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的实践智慧

2013-08-15 00:49殷小平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历史系智慧历史

殷小平

(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广东广州 510642)

一、历史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与文理交融之必要。

传统的史学课程历来重理论、轻实践。首先,在教学模式上,教学仍拘泥于课堂,课堂教学又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模式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当成全部知识的唯一来源,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会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其次,与重视实验和培养动手能力的理工农科不同,作为一门非实用性的学科,历史课注重知识结构之系统与学生思维能力之训练,多数课程不设实践环节,这对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不利的。再次,由于历史学科的非实用性,历史学以及其他的一些人文学科往往被诟病与社会需求脱节,甚至有人认为学史治史就是钻故纸堆、坐冷板凳之事。这固然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一种偏见,但史学从发展的角度,有目的地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却是刻不容缓。

其实,学史治史决不可脱离实践。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B.Croce)曾说过:“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现实要立足于历史,而历史也要通过对现实的把握来深化认识。大至一民族、一宗教、一地方之历史,小至一工厂、一村落、一家族之历史,都离不开相应的调查实践。

此外,在现代社会,史学也越发彰显其专业优势。一则,当今文化已变成一大支柱产业,譬如广东省就提出建立“文化强省”的目标,相关人文学科类人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时下社会对文化史、文物史、制度史、地方史、社会史、宗教史、城建史、贸易史、文化交流史、宗族谱牒史等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有利于专业教育的发展。再则,史学是一切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一切现实都要从历史去寻找依据,任何学科和行业,其发展都不能脱离它的发展史,史学人才在处理实际问题上,由于能够既观照历史又立足现实,鉴古知今,以史为镜,因而有较好的分寸感。

由上可见,历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虽有不足,也有优势,应客观评价自身在社会需求中的地位,扬长补短:要打破历史教学原有的轻实践倾向,有目的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各种实际能力;也要继续发扬史学的人文精神,通过建立一种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服务社会,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实践是良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自由主义教育学家保罗·弗雷勒(P.Freire)指出:如果个人通过行动却无法了解自己行动的意义,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实践,而只会有行动,行动的自觉使行动升华为实践,并推动实践产生关于它自身的知识。[2]不过,实践教学在理工科中容易验证,而在人文学科领域却不易察觉,因此多被忽视。其实,人文学科历来重视“实践”(practice)。早在一千五百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个人应通过实践行动,实现“一种好生活”和一种“总体上的有益生活”,亚里士多德谓此为“实践智慧”(practical wisdom)。①转引自杨国荣《论实践智慧》,《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第7页;参见沈清松《情意发展与实践智慧》,《通识教育季刊》卷5第1号,第74页。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虽推崇理念至上,但也指明实践可促成个人对美善的认识,还有善德、善行的培养。②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是对柏拉图哲学的发展,是将实践智慧从理论的“智慧”中剥离出来的结果。详参刘宇《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求是学刊》2012年第3期,第28-34页。古典人文主义的这些思想,与中国儒家所提倡的“知行合一”③对“知行合一”理论的理解,参见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第七章“知行合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3-211页。、“止于至善”之理念[3],恰好不谋而合。

既然实践是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那么,当前大学教育体系中或已失落、或被忽视的实践教学,也不应该从人文学科教育中缺席。在此,有必要重新探讨“素质”的内涵,以厘清当前大学教育中对“素质教育”的某些误解,并进一步认清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和目标。

素质,又称素养,泛指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尤其以个体与他人交往及其在社会群体中,通过语言、沟通、待人接物等方式而表现出来的社会能力。不过,当前社会对“素质”还存在不少误解,比如多数人认为“素质”指的是个人的学养和才艺等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就是增设课程,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地优化,比如文理科生互选公选课的办法;再不然就是多培养一两门技能,比如多学一门乐器、绘画、体育项目和外语等。该等知识或技能对提高个人素质不无裨益,但前提还在于它们能有效地转化为一种与人交往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否则也不能称之为一种“素质”教育。说到底,“素质”是必须通过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才得以实现和完善的,一切专业人才包括历史学人才,概莫能外。

鉴于“素质”之于“实践”的密切关系,因此,衡量一种教育有无促成学生素质的提高,就要把学生放置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考察和评价;而教师也应从教学实践活动中,评价和反思教学效果,并做出调整,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性的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是说,要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增进师生双方的实践智慧,教学相长。

三、实践:专业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历史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平,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加大了教学实践比重。除了每一学期安排短期的“教学实习”外,更形成了规范化的“毕业实习”环节。“教学实习”安排的时间短、经费少,多以安排参观为主,优点是紧密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缺点是容易走马观花,缺乏系统性,难以评估其实际效果。相较而言,“毕业实习”以其周期长、范围广、制度化、规范化,及其更便于监控和评估的优势,成为历史系实践教学环节的重心。

