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问题及对策

2013-08-15 00:48:38李晓虹
关键词:传播者载体政治

李晓虹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从契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门户网站、即时通讯、网络社区、博客、播客、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和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博、手机报等)。作为一种特定的传播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其特殊的目的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而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应准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现状,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传播载体等方面考察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参考对策。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现状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成为推动社会成长的新生力量。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匿名性,时时处处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新媒体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更加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各个方面。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影响

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及时、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为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增加了大学生的思想内涵,使他们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地了解国际、国内要闻,感受社会发展,关注社会动态。新媒体的便捷性和交互性,使大学生改变了学习思维方式,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学习模式,可以在论坛、博客、微博上交流讨论,身临其境于国际名校经典“课堂”,实现了师生互动、全球交流,使学习变得更加自主和丰富有趣。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带给了人们丰富的生活资讯,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选择信息,还可以分析、整理、编辑、制造富有个性的个人信息,帮助大学生广泛地掌握生活技能,实现人际交往的轻松和便捷,拉近与外部世界的距离。[1]

然而,无所不能的新媒体在给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容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极容易跟随着媒体的导向思维,缺乏独立而有深度的见解,在彰显自我个性的同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思想变得极端,甚至产生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网络成瘾容易导致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形成厌学情绪而荒废学业;过分沉溺于虚拟空间,使得部分大学生逐渐脱离现实世界,人际关系淡漠,甚至产生焦虑、抑郁等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应该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利用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努力削减其不利影响,让它为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学习成长和健康生活服务。

(二)新媒体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了政治参与度。在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技术搭建起来的平台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政治、民主的认识。我国正处在积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新媒体带来的交互性、平等性、快捷性,正迎合了大学生对政治上平等和迅速获取政府信息的要求。大学生利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形式抒发爱国热情,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媒体时代法制眼光的审视了。

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了“开放型”经济意识。新媒体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乘着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我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强了说服力和话语权。新的世界经济运行体系在新媒体背景下,逐渐趋向于“开放型”经济体系,强化了个体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能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与计划经济相比,意识形态的影响相对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更加多元、自由、繁荣和复杂的局面,其辐射学生生活的广度和参与个体精神的深度骤减。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化,因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机制的改变,文化的交流愈发地呈现平等和互动的趋势。西方文化全时空、全方位地影响着我国,尤其深刻地影响着新媒体使用的主流群体——大学生,这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出现许多新特点,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大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不免受到西方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各种文化糟粕的侵染,使之背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问题

从传播学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活动,有着自己特定的传播目的,那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载体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传播目的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综合素养不足与实践能力的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包括传播者和受众,传统意义的传播者也是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这些人群作为传播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者大都来自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一线,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经验;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由一线辅导员组成,年轻而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但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新媒体所具备的自媒性存在,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整合、处理、制造信息,因此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中的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在新媒体背景下更易凸显。然而,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失,客观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目的的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客体枯燥刻板与大学生需求的失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客体,也就是传播内容,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核心和根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传播内容中信息来源一般为某些权威性组织机构,其内容多为政治信息、教育信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强调对道德理论、原则、规范的理解和掌握。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对于大学生的需求研究尚不足。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来自于政治制度、道德传统、社会秩序和个人发展的要求,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理论性多于实践性,与现实生活的远离造成传播内容的抽象和单调,显得过于枯燥刻板,未能很好满足大学生受众群体的需求。[3]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单一割裂与教育方法的滞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人际关系载体和媒介载体等。新媒体背景下,媒介载体的应用日益广泛,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流载体。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对媒介载体的应用仍然只停留在部分网络教学、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活动展示等层面,媒介载体的主要代表校园新媒体定位不明确,从业人员新媒体素养不够,各种传播载体仍处于相对孤立的使用范围之中。因而形成单一割裂的使用特点,导致教育方法陈旧,完全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缺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中的统筹规划、新旧媒体的合理整合和各种传播载体的综合交叉运用。

三、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对策

准确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问题的成因,积极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优势和机遇,从传播者形象的塑造和受众的培育入手,优化传播内容,科学选择传播媒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目的,创新传播策略。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形象的塑造和受众的培育

首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形象的塑造。第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把关人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目标要求进行把关。传播者要以受众的心态和眼光来审视信息资料,经过认真分析信息内容、反复比对接收效果、择优选择传播渠道,发挥好“把关人”的检查、加工、评价、向导、桥梁功能。第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合理知识结构。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相关社会知识,增强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反馈能力。第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加强使用新媒体和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学会如何从传播媒介中获取有用信息,具备对媒介信息、媒介组织的批判质疑,分析评价的能力。

其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受众的培育。第一,重视意见领袖的培养。正确认识大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意见领袖,并与其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第二,注重发挥网络组织“群体合力”效应。注重社交网站、QQ群、微博团队等新媒体学生组织作用的发挥,使其与班级建设、公寓建设、社团建设相结合,增强虚拟与现实中集体凝聚力的融合,实现“群体合力”。第三,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通过网上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反馈,积极预防、发现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逆反心理现象,注意顺从效果的利用,从受众可以接收的角度,利用新媒体平等性、匿名性的交互优势,化解逆反心理和信任危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的优化

首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融合。传播内容的选择应该总结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教育内容体系应该既具有理想的合理性,又有现实的合理性,实现超前引领性与现实规范性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等,还要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个体的现实性要求,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同一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其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阶级性和大众性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阶级性要求强化政治教育,但教育的对象是人,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特点,尤其针对大学生,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中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性内容,如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还要将人文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与大学生个人发展相关的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范畴。最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传播者自身要全面提升媒介素养水平,还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中有意识地添加媒介道德教育等媒介素养教育内容,通过课程设置、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全方位地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的使用

首先,在新媒体背景下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手段和模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采用符合大学生群体行为习惯、心理特征、易于理解接受的新媒体方式,在认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使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其次,选择巧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信任感,提升传播效果。在事务管理、谈话谈心、党团建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中,根据教育特点和不同学生群体特征,选择巧用IM、SNS、EMAIL、BLOG等不同特点的新媒体形式,结合传统媒体的使用优势,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以主客体平等的教育心态,通过师生沟通交流,消除心理隔阂,增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感,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4]

[1]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7).

[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宝来.新媒体特征与大学生需求契合条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报业,2011(8).

[4]邓红彬.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猜你喜欢
传播者载体政治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