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桂林山水文化中的清廉精神

2013-08-15 00:47:17黄伟林
贺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桂林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青莲桂林

公元1637年4月28日,徐霞客在考察了湘江源、灵渠和严关之后,进入了桂林城。300多年前的桂林,没有高楼大厦遮挡徐霞客的目光。还在桂林城外,徐霞客就被桂林的山水地貌深深地打动了,在当天的日记中他写道:“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

“出水青莲”,是徐霞客对桂林整个峰林岩溶地貌的比喻。5月21日,当他抵达阳朔,“青莲”这个意象又一次攫住了徐霞客的想象。他这样描述他眼里的阳朔全景:“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青莲、碧莲指的都是同一事物,“出水青莲”,成为桂林留在徐霞客心目中最深刻的印象。

3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汗牛充栋的古代文献中爬梳,在壁无完石的摩崖石刻前驻足,目光越过百年的屏障,向那个遥远甚至陌生的古代桂林搜寻,我们试图寻找的,也是“出水青莲”,是“碧莲玉笋世界”。不过,与徐霞客那个自然的“出水青莲”、“碧莲玉笋世界”不同,我们寻找的是一个人文的“出水青莲”、“碧莲玉笋世界”—— 清廉世界。幸运的是,桂林没有让我们失望,在纸墨和石刻建构的世界里,我们实实在在地触摸到了一个清廉桂林。

翻阅清代谢启昆、胡虔修纂的《广西通志·列传·桂林卷》[1],桂林籍官员的清廉故事目不睱接:

宋代的滕处厚,字景重。当官正直不阿,别人说他迂执,他回答:“迂执,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呀,我将坚持不改变这个处世原则,我惭愧我不够迂执呀,谁说我迂执,我会感觉很开心的。”

王溥,明朝洪武末年,为广东参政,以清廉著名。他的弟弟从家乡到广州,属下与其弟同乘一船,赠送布袍给其弟,王溥要求还回去,说:“一件衣服虽然微小,但也不可不慎重,因为这很有可能是自己被腐蚀的开始。”王溥当官数年,箱子里没有一件好衣服,每餐饭没有两种以上菜肴。后来他因为受到诬陷进了监狱,他属下的官员送东西给他,他一律不接受,说:“我怎么能够因为身处患难就改变我的心志呢?”

明代嘉靖年间,一大批桂林籍官员留下了清廉的美名。举人曾曙做平湖知县的时候,有一年连着五个月没有下雨,秋天发生了大饥荒。曾曙极力要求上级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安置了十多个粥厂,煮粥救济饥饿的人。遇到那些倒毙在路上的灾民,曾曙就流泪不止,捐出自己的薪金,购买棺材安葬他们。正好遇到上级紧急催促征讨赋税,曾曙毅然表示:“可以罢我的官,不能害老百姓。”对那些拖欠赋税的,曾曙也不捉拿他们,帮助他们回乡安居乐业,老百姓因此免除了转移迁徙的痛苦。然而,曾曙却因为延迟了征收赋税而被罢官。离职那一天,上千人哭着与他送别。后来,老百姓想念他的好处,为他修建了名宦祠祭祀。

举人杨鸾当官二十多年,清贫得与穷书生没有什么两样。后来因病辞官退休,闭门谢客,杜绝各种人情往来。对待妻子儿女,大夏天也不失去礼仪;与乡里人交往,哪怕是对小顽童也不失去信用。

进士董德明的一位老朋友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董德明备好酒追赶到伏波山下为之送行。临别之际,董德明说道:“你这趟远行,我很惭愧没有什么可以赠送你的,只是赠送你两个字不贪吧。”老朋友恭敬地接受了他的临别赠言,离开了。董德明一贯品行廉洁,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他去世的时候,连买棺材下葬的钱都没有,他的儿子只好向亲家朋友借钱,才完成了送葬之仪。

进士殷从俭曾在广东、江西、福建做官,颇有政绩。他做官时不带妻子儿女到任上,为官清廉安静,生活简朴节约,努力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社会和谐安定。他在任上去世,有关官员检查他装财物的口袋,只有十多元薪金。得知殷从俭如此清廉,读书人奔走相告,为之歌哭,山里人和商人都争相奉献纸钱和衣服。他的棺材出城门的时候,为之送葬的人很多,车都无法前行。老百姓为他在西湖建祠祭祀。

举人刘凯曾做临湘知县。他清廉耿直,为人持重,对老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当时有民谣唱道:“刘少川,不要钱,百姓有饭官无盐。”

