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专题化教学探索

2013-08-15 00:47:17李红霞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文学课程

李红霞

(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一、教学现状与改革背景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宏观把握该时段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深入理解重要文本,培养学生一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从高校一些代表性的教材以及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可能看出,该课程主要教学模式,是以自然时间演变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文学思潮—作家作品”(表现为教材章节的割断)为纬的“大文学史”模式。这一模式带来的主要问题是:首先,教学过程中将文学史梳理、知识渗透、作品讲解混溶一体,内容庞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偏于混沌、零散,不利于其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其次,对教学内容特殊性的忽略。20世纪中国文学是古今中外不同文化、文学因素合力影响下的独特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品质都需要教学者从不同维度予以详尽地阐释,从而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习者初步形成一种融通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第三,对不同教学对象接受能力的忽略。应该说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都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考核形式等提出了不同要求。教学者们即使有心针对这些实际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因受制于整体教学模式的滞重,也只能将一些教学内容进行生硬地删减或者拼接,而无法使整个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第四,在现有教材内容陈旧的情况下,无法与时俱进,灵活增加新的教学板块。

置身于这一背景,采用以教学内容和作业形式专题化为标志的专题化教学模式对顺利达到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具有独特价值,主要是可以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专业素养。本着帮助学生宏观把握基本脉络,深入理解重要文本和文学现象,增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整体思路,教师打破目前的“大文学史”模式,“以某类文体、某类作家、某类作品、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破教材章节的割断和时间的限制,将分散的知识纵深归纳”[1]28,从而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专题,通过这些专题既有利于学生对某一文类、某一文学范畴形成宏观把握,又可以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独特性予以进一步凸显,还可以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和时代环境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值得尝试。具体实施上应从教学内容的重置、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学生作业模式的变更等方面入手,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贯穿专题思维,重编教学大纲,重设教学内容和要求,具体要体现几个要旨:

首先,以宏观线索为背景。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教学上需要贯穿一定的宏观线索来梳理内容,主要针对该阶段文学的源流、发展变迁过程以及重要影响因素、重要思潮、社团、流派、论争等予以专题介绍。具体可设置下述专题——专题一:“绪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源流、性质、分期发展概况和整体特征”;专题二:“重要文学运动与思潮”。涉及20世纪文学思潮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各时期标志性的文学运动、思潮,如“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兴起与发展过程、历史意义,建国初三大文艺运动及其影响,“文革时期”的“根本任务论”及“三突出”原则等创作理论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代表性文学思潮等;专题三:“20世纪主要文学社团、流派与论争”。涉及主要社团、流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活动、文学史意义及论争双方代表性观点及其影响。此外,需要学生宏观掌握的还有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四大文体——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主要发展线索。这部分内容很容易因其宏观、抽象而显得比较枯燥,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本着“文学是人学”的理念,贯穿适当比例的文学故事和细节,文、图、视频音频相结合,复原文学史以有血有肉的生动化面貌。

其次,注重人文内涵的挖掘。在对宏观线索予以梳理后,为了深化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人文内涵的理解,促使他们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将现当代文学与其他相邻课程如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进行有机衔接,不妨增设以下专题。如“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具体可以细化为这样几个内容——首先是“现当代作家与中国古代儒、道、释文化”。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师讲解基础上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予以开展,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论著指导学生加深理解,尤其要避免过于概念化、学理化、抽象化,要让学生切实把握到中国古代文化因素在现当代作家创作心态中的渗透表现、在具体作品中的微妙流露等;其次是“现当代作家与中国古代文学”。其中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对现当代作家的影响就可以生发出许多饶有意趣的内容;在这一专题中,“现当代诗歌中的古典意蕴”也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再如“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专题。具体可以衍生出若干视野更为细化的专题:如对现代文学影响较为显著的几种外来思潮及其影响下的现代文学创作(如现实主义之于茅盾创作、浪漫主义之于郭沫若诗作等),如外国文学名家与中国作家创作的比较研究等等。

