标,曾鹏.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07(3).
[8]李金芳,林明等.地方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贺州学院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2).
[9]张芳,邹俊.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创新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
[10]郑秀梅.基于CDIO理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对外经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