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蓉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结合,让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在我国,由于3G数据业务及WLAN、WIFI等业务的飞速发展,网络覆盖已经无处不在,加之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便携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正以神奇的速度深刻改变着国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教育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时空,蕴涵着鲜明的时代特质,移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观、课堂观,而且正在促成学习方式的巨变。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和发展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也是各类课程必须破解的难题,肩负着大学生母语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培育重任的大学语文概莫能外。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随时随地的信息互动,它将数以亿计的手机接入互联网,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任何信息,既可采取点对点的发布方式,也可采取点对面的发布方式,甚至可以精准定位到每个人,针对每个终端用户的独特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且机机联网已经成为现实,更有不少学生拥有平板电脑。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性、适时性、高效性、个性化,它已是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大学生对其依赖程度超越了传统互联网及其他传播媒介。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3年2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03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超过7.74亿。阅读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最大需求,智能手机功能强大,可以实现即时通讯、邮件传送、搜索、阅读、音乐、视频、游戏、社交等上网功能,但阅读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主要内容。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规模达到2.91亿,18-35岁的青壮年群体是手机阅读市场的主力军,18-25岁的人群多喜欢阅读小说,而25-35岁的人群则多关注新闻资讯,使用手机进行阅读的用户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绝大部分为大学生。学生的普遍阅读无疑是语文教育的福音,因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学好语文最根本的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采用许多手段促进学生脑力劳动,最后发现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移动学习(M-learning)呈现跨越式发展趋势,这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学习资源和服务的新型数字化学习方式,例如,轻触手机屏幕,就可和哈佛大学的学生在线共享幸福课程,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一起学习微积分。移动学习是一种泛在学习,学习主体--用户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其学习时间与学习场所泛在化,教室、图书馆、食堂、车站、甚至躺在床上或行走途中,都可以利用移动互联设备进行学习,学习真正无时不能、无处不在。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适应学习的泛在化,移动互联网学习呈现小、快、灵三大特征:小,即小课时、小支付、小成本;快,即快速开发课程、课程传播快速;灵,即课程内容灵活制作、课程表现形式灵活、课程界面操作灵活[1]。
母语教育具有传承优良传统、维系文化认同、构筑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但在当代中国,大学语文教育陷入困境,不仅由必修降为选修,而且学分由4个减为1-2个,课时也由最初国家规定的108个课时缩短到36个课时甚至更少[2]。造成这一尴尬处境的原因,既有社会发展日益市场化、商业化、价值取向功利化、文学边缘化等客观因素,也有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刻板、授课缺乏吸引力等语文教育自身弊端。不少高校的语文教育质量堪忧,生存空间岌岌可危。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为大学语文教育开拓了新视野,开辟了新空间。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思变,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传播魅力,在改革创新中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从而赢得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语文教育的历史也是经典阅读的历史。仅就中国文学而言,诗经楚辞、诸子散文、两汉乐府、魏晋民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文学经典可谓汗牛充栋。这些辉耀千古的作品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熏陶着我们的审美情调。毋庸置疑,脱离了文学与文化经典的大学语文将失去其课程教学的本真意义。但我们不得不直面另一种现实,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以网络为重要载体的通俗文学、流行文化盛行,颇受大学生青睐,在其课外阅读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对传统经典的疏离。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应对?是依然封闭在经典的王国里自说自话,还是吸纳通俗文学、流行文化的元素丰富自身?南开大学的语文课给出了值得借鉴的答案。该校《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位诗人是罗大佑,这位“华语流行乐教父”与李白、李清照等相提并论,课堂上,周杰伦等歌星的流行歌曲回荡在学生耳旁。这一改革让南开的学生惊喜连连,也让语文课趣味盎然。诚如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教授所言,现代的流行歌曲未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3]。大学语文在坚持以经典文学、文化为主导的同时,必须让兼具时尚性与亲近感的通俗文学、流行文化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贴近学生,满足期待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浪2012教育盛典年度巅峰对话中,教育行业专家针对“移动互联网能否颠覆传统教育方式”展开了唇枪舌战,持赞同意见的专家们认为,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教育一定会发生,而且正在发生。姑且不论这一命题的真伪,在移动互联网凭借“无处不在的网络、无所不通的业务”广泛深入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时,倘若拒绝其构建的“没有围墙的课堂”,深陷困境的大学语文教育无异于自掘坟墓。