举人邓天禄,曾做茶陵知县。他持身严正,深得当地部落首领的敬畏。等到他离职回家,当地部落首领拿着重金去送给他,他坚决不接受一丝一毫。

上述这些廉官,只是桂林无数廉官中的几位;上述这些清廉故事,只是桂林无数清廉故事的几个。经过长久的梳理和思考,我们意识到,清廉桂林,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充满特色的体系,它由以下几个部分建构成立:

(一)桂林的自然山川形胜与桂林的人文清廉精神有内在的同构关系,自然山川时刻启蒙、启发、启悟着桂林官员的清廉意识。

(二)桂林历代山水文学中渗透着清廉的精神,它们陶冶了历代桂林人的清廉情操,铸就了历代桂林人的清廉品格。

(三)桂林历代文人学者留下了成体系的清廉思想学说,其中许多成为中国传统清廉文化的经典。

(四)桂林诞生过陈宏谋这样一位对廉政进行了系统思考,力图在官场社会建立廉政制度的廉政思想家,其思想超越了国界,为全世界廉政文化所共享。

(五)桂林古代廉政文化传统对今天的社会现实仍然具有深刻和重要的意义。

(六)桂林有江头村这样全国著名的清官村。

(七)桂林出现了一批全国著名的清官世家。

(八)桂林籍历代官员中出现了一大批全国著名的清官。

(九)桂林古代出现了一大批寓桂清官。

(十)桂林古代清廉文化至今还有深刻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上十个部分,是桂林古代清廉文化资源的核心构成,它们就像桂林的漓江岩溶峰林地貌,以出水青莲的自然形象,塑造出一个结构完整、血肉丰满的清廉人文形象。

二、君子比德

“廉洁”一词最早现身于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所谓不受,即不受公款公物;所谓不污,即不让自己的品格受到玷污。

据学者认为,汉代以后,“廉”成为官吏应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正所谓“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可见,清廉是官员的基本职业道德。正如做父母要爱,做儿女要孝,做朋友要信,做国民要忠,做官员必须廉。

因为官员从事的是政治事业,所以,“廉”往往与“政”组合,谓之廉政。“廉政”一词表明,廉是与政治、与政府、与政府官员紧密相关的道德,它直接与贪污、腐败对立。

官员必须廉洁,是因为官员掌握了公权力。掌握公权力的官员如果不廉洁,那么,公众的财物就会悄然流进官员的囊中,公共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官员作为公众事务的委托人,就会成为公众利益的蠹虫。

查阅各种辞典,廉的核心涵义就是正与清。正即正直,清即清白。因此,廉洁一词往往与清正一词相连,构成同义反复的强调,所谓清正廉洁。

中国古代有一种称为“比德”的审美伦理学,意思是人与自然有一种道德的同构关系。刘向《说苑·杂言》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对话[2]: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

曰:“夫山笼嵸礧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

孔子对山水与人的道德品格内在关系的这番阐释数千年来广为流传,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山水观,使中国人每遇自然佳山水,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君子的优美品德。

其实,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证实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不仅中国古代有自然比德观念,西方近代也有过向大自然寻求纯真人性的运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回到大自然”。为什么要“回到大自然”?就是因为欧洲的浪漫主义者痛感纯真的人性已经丧失,并认为失去的人性只有在自然中才能找寻回来。因此,欧洲浪漫主义作家抒写了大量讴歌自然和自然人性的文学作品。

那么,桂林山水与君子之德中的“廉”有什么同构对应关系呢?

虽然山水文化是中国最独特的文化,虽然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山水,然而,只要到过桂林的人,就会发现,桂林山水与全中国、全世界山水的一个最大的不同,或者说,桂林山水的一个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它的漓江岩溶峰林地貌。峰林,说的是桂林的山像无数的树构成的树林,每一座都是独立的、平地拔起的;漓江,说的是桂林的水是最清澈的;漓江岩溶峰林地貌,说的是桂林的山水是融为一体的。换言之,桂林水的清洁与山的正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即清正的须臾不可分离。

行文至此,我们应该发现,桂林山水的本质是清正,而桂林山水的清正本质恰恰与君子之德中的“廉”形成了同构对应关系,所谓清正廉洁。

在君子之德的比德系统中,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物与德的对应关系。其中,最著名的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梅的高洁傲岸、兰的幽雅空灵、竹的虚心有节、菊的淡泊清贞。除此之外,影响最大的就是莲的清高廉洁。

