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跃越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1
莱昂斯(John 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个结构的制约,一个是“低层结构”,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它使人类语言趋向于具有相同之处;另一种是“超结构”或“上层结构”,即各个民族的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文化渗透在一点一滴的语言使用中,任何语言交流,不论是书面还是口头,都是对文化的表述、阐释和新的构成。文化与语言学习不可分割,语言学习应该成为“渗透着文化的交际行为”。
语言学习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以文化意识为桥梁、以文化理解为目的的阶段性的循序渐进过程。只有通过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积极地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才能真正地学好语言。因此,对于语言学习,最为重要的还是从语言结构方面来讨论语言学习过程中相关的文化导入。
语构文化指的是词汇、词组、句子以及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即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构造同民族的心理—思维文化关系最为密切。在相当程度上语法结构方式正是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语言表现。而心理和思维文化对于语言的词汇、句法结构具有内在的支配力。如果在语言学习中能把这种具有支配力的潜在特点从无意识层面拉到意识层面加以审视和导入,让学习者了解语言形成的原因和过程,通过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比较,重新审视理所当然的文化习惯和思想,对语言学习者掌握外语的结构规则和表达方式是大有裨益的。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词汇的文化差异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反映。
首先,英语和汉语语言中动词、名词和介词使用频率不同。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中多用动词;英语是静态的,与汉语相比呈现出较少使用动词的倾向。英语的词汇尽管与汉语的词汇在分类上有相同之处,但从词汇的功能角度分析英语与汉语存在有多种不同,比如汉语中很多动词在英语中可以用名词来表示,而英语中的介词可能会转换成动词。此外,较之汉语,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介词和关联词。如:
(1)He didn’t let me in.他不让我进来。(英语用介词,汉语用动词)
(2)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new method was not easy job.推广那种新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英语用名词,汉语用动词)
其次,西方的措辞讲求“真”,以理服人,对修饰词的使用较少;而汉语讲求“华”,喜欢用修饰词来加强语气,以情动人。如:“水深火热的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这些表达方式是汉语中常见的,词义重叠的现象是汉语的一大特征,例如“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英语“to live a happy and perfect life”,中perfect是多余的词。
再次,英语词汇,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与汉语对应一致。如何选择适当的词汇便成为写作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按汉语的理解所选用的某些词汇,在英语中可能讲不通,会引起表达方面的混乱,甚至词不达意。英语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词语来表达具体的事物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汉民族喜欢以具体比喻抽象,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英语则说“As you sow,you will reap”。但是学习者常常靠单词字面意思组造句子,而忽略了语体色彩和文化意义。
当然,文化偶合的现象是存在的,如英语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Striking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等与汉语的理解基本相同。但完全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经常会出现歧义。比如:“You can not go out tonight,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一习语来自于北欧神话。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再如,汉语中的“黄色电影”应为“blue picture”,英语“the blue-eye boy”是“红人”的意思,“to be green eyed”是“嫉妒”,“green hand”是“没经验的人”,“gray mare”是“母老虎”。英语中有些单词在汉语中所对应的词义很广泛,如“conduct”一词有“处理,管理,指挥,输送”等等,要在不同的词汇搭配中体会其文化内涵。
其实,英语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词汇俯拾皆是,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委婉语、禁忌语、问候语、礼貌语、称谓语、双关语、颜色词、重叠词、动物词、植物词、政治词语以及含有典故和神化的词语等。应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对这些文化词汇进行对比分析,体会它们的文化涵义,这样,才能行文规范、表达流畅,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就英语教学中的句子结构而言,传统的语言学习往往注重语法的训练,而忽略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对英语的句子结构及篇章布局方面的分析。其实,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隐蔽”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汉语思维模式极易在英语学习时构成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形成负迁移,以至造成汉语思维、英文表达现象。
汉语句子结构的组合重意合而不重形合,句子结构不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句中各意群或成分通过内在的联系贯穿在一起。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最大的不同在于,结构是由主谓形态一致关系和以动词为中心的语义格关系来控制的。即英语重形合,句子各种意群的结合关系必须从形态上体现出来。汉语语言对句子形式的要求并不严谨;而英语动词的时差顺序是极其丰富的,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间,要求形式一致例如:“Their humor teach way give us insight into our major knowledge.(他们幽默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是一句典型的带有汉语印记的句子。句中动词“teach”不能修饰名词“way”,谓语动词“give”需要有具体的时态表达,可改为“The humor way they taught us gave us insight into our major knowledge.”。