第三,文体、文本唱主角。以上述宏观梳理为背景,进而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各大文体的主要审美类型及其创作表现予以专题化介绍。比如,仅就现代小说领域而言,就可大致分为如下专题:“地域文化与现代小说:以浙东乡土作家群、老舍、京派、新感觉派为例”、“通俗小说:以赵树理、张恨水为例”、“青春书写与女性言说:以郁达夫、巴金、丁玲、张爱玲为例”;“社会历史与暴露讽喻”:了解茅盾所开创文学范式的历史意义,掌握《子夜》、《围城》的艺术成就。相应的,在对现代散文繁盛发展的基本线索予以简单梳理之后,也可根据不同风格以专题形式展开教学:首先,“鲁迅散文”(鲁迅独话风、闲语体和匕首投枪式样杂文的艺术特色、重要价值);其次,“幽默闲适与平和冲淡”(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艺术特色;林语堂等人的幽默闲适小品的艺术特色等)。经过这样的专题介绍,学生不仅掌握了个体作家的创作特色、成就,也对该作家、流派在整个文体发展历程中的大致地位有了初步认识,更使提炼、概括、综合能力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第四,适应时代环境和不同教学对象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比如,针对新世纪语境,就可以增设“80后作家创作”、“新世纪小说代表作选讲”“网络文学名家名作”等专题。针对中文系师范生和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等,则相应地可以设置包含如下几个专题的“儿童书写”系列专题——专题一:“现代文学名家的儿童观及其创作体现”。内容涉及中国近代以来儿童观的历史沿革、现代文学名家周氏兄弟、冰心、丰子恺、夏丏尊等的儿童观及其文学呈现等;专题二:“现当代文学中的儿童书写:视角、形象、意蕴”。要求学生了解儿童视角的叙事意义和审美价值,掌握现代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的审美体现、儿童形象的多元化特点等;专题三:“中国当代小说、诗歌、散文中的儿童书写”。主要涉及中国当代诗歌中的童心咏叹、当代散文和小说中的儿童书写。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在国内的一些高校中,教学者已经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大学语文、英美概况等课程开始率先尝试采用专题化教学模式①,而关于文学史课程教学这方面的经验成果和有意呼吁则较为鲜见。之所以形成这一现状,是文学史课程多年的教学习惯以及文学史教材编写理念的多年沉淀之间互相牵制、互相成就所决定的。如果想在教学习惯上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意味着相应地也要对教材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一些调整。

首先,课内外相结合,组织进行团队化学习,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学形式与教材形式是紧密相关的。在针对具体教学对象自主编写出较为成熟的个性化、特色化、专题化教材之前,教学者应以自编教学大纲(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到处套用的大纲,所以很明显要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和专业培养目标等重新制定)为依据,将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作品选、光盘、网络数据库等资源予以创造性的综合利用,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主要提供相关作品完整的电子文本、作家传记性影像、作品影视剧精彩片段、名家讲座视频、最新研究进展报道以及复习题库、学生有关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论文、师生分别制作的相关多媒体课件等,通过学生课外、课内两方面的积极参与,无疑增加了教学形式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内容也应紧密结合时代语境,力求形象、生动、精美。比如,在讲解20世纪中国“人的文学”主题时,可以适当采用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宫廷题材电视剧《甄嬛传》中有关女性服饰、日常起居的图片等,揭示其中蕴含的女性悲剧性生命内涵,并将其与20世纪文学中追求个性自由的女性主义作品内涵予以对比化解读,从而使学生从直观到理性形成对“人的文学”的深入理解。此外,还应围绕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展开对话式教学,将知识传达与能力培养结合,课内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其独立思考能力、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应组织学生采取团队化学习方式,鼓励他们自愿组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小组,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其次,应紧密配合专题化教学内容及其形式,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除设置开放性的思考题启发学生相关思索、布置专题性学术小论文以外,团体协作完成专题展示也是较能唤起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形式之一。笔者曾经先后针对两届中文系师范生和三届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中布置过这样的作业:在班级内分出分别由五六个成员组成的若干学习小组,各组成员需共同完成与任一专题内容相呼应的延伸阐释,即在集体协商确定专题内容和基本思路后,各有分工——或寻找文字、多媒体材料,或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最后由一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主讲。尽管大多数学生在最初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惑而产生了些许抵触情绪,但经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以及各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事实证明这一作业形式对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都具有益处,使得学生发生了一种重要的转变,即从被灌输的对象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研究者,从而不仅加深了对某一专题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增进了深入钻研的科学精神,还提高了团结协作精神和师范专业技能、素养。

四、结 语

通过来自学生的教学反馈了解到,目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专题化教学的初步尝试中也透露出一些颇令人忧虑的信息,比如现在不同专业、阶段的大学生几乎不约而同地青睐“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以及“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专题等,喜欢跟随时尚,对于那些经得起时间洗刷考验但需要反复琢磨、认真思索才能品出其真味的经典文本,则流露出相对淡漠的情绪。对这类现状如何予以改善——如怎样有效利用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资源而又让学生热衷于阅读文本——恐怕是所有形式的教学模式都需仔细斟酌的问题,而这些现象也说明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创新性建设仍任重道远。

注释:

①如蒙运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专题化教学的探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4(5);冯卡梨.英美概况课程专题化教学的探究,广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5(2);王新惠.将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提升到课程建设的高度[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1]王淑梅等.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2).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文学课程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