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结构视角下的海明威作品解读——以《永别了,武器》中的圣经隐喻为例

2013-08-15 00:52:14黄守岗
关键词:原罪尘土凯瑟琳

黄守岗

(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作为美国20世纪杰出作家之一的海明威,一直都以他不同寻常的传奇经历和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闻名于世。国内对他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年,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①。国内外对海明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主义”、“女性形象”、“语言风格”、“硬汉形象”及“战争主题”等方面,[1]P127-130却很少有研究从作品的创作结构来挖掘作品潜藏的深层意义。对海明威的研究不妨从一个简单问题入手:海明威作品大都看似非常简单,有着一层普通读者都能解读的主题结构,但为什么看似如此简单的作品能成为伟大与经典,使其作者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年来,国外的一些评论家注意到了《圣经》对海明威的影响。然而,正如雷诺兹·普赖斯所指出的那样,“《圣经》对海明威的影响总的来说是被误解了,因为它只被看作是1611年钦定本《圣经》的节奏,‘and’这个词的高频率出现,以及叙事的‘简洁’这些表面的东西”。[2]P155若不把海明威作品作简单化解读,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海明威作品往往在看似简单的表层结构之下潜藏着深奥的寓意,本文拟以《永别了,武器》为例挖掘海明威作品中潜藏的圣经隐喻。

传统观点认为,1929年出版的海明威的长篇小说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以爱情和战争为主题的小说,它叙述了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和凯瑟琳·巴克莱小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战场上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给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这是读过该作品的大多数读者往往对这部看似简单的作品留下的印象,符合普通大众对该作品最一般的解读。但海明威的作品往往是看似简单而实则深邃。笔者认为,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在于再现他所亲身经历过的那场灾难性的战争,也并不完全是为了结合他自己的战争经历描述战地爱情。上世纪初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一场空前的灾难,战前踊跃参战的人在战争中体验到的不是荣光与胜利,而是一种深深的绝望与幻灭。人们的信仰,包括对人生、命运、宗教、社会秩序的理解与认识,统统被这场嗜血大战所摧毁。著名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荣格于1926年就明确指出:“几年前外部世界进行的那场战争并未结束,而是在人类的心灵中继续进行着[3]P82。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海明威创作的《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暗含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人类由于战争的罪恶注定要走向毁灭,而人类命运的唯一前途在于人类对善良、真爱及和平的追求。这另一深层主题结构却是蕴涵于“尘土”和“雨”两大意象之中,并在作品的主要情节——主人公亨利思想转变心路历程的描述中得到集中体现的。而这两大意象极具圣经隐喻,这说明海明威在这部作品里设置了伏笔,在以“战争”,“爱情”为表层结构的下面潜藏了一层以基督教视角出发来认领战争本质,沉思人类命运的深层结构。“尘土”和“雨”本是极为普通的自然现象,同时也是圣经中的重要宗教意象。细读作品就会发现该意象在作品中多次使用,并贯穿小说始终。

在小说的第一章,“尘土”的意象在第一段就出现了:“那年晚夏……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激起尘土,洒落在树叶上,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土飞扬,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见晃,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落叶。”②晚夏时分,大自然本来应该是一幅生机蓬发的景象,而作品第一段与“尘土”这一意象相关联的则是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雨”这一日常生活中为人所熟知的自然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人联想到生机与活力,而在上述叙事中,本应富于生机的“雨”却同战争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描写不是使人联想到生机与活力,而是毁灭与死亡。这两大意象在第一章不断交织出现,隐含着海明威对人类战争罪恶本质的认知。更为深刻的是,“雨”和“尘土”这两大意象都颇具《圣经》隐喻,揭示了基督教“原罪论”的基本教义。在英语版本的《圣经》中,“尘土”使用的是“dust”一词。同样,在小说《永别了,武器》英文原版中,第一段中两次出现的“尘土”就是使用的“dust”一词,其同根词“dusty”则相当于汉语的“尘埃”一词。“尘土”这一极具宗教原罪思想的意象在《永别了,武器》中反复出现,据笔者统计,一共有十四次之多。“尘土”这一意象除在第一章中使用了三次外,在第四章使用了两次,在第七章使用了三次,在第八章使用了三次,在第二十章使用了两次,在最后一章即第四十一章也使用了一次。而这一意象在作品中的的每次使用都暗含死亡和毁灭的气氛和意味,从而上升到宗教高度揭示人类战争罪恶的本质和人生命运的悲剧性。

