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先民放排苦难生活的诗意叙述——侗族长篇口传叙事诗《放排歌》研究

2013-08-15 00:47李咏梅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木排梅林先民

李咏梅

(广西师范大学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南方民族叙事诗,是中华多民族叙事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方民族民间文学中最具影响力和艺术性的还是叙事诗”[1]。《放排歌》是一首在广西都柳江流域侗族聚居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叙事长诗,它以琵琶歌的形式口头流传下来,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放排”是都柳江流域侗族先民代表性的生活方式。《放排歌》是一首写实的叙事诗,叙述了从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历经数月经过200多个险滩的历程。由于放排路途漫长,叙事诗通过时空营造,在主人公心理时空、经验时空与物理时空的转换中,即生动地表现了侗族的传统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也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爱情和情感历程。侗族《放排歌》既是都柳江流域文化地理的反映,也是当地社会历史的反映,更是侗族先民情感生活的反映。

一、《放排歌》反映了侗族先民的情感生活

长期以来,《放排歌》以琵琶歌的形式在广西都柳江流域侗族聚居区口头流传。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但它的口传艺术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琵琶歌是侗族口传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琵琶伴奏的歌。侗族的琵琶是用当地的木材制作的土琵琶,有大、中、小三种。小琵琶音色清脆,大多用来伴奏情歌。侗族的口传叙事长诗用中型、大型和小型琵琶伴奏的都有。表演性的琵琶歌常用中型和大型琵琶。这类琵琶音色浑厚,凄婉动人。叙述侗族先人历史的口传叙事长诗在这浑厚的曲调中更加突出了史诗凝重的历史感。冬天农闲时节,在梅林地区侗族村寨的鼓楼里,常常可以看到人们围着火塘,一把小型的土琵琶在几位老人手里轮转,一个老人唱累了或唱完几段,另一个老人接着唱。他们在人们的簇拥中如泣如诉地弹唱《放排歌》,把人们带回到先祖生活的情境当中。

《放排歌》唱的是侗族小伙的放排生活。所谓放排,是借助水流运送木材的一种方式。在广西三江梅林侗寨,说起《放排歌》,许多侗民会告诉你他们的先民许多人都是以放排为生的。梅林侗族地区属苗岭山脉主干及其支干,而梅林乡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部,地处都柳江两岸,地势东高西低,山峦重迭,是典型的山多田少山区。都柳江由东向西穿越全境18公里。都柳江与浔江流经其间,汇合成融江,注入柳江。境内“大山连小山,小河流大河,青山抱绿水,绿水绕青山,既有激流险滩,又有清溪幽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低丘平坝”。放排人将成千上万的木头编扎成排节,根据河流情况,或再将若干排节纵横连接成为木排,顺水流自然操纵,使其在河流中顺水漂运。他们从梅林出发,一路过滩200多个,才能到达梧州。这个过程孤独而充满艰险。

倾耳静听情哥唱,远路启航听哥说:

如今世道难活命,放排离妹苦奔波①。

这是《放排歌》的“启航”部分,交待了远路启航的缘由,是因为“世道难活命”,只好“放排离妹苦奔波”,这是写实。接下来就唱:

鲤鱼难舍茜藻塘,竹鸡难舍楠竹坡,

蜜蜂难舍茶花蜜,情哥难舍细声歌。

在此,歌者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将鲤鱼难舍茜藻塘,竹鸡难舍楠竹坡,蜜蜂难舍茶花蜜,来比喻情哥对情妹的不舍。

据三江梅林乡的侗族同胞介绍,放排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放排人吃住在排上,一路过滩,往往要经过数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放排人返回家乡往往是一年以后了。《放排歌》是最能反映侗族先民生活的琵琶歌,歌里唱出了侗族男女的感情生活。这段感情有甜蜜的回忆,也有因别离而产生的担忧。

恐怕情哥离妹妹就忘,恐怕井边人多话也多,

恐怕情妹离哥听母讲,恐怕情妹忘了杨梅树下共把铜钱破。

在这里,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侗族男性的情感心理——恐怕情哥离妹妹就忘,恐怕情妹离哥听母讲:面对即将的别离,侗族男青年对恋人的爱情并没有完全的把握,充满忧虑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侗族先民的生活状况——恐怕井边人多话也多,恐怕情妹忘了杨梅树下共把铜钱破。在梅林侗寨,“井边”是寨民汲水的地方,也是交流的场所。“破铜钱”是侗族的爱情习俗,相爱的侗族青年男女将铜钱一分为二,男女双方各执一半,作为爱情的信物。

别人有田有地走寨去坐夜,情哥脚无寸土找吃找穿走江河。

含泪开排情哥一篙一回头,不见情妹只见江水浪拍浪。

“走寨”与“坐夜”是侗族特有的男友交友恋爱习俗。侗族的“走寨”,就是“这个寨子的男青年,三个五个吃完晚饭后,拿着风雨灯,弹着侗族琵琶,吹着侗族笛子,一路唱着侗族情歌,到别的寨子去。到了那个寨子,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会亮起灯来,或者女青年从木楼里伸出头来看看。这时,这群男青年就以各种借口到某家去坐上一会儿。如果女的看中了这群男青年中的某一个的话,她也会找出各种借口把这个男的留下,比如说借他的灯笼用一下。这时,其他在场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统统回避。至此,走寨这一步就算完成了”[2]83。