目前的毕业实习安排在本科第四年的7月至10月:于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到大四第一学期的第8周为止,保证至少两个月(以上)的实习时间。在实习流程上,历史系按照“动员—实习—总结”三个阶段,实行教师指导制,安排不同的教师监督、跟进各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并要求及时反馈实习中的问题和效果。总的说来,现行制度的设置比较合理,不仅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众所周知,历史学以严谨性和内涵丰富见长,尤其适于各种文化教育部门,适于一切需要处理文书档案的企事业和政府单位。针对此,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近些年在省内建立了十余个实习共建单位,包括省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广东民俗博物馆、中山图书馆、广州市方志办、汇景中学、真光中学、西藏环球旅行社、校档案馆等,实现一种与社会力量优势互补的良性办学模式。这些实习单位体现了历史系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反映了历史系实践教学(包括毕业实习)建立于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以历史系2008级学生为例,全级47名学生中,文博单位成为实习首选,计有16人(约占总人数的34%);仅居其次的为中学,计10人(占21%)。余者有9人(占19%)至公司实习,8人(占17%)至政府部门实习,4人(约占9%)至新闻媒体单位实习。从实习工作的性质和所占比例来看,位居一二的两种工作(文博单位、中学)的专业要求最高,可见学生把专业背景作为实习的首要考虑条件,反映出教学实践依托于专业教育的特点。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从学生的实习报告进一步评估实习效果。总体而言,学生在实习中都锻炼并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这些能力尤以“人际交往能力”为主,反映出历史学科实践智慧的“人文”特点。据笔者分析,其实践能力着重表现为如下几点:

1.发现问题的洞察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学生通过对自身所处工作环境的深刻观察,发现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之后做出较佳判断、抉择和找到解决办法。笔者认为这是检验专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参考。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曾说过: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有问题意识的人才。反映到专业教育当中,就要求教师放弃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①有关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参见拙文《世界古代史基础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载《中国轻工教育》2010年第2期第92-93页。

2.沟通、协调和执行力。这也是通常所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历史学是一门“以人为本”[4]的学科,学生从专业学习中已熟悉了历史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却是两码事。总的来看,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最重视、感受最深、提升最快的一种能力。但要达到深思熟虑之后的沟通和协调,仍需更长期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毕业实习作为衔接学校与社会的一个环节,教师应格外注意监督并提醒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

3.反思能力。“实践”就是知道工作“如何做”,再把它“做好”。如果学生能时刻检视工作效果,再对各个工作环节实时做出正确评估,审慎监控自身的专业表现,那么,他就能有效提高专业技能和执行力,有所进取,有所创新,把工作做好。不仅如此,反思能力也能帮助学生走出课堂,把工作和生活当作一种终身学习的手段和自我教育的途径。由是,专业教育最终转化成一种成功的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的实践智慧体现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它反映了个体反思自我、认识他者和环境的洞察力,反映了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对工作的客观评价,表现为一种基于理性思考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由此也可见,历史教学的实践智慧既源于专业教育,又高于专业教育。

四、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

通过对专业教育实践智慧的具体分析,教育者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完善实践教学,实现教学活动与实践智慧的转化。

第一,定期对以往的实践课程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修改教学计划,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实践内容。以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为例,其宗教史、乡村社会史、博物馆学、艺术史、考古学、旅游文化、科技史等专业课程,可将课堂转移到具体场所,如亲临宗教场所,亲访珠三角地区的重要乡镇,亲至博物馆和美术馆,或接触真正的考古工地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直观的现场感受,不仅可以深化教学内容,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更好地接触到有意义的工作,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工作的执行力。当下,国内各高校历史系都主要面向博物馆安排实践教学,但其实践活动往往止于一般的讲解工作,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比较有限。笔者以为,应当鼓励学生进一步参与到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路线设计、展览设计、文物收集、保管研究、博物馆营销、宣传设计和不同专题展览的设置等工作中,以促进其实践智慧的养成。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2008级毕业实习的几位佼佼者,就在选择实习工作时充分考虑工作的复杂性,或亲临新闻最前线进行新闻采写,或进入广东省美术馆参与大型艺术展览,与艺术家面对面地访谈,或站在三尺讲台接受最直接的专业技能检验。在实践环节上,越能挑战有难度的工作,越能有效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基于第二点要求,历史系应进一步加强与各实习基地的合作,挖掘其实践教学的潜能。以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为例,近年来通过加强与博物馆单位的深层次合作,在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1年5月,历史系与广州市博物馆举行“新挑战·新启示:岭南博物馆与教育”学术研讨会,除了文博专家与高校科研人员的参与,历史系学生也积极与会,他们在会上提交的研究报告,都是在平时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对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确实大有助益。

[1]贝奈戴脱·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

[2]保罗·弗雷勒.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42-143.

[3]大学·中庸[M].王明轩,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3.

[4]蔡鸿生.历史研究要以人为本[M]//陈春声.学理与方法.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7:25-30.

猜你喜欢
历史系智慧历史
关于康再荣在吐蕃时期任职的若干问题
——敦煌文书《大蕃纥骨萨部落使康再荣建宅文》浅识
美国迪尤肯大学历史系课程设置特征初探
新历史
时尚的轮回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