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忠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原来作为国家宣传工具的影视作品逐渐融入市场,成为了大众文化消费的最爱。以电影《大话西游》在民间的流行为标志,无厘头式的后现代文化逐渐占据了群众文化生活的制高点。《大话西游》是现代文化中的一个传奇,说他是“《西游记》”,它却是在西游之外再造了一个故事;说他不是“《西游记》”,可它的情节、人物又逃不脱《西游记》的框架。
在我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最好的作品之一。由于它是一部累积性作品,它是在元明时期不断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部伟大作品,又由于它诞生于民间,因此,它是当时的俗文化的代表,代表着社会最下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情感和追求,所以,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它的亲切感使得人们很易于接受,并且口口相传。于是,它所体现出的以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便很容易深入人心。二十世纪末,以《西游记》为故事背景创作的电影《大话西游》迅速在我国蹿红,逐渐成为现代版俗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体现的无厘头文化对现代人的欢乐与痛苦的准确把握是它迅速被大家接受的主要原因。在它的影响和推动下,无厘头文化迅速被大家所了解,逐渐被青少年人群所接受。
“‘无厘头’原意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没来由’,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但并非没有道理。”无厘头文化的表现是人们的行为与现实环境的背离。这种背离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环境中他的行为不符合一般日常生活的逻辑和情理;另一种情况是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他当时特定生活境遇的逻辑。古典的唐僧唱近年才流行的卡拉OK,而且唱的是改编版的英文歌曲《Only You》。可以说无厘头文化是要打破原有的生活逻辑、观念和价值,比如强调权威的尊严、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强调某种既成的秩序等。《西游记》中的游戏笔法算是开创了元明时期的“无厘头”的先河,比如在《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唐僧和八戒因喝了子母河的水而受孕,书中写道:
三藏闻言,大惊失色道:“徒弟啊!似此怎了?”八戒扭腰撒胯的哼道:“爷爷呀!要生孩子,我们却是男身!那里开得产门?如何脱得出来?”行者笑道:“古人云:‘瓜熟自落。’若到那个时节,一定从胁下裂个窟窿,钻出来也。”
男人受孕,打破现实秩序的无厘头写法,再加上孙悟空的插科打诨,完全一个古代版的无厘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大话西游》的文化身份就是无厘头文化,它继承《西游记》的无厘头特点,是无厘头文化在当下中国流行的推手。在它的影响下,无厘头文化才迅速被大家所了解和接受。《大话西游》的无厘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主旨和体裁上看,后现代主义的特证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影片中的孙悟空欺师灭祖、顽劣成性,菩萨要除掉他,唐僧为了挽救孙悟空而牺牲了自己。后来,孙悟空投胎到了凡间,就是至尊宝。经过了与白晶晶和紫霞的爱情纠葛后,孙悟空大彻大悟,皈依佛门,陪同唐僧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如果不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的出现,没有人想到这是一个神仙故事。但在这里,天上的神仙都走下了神坛,也有了人的七情六欲。救黎民于水火的神仙这一整体形象,在这里成了一个个极具个性的单个神仙形象,或者与其说是神仙,不如说是一个个凡人。与《西游记》相比较,《大话西游》最大的突破是脱掉了神仙们的神圣面纱,使他们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比如,在唐僧口中,观音菩萨成了观音姐姐,神圣和权威都被消解、戏仿。《大话西游》用这样的方式将神仙们严肃与神圣的面具掠去,告诉人们他们也是人,这是对《西游记》的一个严肃的戏仿。影片中的拼凑和戏仿几乎是随处可见。至尊宝见到白晶晶后,一见倾心,为了获取她的爱,多了许多形象上的改变。他穿上了书生的服装,如果没有腿上的那块狗皮膏药,其扮相像极了《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唐伯虎。唐僧为救孙悟空,正要自尽时,至尊宝抢走了月光宝盒。当至尊宝再次出现时,宛若一位罗马角斗士,使本片充满了异国情调。当唐僧被关押在牢中,至尊宝又由于猪八戒和沙僧的逼迫,去救唐僧时,唐僧唱的那首《Only You》,把原来的歌词篡改了,在中国,这首改编的《Only You》已经高于原创了。还有很多精彩的对白来自王家卫导演的名片《重庆森林》,如那段著名的脍炙人口的爱情宣言。这些篡改、拼贴、戏仿、反讽正是无厘头文化中的及时行乐、无深度、肆意狂欢、破坏秩序等的表现。