侗族的“坐妹”,就是“在其他人走后,女的慢慢地往男方靠拢,最后,一起坐到火塘边,一面低声地对唱情歌,一面闲谈,借以达到双方初步的了解。直到三更过后,两人才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然后,女的把灯笼送还男方。以后又设法了解,直到双方都认为情投意合了,才到订婚阶段。订婚就比较简单了:女的送给男的项圈或手镯,男的回给女的是各种不同颜色的丝线,女的就用这丝线来做一套她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送给男的”[2]83。

从《放排歌》可知,采用“走寨”与“坐夜”这种方式谈情说爱的,属于侗族中的富裕阶层——别人有田有地走寨去坐夜。相比之下,依靠放排为生的则是侗族中的贫困阶层——情哥脚无寸土找吃找穿走江河。这些“脚无寸土”的侗族同胞为了生计被迫走江河放排。

侗族地区自古以来就盛产杉木为主的用材林。200多年前,广西三江县梅林乡的侗族同胞由于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许多人都是以放排为生。今天,回忆起先民艰辛的生活,梅林乡的侗族同胞仍十分感慨。多年来,他们以各种方式纪念先民艰辛的放排生活。梅林乡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举行一次大型民间艺术旅游节庆活动。艺术节期间活动内容包括放排下榕江,在悠扬的芦笙声中,十几筏木排从梅林乡榕江上游一一放行,以此纪念侗族同胞以放排为生的先民。

二、《放排歌》保留了侗族地区的人文地理记忆

民歌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历史,也能保留一个地区人文地理的记忆。侗族民歌,是在侗族生活环境中生长出来的。《放排歌》记录了从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一路过滩的沿途人文地理。

从“开排”起,放排的侗族小伙“一篙一回头”地带着对情妹妹依依不舍的深情上路了。这一路“不见情妹只见江水浪拍浪”。

接下来,《放排歌》里唱的是一路放排,一路思念,一路情歌。依次记录了从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一路经过的险滩。

排到想娘滩脚想情娘,排到寻郎滩头只听情娘声声喊情郎

哥去客乡谋生计,难听妹声诉短长,

水击排头偏方向,土的与妹分离断肝肠。

排过一滩又一滩,排过一乡又一乡……

“想娘滩”和“寻郎滩”都是放排必定路过的地方。从梅林到梧州千里水路,大大小小有200多个滩。这200多个滩在口传叙事诗《放排歌》里每一个都有唱到。

排到洋溪离妹三天远,日头落山乌鸦声声叫得慌,

远见别人出山心想妹,转脸望乡,只见山中云雾白茫茫。……

木排离乡一滩更比一滩远,阿哥离妹一天更比一天想,

几时排到梧州转回梅林得见情娘面?情哥徘徊木排上。

在“排到洋溪离妹三天远”这句诗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梅林到“洋溪”,有三天的水路路程。

排到大滩水射石脚溅起浪花刺眼睛,

棹不离手,板左板右,拼出全身劲,

排到滩尾还剩微力把气喘,都柳江上哥搏命!

大滩水浪翻滚滚,扭纪潭里黝黝清,

哪得七丈灰绳,九丈糠索牵得龙遂转?

排到老堡,浔江滚滚古宜下,调转排头,顺着融江下石门。

排到丹洲,听不到耶歌、琵琶歌,

见不到芦笙、牛腿琴

排到长安,朋友约我上岸我不想,

朋友喊我吃饭,龙肉送饭也不香。

排过融水一路壮话心知离家远,水路不熟又怕搁在礁石上。

排过柳城下柳州,路远水长愁更长……

沧海桑田,桑田沧海。由于拦河筑坝层层提高水位等原因,200多年来,《放排歌》里唱的如大滩、扭纪潭、老堡、丹洲、长安、融水……如今这些滩大都已经不存在了。据梅林的侗族老人说,《放排歌》里唱的从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的200多个滩如今所剩无几。都柳江流域200多个滩中的绝大多数经过200多年来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如今我们想要还原这条江上河滩的本来面目及岁月的变迁绝非易事。但是,《放排歌》依次记录了彼时彼地的山川河流,地理风貌。歌里唱的黝黝清的扭纪潭,滚滚浔江,水射石脚溅起浪花的大滩……这些地理风貌现如今已荡然无存。只有在《放排歌》里,我们可以找到都柳江曾经的湍急和清黝,找到这一路放排经过的滩名、地名及其所蕴藏的人文地理记忆。

三、《放排歌》反映了侗族社会历史

《放排歌》不仅记录了彼时彼地的山川河流、地理风貌,还生动地记录了彼时彼地的侗族社会历史。

排到丹洲,听不到耶歌、琵琶歌,

见不到芦笙、牛腿琴,

若哥家有三屯禾田,哥也不放木排到这里,

若哥家有三坛甜酒,哥也早到妹家去接亲。

耶歌、琵琶歌,芦笙、牛腿琴,都是侗族男女谈情说爱特有的媒介。耶歌是古老的侗族民间音乐。在侗家,男青年去走姑娘时都带有自制的土琵琶或牛腿琴。有情意的侗族青年男女在一起互叙衷肠,可操着琵琶或牛腿琴对唱情歌。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歌声深情,琴声悠扬,令人神往。年轻人往往鸡鸣五更而不散,黎明才依依惜别。

