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福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0051)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诗人,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意象主义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庞德等人倡导的意象主义诗歌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十年左右,但它在英美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标志着现代新诗运动的开端,以全新的面貌掀开了英美现代诗歌史的新篇章。诗人庞德也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1915年经他改编并创造性翻译的《神州集》,其误译常被作为翻译界研究的话题。他曾在《诗刊》上撰文说,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①他用意象主义诗学风格在《神州集》作品中所进行的文学再创造实践映射出中国古典诗歌对其意象主义的影响。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理论为切入点,比较中西诗歌意象,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文学再创造的影响内容;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再创造体现,论述中国古典诗歌对《神州集》的影响方式;同时探寻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主义诗歌的影响过程。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较早出现的一种研究类型,它源于法国学派,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和理论总结,已走向成熟。所谓影响是一国作家在外国作家作品中达到某种启示,他模仿和消化其中一些原先自己没有发现的因素,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是指对超越国家、语言和文化界域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②影响研究既是比较文学学者最早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最初在法国形成的一种有一定学科研究规范的研究类型,它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影响研究主要是去探寻文学传播和产生影响的经过路线,而且要取得事实材料来证明其影响关系的存在和对于关系之链的三个重要环节(即渊源、放送和终点)的确认。影响研究的内涵主要包括影响的内容、影响的方式和影响的过程等。
就影响的内容来说,既可去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对另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也可去研究一个国家的某种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包括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对另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影响,更可以去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传承。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影响的内容是诗歌中的意象载体。
众所周知,庞德诗歌的核心范畴是“意象”。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③这里所说的意象是一种侧重于主体的思想和情感表现的形象。他强调,不必将自己的内心感受直接呈现给读者,诗人应当通过“意象“的传递让读者去亲自体验这种内在感受并加以联想。事实上,意象的注重是中国古典诗歌固有的传统。中国文论自古就强调“含蓄无垠”的境界。中国古典诗歌简约含蓄,大都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弦外音味外味”④等诗歌美学特征。这些诗学思想与庞德的诗学主张是不谋而合的,难怪庞德曾说:“中国的诗人们把诗的实质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地加以移译。”⑤庞德从费氏遗稿中发现中国诗所注重“意象”、“简洁”、“神韵”等主张与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的诗学观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庞德正是凭着其敏锐的直觉,发现了中国古诗对于英美现代诗歌的特殊价值。于是庞德将自己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与审美感受融为一体,进行创意性翻译而成《神州集》。它被认为是“意象主义的代表之作”。⑥
就影响的方式而言,既可去研究国家或民族之间文学的直接影响,也可去研究间接影响。一般来说,无论是研究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都需要依凭详实可靠的材料来证明彼此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的事实联系。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影响的方式是通过庞德在《神州集》中进行的再创造。
前文指出,庞德根据著名汉学家费诺罗萨的遗稿翻译出19首中国古典诗歌,于1915年以《神州集》(Cathay)为名出版,这本小册子当时在美国诗坛引起了巨大轰动。由于《神州集》翻译的成功,李白、王维等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字在美国深入人心。庞德《神州集》翻译的出版也带动了英美诗人和翻译工作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热潮。
庞德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再创作。这19首中国古诗均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和意象。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几乎完全忽略了原诗的音韵和格式,却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意象。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在庞德笔下便是通过添加简约含蓄的意象从而达到另一种意象呈现的效果。原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⑦
庞德是这样处理的:
Ko 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 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
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⑧
原诗是一首经典的离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意象,如“黄鹤楼”、“三月”、“扬州”等。庞德把第一句“故人”当作一个名称“Ko jin”,又将“黄鹤楼”按照音注进行直译“Ko-kaku-ro”,自然少了某些文化意义,同时“西辞”被误译为“goes west”。第二句中将“烟花”误译为“smoke-flowers”但是两个文化负载词 “三月”和“扬州”却没有译出,而是在“烟花”意象后增添“blurred over the river”这样一个视觉意象。通过增添的意象,使原诗中的“孤帆远影”和“碧空”等意象和友人离别时的愁绪意境被保留下来。同时通过一个生动的动词“渐渐模糊(blurred)”和“点缀(blots)”,庞德将原诗暗含的愁思之情用“渐渐模糊”(泪水模糊了双眼)和“现在我只看到(now I see only)”含蓄地表达出来。
庞德通过在译诗增添原诗中没有的意象或漩涡,把人物情感通过客观事物的呈现,以一种简约含蓄的形式得以展现。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Exile’s Letter)一诗中可以看到通过添加意象漩涡来表达感情的创作手法。原诗末尾中有这样一句:“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⑨
庞德的译文处理如下:
And if you ask how I regret that parting:
It is like the flowers falling at Spring’s end.