大学语文教育必须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建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兼顾良好视觉体验和用户体验的课程展示模板,融入论坛、微博、群组等,拓展开放课堂、互动答疑、学习笔记、学友圈等全新教学功能,以课程为核心构建在线学习社区,支持多种终端访问,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师生互动教学,让讲台上一本正经的教师化身“斑竹”,让师生们上教学论坛“灌水”、通过微博“吐糟”成为习惯[4]。根据网络课堂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在10分钟之内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开通微课,让每一节上传的“公共课”仅容纳8分钟左右的精华内容,便于学生在线或下载浏览。学校还可以开发集软硬件于一身的移动学习系统,使学生在没有网络覆盖的环境下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做到与学习平台的无缝链接。当然,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成人高等教育,移动学习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面授形式,它应该是面授环节的有益补充,从而相得益彰,方能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立体多维的学习空间。除了继续开设好面授课,学校可以搭建泛教育平台,即将传统面授和基于互联网E-learning与移动互联网M-learning的学习方式,运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即时互动的、不受时空约束的教育平台。
个体与群体交互不仅指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也指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传统语文教学教师主宰课堂,讲授方式几乎一统天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剥夺了学生选择的自由,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也就难如人意。新时代呼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加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海量的信息唾手可得,学生获取语文教育资源极为便捷,他们不再愿意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希望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主动选择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借助移动互联网建构互动教学模式。互动是参与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互动的内容和方式。就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言,教师既可通过网络授课,利用社交网站集体答疑,或利用微博的推送功能个别解惑,对学习成果给予及时评价;也可通过交互界面向学生群体提出相同问题,师生在互动空间充分商讨,从而分享成果或达成共识;还可实施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师生共同设计项目与任务,学生或采取自主探究方式完成任务,或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然后借助网络平台呈现任务完成情况,师生予以集体评价。生生互动则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共同讨论、共同作业、相互反馈、相互评论和相互激励等。他们在讨论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思想碰撞,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分工协作,共同发展。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不是单向的、线性的影响,而是双向的交互影响,其中既有思维的互动,也有行为的互动;既有心智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教与学不断转化与整合,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相互配合[5]。
传统大学语文多以平时成绩加期末终结性考核结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平时成绩一般包括上课到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考核或者在2小时左右作答一张试卷则已,或者提交一篇论文了事。这种考核方式弊端明显:一是考核形式单一;二是考核内容有限;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四是评分标准较易模糊,难以把握。这样的考试指挥棒使语文教育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运用新媒体的大学语文要创新考核方式,完善测评体系,使网上考核与网下考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除了将到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纳入评分系统外,更要考核学生课外学习情况,如课外阅读情况、在学习论坛上的发帖尤其是精华帖和原创帖、微信的发送、微博的写作、原创文章的提交等,还要考核学生参加语文类社团、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等各项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的情况。教师宜制定系统完整的考核方案,将这些考核点分项目予以量化,制定评分标准,让学生一目了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既然都可在网上进行,语文在线学习平台不仅应该开发习题库(供学生及时练习,复习巩固)和试题库系统(供学生在线测试),还应该有论坛、微博、群组等。就考核内容来说,不仅应该涵盖阅读与写作,还应包括表达与交流,体现语文教育培养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工具性特征。听说测试可以是课堂发言、主题演讲、分析评论、小组辩论等等,既可采取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或人机对话形式,也可通过双向视频教学系统、QQ的超级视频和语音聊天功能、微信视频和语音功能等实现。当然,一切创新都源于观念的创新。大学语文要改革创新,语文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将自身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导学者、服务员,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移动互联网改革创新后的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姿态将民主开放,教学形式将丰富多样,教学品格将大力提升,教学实效将显著增强,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将不再是“无处话凄凉”的弱势形象。
[1]泛教育平台将引发移动学习变局[DB/OL].凤凰网教育频道http://edu.ifeng.com/peixun/detail_2012_08/28/17157387_0.shtml,2012-08-28.
[2]刘芳.课时学分萎缩必修变选修“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N].中国青年报,2005-11-01.
[3]陈建强.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N].光明日报,2007-05-23.
[4]唐景莉.开放课程带来高校教学改革全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13-07-08.
[5]张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互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