小说里另一极具宗教意象的事物为“雨”。根据《圣经·创世纪》第六至八章记述,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于是就决定降四十昼夜大雨,洪水泛滥,除了诺亚及其家人以及方舟上的动物外,其他人和动物无一幸免于此场灾难:“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③。在此,“雨”代表的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却是和死亡和毁灭等意象相联系的。而人世间万物的死亡和毁灭则源于人类的“原罪”。“雨”这一具有《圣经》隐喻的意象在构成《永别了,武器》的五部四十一章内容中频繁出现,不断强化“死亡”和“毁灭”的气氛和意味。在第二十二章开头,描述凯瑟琳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亨利的第二天又下雨了,也就是在那个雨天,医生诊断亨利得了黄疽。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描述亨利告别凯瑟琳奔赴前线时天又在下着雨,雨在这里其实是与亨利的命运相关联的,毕竟亨利在执行任务时受了伤,这次重返前线则凶多吉少。小说的第二十五章到第三十二章构成作品第三部的内容,描写的是亨利重返前线以及意大利军队大撤退的情景。在这几章中,除了第二十九和第三十二章没有描述天在下雨外,其他各章频繁描述下雨时的情景,使整个第三部的内容为“雨”的死亡气息所笼罩,使“雨”的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小说第四十和第四十一章描述凯瑟琳分娩前后的情景,这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当凯瑟琳分娩时因为难产离开这个世界时,当时也在下着雨。作品结尾处是这样描述的:“但是我赶了他们出去,关了门,灭了灯,也没有什么好处。那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去,离开医院,在雨中走回旅馆”。 这段描述中将凯瑟琳的死直接同“雨”这一死亡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这两章中“雨”的意象的使用恰好与第十九章凯瑟琳说怕雨,担心在雨中死去的话相呼应。另外,在作品结尾处“雨”的意象的使用也是对整部作品中“雨”的象征意义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雨”的意象,始终笼罩着死亡和毁灭的阴影,即无论主人公亨利身在何处,他都注定难逃毁灭和死亡的威胁。无论身处何处,如何拼搏与挣扎,到处都是雨和水,任何人都难以逃脱死亡与毁灭的惩罚。“尘土”和“雨”这两大极具《圣经》隐喻、反映基督教“原罪”教义的意象相互交织,贯穿作品的始终,构成了作品五部四十一章的总体结构,充分说明海明威在创作《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时,在以“战争”、“爱情”为表层主题结构的下面暗藏着宗教“原罪”的宗教主题,设置了另一层以“死亡”、“原罪”、“毁灭”等为主题的结构,使得作品看似简单而实则深邃,富于丰富阐释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看似简单的海明威作品中,作者潜藏了丰富的深层意义,有待读者在看似简单的表层结构意义之上作细致深入的解读。值得欣慰的是,国外批评界正不断深入研究海明威作品中的潜藏意义。国内部分研究者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尝试。例如,邹溱的《〈老人与海〉中的〈圣经〉隐喻》一文指出,《圣经》对海明威的创作最具实质性的影响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方面,尤其是对《圣经》中各种形象的暗示和信教者的品质,充实和丰富了作品的内容[4]P23-31。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善于思考与挖掘,目前对于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也许还只是冰山一角。

注 释:

① 1933年9月,《文学》第一卷第三期,载黄源《美国新近作家汉敏威》一文(后译为海明威),首次把海明威的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揭开了国内研究海明威的序幕。

②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5年版,文中该书引文皆出自同一出处,下文不再另注。

③ 《The Holy Bible》,Random House 出版,1991 年版。

[1]姜沈.海明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1990,(4).

[2]Price,Reynolds.For Ernest Heming-Way[M].Modern Critical Views:Ernest Hemingway.ed.Harold Bloom.New York:House Publishers,1985.

[3]Scott Bonaldson.Dos Passos:The 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ledge,1988.

[4]邹溱.近年国外海明威研究述评[J].国外文学,1995,(1).

猜你喜欢
原罪尘土凯瑟琳
完美的鲨鱼
小读者(2022年23期)2023-01-16 09:03:48
尘土里的光
好的故事,尘土里也可以万丈光芒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无题
扬子江(2018年1期)2018-01-26 00:36:54
阿奎那关于原罪的实在论解析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0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0
罪与罚
《年轻的布朗先生》:对信仰的批判与坚持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原罪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