Confused,whirled in a tangle.⑩
原诗是一首表达诗人与好友元演离合的感伤诗。庞德为了更好地表现离别的感伤之情,在第二句中增加了一行“Confused,whirled in a tangle.”,这是一个增添的意象漩涡。借助这样的意象创新手法,将诗人与朋友在经历聚散离合时的悲伤与遗憾之情转化为 “缠绕飞旋的落花”(the flowers falling),这便使得一种“离别之憾”(regret that parting)的感情从简约含蓄的情感漩涡中不断回旋往复,让人为之动容。
再看下面两个例子:
惊沙乱海日(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六)
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sun.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荒城空大漠(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四)
Desolated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
(ibid)
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些译文,你会觉得这不像是英语而是对汉语句法的简单模仿。庞德不仅曲解了原意,而且改变了意象的组合方式。但是庞德的创意翻译却并未消解原诗的表现力。前一句中庞德把“空”有意误译为“the sky”,使得“荒城”、“天空”、“大漠”三个意象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展示出的景观是一片荒凉与萧瑟,孤寂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意象创新很显然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现力。后一句中庞德把原诗的句法关系进行调整,增添一个意象,即将“惊”变成一个独立的意象“Surprised”;而“沙”和“乱”在一起合成一个意象“Desert turmoil”;“海日”也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象“Sea sun”进行收尾。通过以上两句分析,不难看出庞德虽然都是直接照搬汉字译文,无论句法还是语法都与现代英语相去甚远,但是这些名词词组依照原诗的语序排列,形成了一个个结构简单但意境凸显的意象群。尽管庞德的译文读起来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但是他的创意翻译却直接呈现出意象之美,起到了与众不同的作用。
文学翻译是对原作进行理解接受之后所进行的文学再创造。在译介《神州集》的过程中,庞德潜心研究费诺罗萨对这些古诗的注解,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传统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原诗中独特的意境和意象在庞德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他的意象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因此艾略特称赞庞德为“当代发现中国诗的 人 ” 。11
关于影响的过程,即彼此发生影响的经过路线,是历来传统的影响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影响的过程可以从《神州集》的受众客体与受众环境作一管窥。
庞德在译介《神州集》时对中国古诗进行变形与创作正是基于译语读者期待视野下的结晶。先从受众客体来看,20世纪初的感伤诗风依然盛行,彼时的西方读者也早已厌倦那种陈词滥调、无病呻吟、用词含糊不清的诗风。同时,当时的欧美人正饱受战乱之苦,处于国破家亡边缘的西方读者内心更是充满了离愁别绪,他们需要借助一种文学形式来满足心理需要。于是在面临变化了的读者期待视野下,庞德决心用他译的中国古诗给20世纪初的英美文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满足新的受众心理。他要试图改变那个时代受众读者的审美品味,使意象主义诗歌成为受欢迎的现代诗歌形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庞德将其视线投入到中国古典诗歌这一丰富的文化瑰宝中,开始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庞德翻译介绍中国古典诗歌无疑有助于推动诗歌新风格的形成,满足受众读者的鉴赏要求,从而形成了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期待视野。于是《神州集》刚一面世,便被众多西方读者所接受,被当作意象诗歌来欣赏,同时又读出某些异国情调,从诗歌中发现了自身所需要的东西,满足了受众客体的期待。
再从受众环境来看,《神州集》是跨时代、跨民族、跨语言与文化的产物,它必然会受到受众环境的制约。从上文分析来看,庞德开始创作《神州集》的时代背景是处于一战的欧洲:战火纷飞、家人分离、死亡威胁。人们感到生活失去了方向。面对现实的剧烈变化,内心充满消极情绪,这些都急需安慰与抚平。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庞德以描写中国边疆战士内心感伤之情的诗歌为开篇,并且又以一首描写两位朋友分离的诗歌作为结局,几乎每一首诗都充满哀怨忧伤之情,这在欧洲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广泛共鸣,以至于该作品一直被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歌谣集来阅读。
从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神州集》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关于“意象”的理论有着极其相似之处,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创造性的译介,《神州集》的受众客体与受众环境影响了庞德的再创造。尽管意象主义运动存在时间短暂,尽管中国古典诗歌并不是意象主义的唯一源泉,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主义诗歌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在庞德的创作实践中得以彰显。我国古代诗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表现主观情绪的一种“意象”表达手段在20世纪初被意象诗人接受并逐渐演变成为诗歌创作的终极目的。而当意象主义诗歌在上世纪3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时,又影响了一大批中国诗人的创作。世界各民族文学就是这样不断地交流和融合。
(注:本文为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201111)
注 释:
①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② 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③ 马建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8页。
④ 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9页。
⑤ 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4期第4页。
⑥ Ira B.Nadel:《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年,第 209 页。
⑦⑨ 箫涤非、刘学锴、袁行霈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第 271、261页。
⑧⑩ Ezra Pound:《Cathay》,London:Elkin Mathews,1915 年,第 28、22页。
11 蒋洪新:《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1]Ezra Pound.Cathay[M].London:Elkin Mathews,1915.
[2]Ira B.Nadel.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zra Pound[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何清.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4).
[4]刘岩.论中国古典诗歌对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J].中国文化研究,1995,(2).
[5]马建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蒋洪新.庞德的《华夏集》探源[J].中国翻译,2001,(1).
[7]蒋洪新.英诗新方向——庞德、艾略特诗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8]箫涤非,刘学锴,袁行霈.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9]吴家荣.比较文学新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0]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J].外国文学研究,1979,(4).
[11]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