此外,汉语的连句成章往往借作者的形象思维或灵感,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层次往往置于次要地位,句中各个意群成分内在关系的连接和呼应,只要求可以意会,很多联系词可以省略;而英国人习惯严密的逻辑推理,重形合,讲求形式、结构上的严谨。英语要求句中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关系必须从形态上体现出来。所以英语句子往往是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因此语言学习中不仅要注意单词、语法的正确使用,还应从思维方式的视角进行研究,学习者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学会象英语本族人那样组织篇章、条理思路、贯通脉络、遣词造句。
篇章布局方面的问题对语言学习也具有致命的影响。英民族非常注重主题句的明确设定,并且通常把它置于句首,这是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所决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突出主观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态度。英语段落往往先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观点清晰,主题突出,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层层深入,辅助句紧扣中心思想。段落的直线性发展围绕主题展开,先陈述中心思想,后分点论证说明,使主题句的内容展开。层层推进,向纵深或高峰发展,具有流动感。汉语的段落设定与英语不同,汉语思维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且均有联系,其思维模式呈螺旋型,语篇的开始往往是从很远的相关的外围问题入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段落语言倾向于围绕主题进行螺旋式重复。但是在英语环境中会让人觉得是废话、离题、中心思想不突出,忽略了段落的精髓。
另外,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的切入点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由于英民族的个体思维特点,他们习惯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表现在议论文上,他们往往习惯于由点到面,由个人到整体;而汉民族思维习惯从整体类推出个体,语言往往习惯于由面到点,由整体到个体的倾向。
文化的融入不仅仅体现在词、句及篇章的差异,还应全面深入到社会文化思维等领域。在学习比较了本族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理解语言形成的原因就过程,从而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化习惯和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经销文化探索和协商寻找跨文化的“第三空间”。即学习者通过跨文化的探索和协商,探寻出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在这里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都会得到理解和深化,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所强调的文化融入并不是只强调单向的目的语文化输入,如何将汉语言文化合理地融入到目的语中,也是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忽略将母语文化引入到语言学习当中,全盘西化的语言学习不能真正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民族语言文化是跨文化探索的起点,在外语学习中具有与目的语语言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有利于解决部分语言学习者本国文化知识薄弱、民族意识淡漠等问题,使他们肩负起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重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单方面的交流必然导致交际的失败与不平等。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语言学习中就应该融入中英文化之间差异的比较,这样,才不至于因不熟悉二者文化差异而犯错误。如中国的龙文化:古时,历代的君王都把自己看成是真龙天子,因为龙在中国的文化中龙被视为高贵的、神通广大的吉祥神物,因而中国人又都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被视为魔鬼、恶魔。若不知道这种差异,当外国人听到我们宣传自己是龙的传人时,会觉得不可思议。
“第三空间”的探索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看不见的文化、思维、习惯转化分解为可教可学的内容,从“时间观”、“尊悲观”、“伦理观”、“审美观”等等角度增强学习者比较英汉文化的意识,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英语表达法。中外作家用跨文化视角创作的文学作品是非常好的跨文化教学题材,因为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学习者熟悉的生活场景、交际障碍和文化惯性思维的碰撞。
弗里斯强调:“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或与教学总目的毫不相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忽视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显然是违背学习本质的。文化不仅存在于文化成果和文化形式之中,而且也反映于人民使用文化的过程之中。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既能反映文化现象,也能制约文化的形成。英语教学必须增强跨文化敏感度,认识并反思文化间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用多元文化丰富语言学习。
[1]John Lyons.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Publish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Corbett.An Intercultural Approach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3:89.
[3]Lo Bianco.Teaching Invisible Culture:Classroom Practice and Theory[C].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2003.
[4]王宁.“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Lo Bianco,J.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C].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1999.
[6]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国语文,2010(5).
[7]Fairclough.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M].London:Routledge,2006:56.
[8]Charles C.Fries.Linguistics and Reading[M].Orlando: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83.
[9]St.Clair,William.The Framework of Culture Space[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9(2).
[10]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UP,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