为了达到“出位和狂欢效果”,无厘头文化往往通过滑稽反串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把原型从正派或权威化为滑稽角色。《大话西游》里的孙悟空已经不是神仙,而是一个凡人。他有着凡人常有的一些特点,比如喜欢耍小聪明、不守规矩、向往爱情等。在电影里,他经历了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的演变过程,摧毁了常人眼中神仙的地位不可撼动的神话,告诉读者神仙也是一个凡人。至尊宝的装束也值得一提,时而带有异国情调,时而又穿上书生的服装。同时他还有现代人的思维,与白骨精演绎了一场爱情故事,使至尊宝从英雄的典型转化为情圣的形象。在形象塑造转化时,也不忘适时让至尊宝进行滑稽反串。至尊宝想改变一下造型,把自己打扮成书生以博取白晶晶的好感,不料却换来白晶晶的大发雷霆。退回房里,至尊宝说:“真失败!原来晶晶姑娘喜欢粗犷一面的我”。于是,又把剃掉的胡子重新贴在脸上,对着镜子,又在额头贴了一绺胡子,觉得才恢复了几分昔日的风采。这个至尊宝让观众在爆笑之余又让人感到了几分亲切,这是滑稽反串带给观众的感官效果。唐僧的形象更是滑稽可笑,他一扫严肃高大、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大唐长老形象,变成了“嗡嗡乱叫的苍蝇”、“啰里啰嗦的老太婆”。他的啰嗦的持久性、多样性和令人厌恶的程度甚至连观音都无法忍受,这种错位和出位的描述是对传统中严肃人物的解构。
无厘头文化通常是通过狂欢化的语言对文化价值秩序进行戏谑、消解,从而达到喜剧的效果。无厘头文化的叙事语言会淡化所要讲述的事情。语言成了它与所叙之事之间的一种游戏,在这里,语言就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一种符号。如《大话西游》里唐僧说:“你想要啊?悟空,你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当唐僧批评孙悟空乱扔东西时,孙悟空最后实在忍不住,把他打倒了,说:“大家看到啦?这个家伙没事就长篇大论、婆婆妈妈、唧唧歪歪,就好像整天有一只苍蝇,嗡……对不起,不是一只,是一堆苍蝇围着你,嗡…嗡…嗡…嗡…嗡…飞到你的耳朵里面,救命啊!”孙悟空倒在地上,显得非常痛苦。孙悟空又说:“所以呢,我就抓住苍蝇,挤破它的肚皮,把它的肠子扯出来,再用它的肠子勒住它的脖子用力一拉,呵……各位,整条舌头都伸出来啦!我再手起刀落,哗……整个世界清净了。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我要杀他!”这一段内容和剧情发展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却契合了作品诙谐戏谑的主题,于是,语言和叙事就成了与主题和情节不搭嘎的一种幽默游戏。
由此可见,无厘头文化是在用夸张的方式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在无厘头文化中没有等级制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无厘头文化中常常对权威和真理进行调侃,这与后现代文化中的解构精神是一致的。无厘头文化代表的是青年人的文化,诞生在繁荣的商业社会。青年一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也没有经历过贫穷的磨难,所以也就没有长辈们的生存沉重感,于是崇尚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繁荣的商业社会又会带给他们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的压力,这又构成了他们人生的一大苦难。在快乐和痛苦的双重压力下,那融合了平民和英雄、快乐与痛苦、释放和隐忍的无厘头文化便自然成为了慰藉他们内心世界的精神食粮。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对私欲的压制,让私欲服从社会规范,宣扬的是奉献精神,所以,这一文化经常诞生英雄,《西游记》就是这样文化的代表。孙悟空一开始执着地追求着自由,不惜远涉重洋寻仙访道,同时,他还在政治地位上要求平等,甚至还打出了“齐天大圣”的旗帜。他的这种张扬的个性和追求是不能被那个时代所容忍的,因为他触动了社会规范,于是,以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为代表的统治者便使出了各种手段对其进行压制,从他被压在五指山下到他被骗戴上紧箍咒,完成了对他的彻底改造,成为了对统治者有用的人。孙悟空是英雄,也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英雄。
而无厘头文化体现的则是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解构,它意在摧毁传统文化中的虚伪面纱。无厘头文化仍然承担社会责任,欣赏英雄,只不过它欣赏的是平民英雄,是真实的英雄,甚至是有缺憾的英雄。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反讽和解构的时代。西方社会流行的后现代文化以其倡导消除距离感、淡漠历史意识、削平深度模式、实现表征紊乱等主张,影响着中国的当代社会,尤其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以无厘头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中国式后现代现象:表面的离析正统、破坏秩序、及时行乐、无深度表现、肆意狂欢等,以异化的形态表达着深藏的个性高尚追求和悲观厌世态度。