“若哥家有三屯禾田,哥也不放木排到这里,若哥家有三坛甜酒,哥也早到妹家去接亲”。

可见“三屯禾田”是当时侗家富裕生活的标志,“三坛甜酒”则是小伙子去女方家接亲的必备彩礼。

排到长安,朋友约我上岸我不想,

朋友喊我吃饭,龙肉送饭也不香。

妹舂的糯米已吃完,妹腌的酸鱼已吃光,

木薯粑粑刚进肚,可怜情哥又拿起排头桨。

这短短的四句诗里,生动地勾勒了放排小伙的日常生活:放排到一处停歇的地方,放排人会结伴上岸休闲放松一下。“舂的糯米”、“腌的酸鱼”、“木薯粑粑”这些侗家特有的食品既是侗家日常的食物,也是放排人上路带的食粮。几百年来,这些有鲜明特色的侗家饮食习惯一直传承延续着。

《放排歌》里,写实地记载了放排人的生活:

排出大藤峡到了桂平,官家抽税拦了江,

别人带有山货用货顶,哥无山货无银把税上。

木行老板放债利息高,他说帮缴先记帐。

闯江放排还要挨交税,满腹辛酸无处讲。

从诗里我们看到,放排人的苦不仅仅是放排生活的孤独、危险,更苦的是来自官方重税、黑心老板高利贷的盘剥。这些来自经济上、政治上的压迫和痛苦,是当时人民生活的写照。

排到梧州哥上岸,木行老板打起算盘来结帐,

七折八扣剩下也不多,阿哥搏命人家荷包胀。

老板买绸买缎买长衫,阿哥难买一件新衣裳。

千里放排,历经艰辛,经过数个月,水上漂泊往返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目的地梧州。

木行老板打起算盘,七折八扣,挣的钱还不够买一件新衣裳,而老板则“买绸买缎买长衫”。歌里唱出了“放排人搏命养得人家荷包胀”的不平,唱出了放排人对贫富不均的痛恨。

四、《放排歌》表现了侗族先民的诗意情怀

值得注意的是,《放排歌》中的主人公在他的苦难生活中却有着诗意的追求和表达。《放排歌》里有对爱情的追求与向往:

排头江风阵阵寒,排尾情哥梦情娘,

魂飞魄游来到妹家共凳坐,攀肩细语声声诉短长,

浪打木排两脚湿,醒来独哥一人望大江。

《放排歌》里有对千里放排一路山川景物的诗意感悟:

扭纪潭里黝黝清,

哪得七丈灰绳、九丈糠索牵得龙遂转?

哪得神蜂相帮扭纪找准花轿门?

扭纪、龙遂永生永世成双对,

独哥单身孤影江上放排苦伶仃。

排到老堡,浔江滚滚古宜下,

调转排头,顺着融江下石门。

想起吴勉神鞭,打天石门江水流,

想起白惹长发,汲取江水救义兵,

吴勉,白惹永生永世成双对,

独哥单身孤影江上放排苦伶仃。

尽管在苛捐、官税、木行老板的层层盘剥下放排小伙最后挣的钱所剩无几,但他却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街口买得一根绣花针,七层红纸包好身上藏,

日夜赶路转回乡,几月不见今日回到妹身旁。

倾耳静听情哥唱,今夜陪哥坐天亮!

千里放排,满肚话语对妹说,

千里放排,满腹心思对妹讲:

千里放排,挣得这点搏命钱,

银针、花线全交妹收藏,

哥放木排妹织新布缝衣绣花边,

总有一天,象那鱼游共江我俩共火塘!

为心上人买一根绣花针,小心翼翼用七层红纸包好,日夜兼程飞回心上人身边,为的是“倾耳静听情哥唱,今夜陪哥坐天亮!”而千里放排去挣搏命钱,也是为了“我俩共火塘”。这些歌词,表达了侗族同胞“哥放木排妹织新布缝衣绣花边”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愿景。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建议案》。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呼吁“抢救、保存、保护和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既反映文化地理,也反映社会历史。都柳江流域《放排歌》是侗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了侗族青年男女丰富的情感生活,反映了当时侗族地区山川河流的地理风貌,记录了从梅林到梧州千里放排一路过滩的人文地理与风情,是梅林地区侗族农业生产、民俗风情、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去“抢救、保存、保护和复兴”。

注释:

①本文引用的《放排歌》歌词全部为罗正举根据珍藏的手抄本翻译,罗正举、过伟整理,载于苗延秀、蒙书翰编《广西侗族文学史料》(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1]刘亚虎.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傅作森.侗族的走寨与坐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猜你喜欢
木排梅林先民
放排女
搭排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吃梅子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像妈妈一样
像爸爸一样
放排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