从这个角度说电影所塑造出的艺术的真实要比现实的真实更真实。至尊宝是一面镜子,他的夸张行为反映的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最真实的情感。他虽然让我们笑,可在笑过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可笑可悲可怜的小人物。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心在流泪。在现实世界里,我们需要隐忍的东西太多,而无厘头文化体现的正是对被压抑的的真实人性的释放。
在强大的社会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是弱小的。所以,面对社会,个体就是小人物,小人物就是一种平民化的人生。但是,小人物也有英雄主义情结。《大话西游》最终让小人物变成了一个英雄,这就让“神”与“人”之间产生了和谐,任何人原本都是一个小人物,只要你愿意,并且能放弃“人”所拥有的权利,做出牺牲,都能成为英雄,实现一种愿望。《大话西游》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英雄与平民的混合体,这一形象正好契合了人们既希望是英雄,又希望是平民的矛盾心理。所以,对现实中的普通百姓来说,英雄主义与平民主义交媾的文化更适合他们的口味。最后,无厘头文化通过喜剧的表现形式对苦难进行了消解。老一代人拥有苦难的经历,于是,“苦难”成了他们为自己粘贴的身份标签,年轻人虽然没有经历过老一代人的苦难,但他们仍有痛苦。年轻人的痛苦是藏在笑容之下的。无厘头式电影看似幽默,其实处处暗藏着痛苦。《大话西游》延续了无厘头电影惯有的喜剧元素,又强化了严肃的主题,把无厘头电影的悲剧性元素发挥到了极致。
无论《西游记》还是《大话西游》,都在关注着各自“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体现的是相同的人文关怀。作为《西游记》的演绎作品,《大话西游》继承了《西游记》的游戏精神,但却从主题、人物形象及语言表达方式上完成了对原著的解构。《大话西游》沿用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却选择了爱情作为表现的主题。原著中的孙悟空所体现的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现实是一个悲剧,《大话西游》中他为了保护唐僧取经而不得不放弃人的自由和情欲的悲剧结局则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突破更为明显,《大话西游》的言语方式以胡侃乱侃、油嘴滑舌为特征,在绕舌、夸张的重复啰嗦中产生一种无头绪、无主题的搞笑或宣泄作用。这种独特的言说形式对一代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话西游》是中国无厘头文化流行的推手,它开创了中国的大话时代,也因此使以它为代表所形成的后现代文化有了中国本土化的特征。后现代文化是商品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反传统美学与反严肃主题的草根文化,它追求的是无深度、无中心的游戏文化特点,对阳春白雪进行消解。富含后现代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追求的是淡化严肃主题和人文意义,强调作品的娱乐性和通俗性,以满足大众的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为目的。所以,与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相比较,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又很富足的时代中,人们更喜欢这种无厘头式的文化。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王瑾.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互文性:名著改写的后现代文本策略——〈大话西游〉再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4(2):62-73.
[3]田雯.西游记与大话西游的主题比较[J].作家,2009(10):96.
[4]向学春.试论电影《大话西游》的夸张语言艺术[J].电影文学,2008(3):77-80.
[5]连水兴.影像的诗学与大众的狂欢——关于影片《大话西游》的狂欢化诗学阐释[J].电影评介,2007(15):18-19.
[6]房伟.文化悖论时空与后现代主义——电影《大话西游》的时空文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82-86.
[7]朱晓轩.从无厘头到后现代——再观经典《大话西游》[J].名作欣赏,2006(6):71 -73.
[8]孙书磊.经典的解构: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大话西游》[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