青莲与清廉谐音,因此,在中国的比德系统中,青莲往往暗喻清廉。因此,当徐霞客用“出水青莲”比喻他对桂林岩溶峰林地貌的观感时,他不会不想到“清廉”这一人文内涵。

是的,从桂林山水的清正概括,到桂林山水的青莲比喻,这些桂林山水意象无不令人联想到清廉、清正、廉洁、廉政这些人文品格。桂林的自然形胜似乎时刻在暗示我们在充满了污染的、积垢的社会里找回人的清正的本性,重建人的廉洁的品格。

三、山水诗里有清廉

历代桂林山水诗的作者都注意到了桂林山川形胜中的清正廉洁人文内涵。

独秀峰是桂林的主峰,拔起于漓江西岸。古代桂林城正是以独秀峰为中心营建。大约到了宋代,桂林就已经形成了以主峰独秀峰为中心,北倚叠彩山,东邻漓江,西靠桂湖,南对榕杉湖,并以铁封山、鹦鹉山构成北大门的城市格局。

在这个举世闻名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城市,独秀峰雄居中心,不偏不倚、不依不靠、卓然挺拔、清峻高远、凛然正直、力能擎天。

1300多年前,中国诗坛“颜谢”并称中的颜延之,来到桂林,为这座山的精神气象所感动,写出了这样两句诗:未若独秀者,峨峨孚邑间。从此,独秀峰成为这座山的山名。

写过《五君咏》的颜延之不愧是独秀峰的知音,是他最早发现和感应到了独秀峰的精神内韵,并用诗歌进行了阐释。从此以后,历代诗人面对独秀峰,他们的思想,基本被颜延之的思想荫蔽。

唐代张固《独秀山》:

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

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明代严震直《独秀山》:

爱此青青独秀峰,天开一朵玉芙蓉。

四山屏列俱相拱,永镇皇家帝子宫。

明代袁崇焕《咏独秀峰》: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

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清代袁枚《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形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火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在这些诗里,独秀峰独立(孤峰不与众山俦)、崇高(直入青云势未休)、负重(擎天一柱在南州)、正直(青山尚且直如弦)的精神内涵被一代又一代诗人、学者、政治家、军事家反复书写。当一代又一代桂林人或者寓桂官员看到独秀峰,读到这些吟咏独秀峰的诗歌,他们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不可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严震直的《独秀山》里,出现了“爱此青青独秀峰,天开一朵玉芙蓉”的意象。这里,芙蓉即莲花。独秀峰在这首诗里被比喻成为青青的玉芙蓉,也就是青莲,更准确的说是碧玉莲。君子比德的审美意识无处不在,独立、崇高、负重、正直的独秀峰,同样被植入了“青莲”(清廉)的精神内涵。它使我们意识到,不仅整个桂林山水犹如“出水青莲”,哪怕这昂扬于城市中心的独秀峰,也是一朵巧夺天工的“碧玉芙蓉”。

桂林山水给徐霞客的感觉,在历代桂林山水诗人心中也有共鸣。这种共鸣直接导致青莲成为历代桂林山水诗最常见的意象之一:

宋代方信孺《西山凿池种白莲作》:

池开新白遍天涯,未许东风擅一家。

苍桂丛中苍桂树,碧莲峰里碧莲花。

波光分破湖千顷,瀑影斜飞水一洼。

待着栏干横浅渌,浮萍开处见鱼虾。

清代李秉礼《同张雪川登叠彩山风洞》

漓江下瞰净如练,水底倒插青芙蓉。

红树人家秋瑟瑟,夕阳台榭烟蒙蒙。

座中起舞属佳客,天际遗音送去鸿。

欲乞洞中一片石,为传此意留无穷。

清代仇兰《碧莲峰》:

四围烟雨苍茫,万朵莲花屏障。

分明西出函关,人在华阴道上。

清代高廷枢《阳朔口占》:

水净沙明晚泊船,碧莲朵朵裹轻烟。

一官飘泊吾何恨,篷背看山二十年。

清代刘名誉《过阳朔舟中作》:

桂林山水世争夸,阳朔奇峰又一家。

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碧莲花。

这里,有实指的莲花,像方信孺诗里的“碧莲峰里碧莲花”,但更多的,是作为喻体的碧莲花,其本体即遍布桂林的山峰,如“水底倒插青芙蓉”、“万朵莲花屏障”、“碧莲朵朵裹轻烟”、“果然千朵碧莲花”。

植物的莲花、绿水青山的莲花、诗歌中的莲花意象,桂林山水诗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唤起人们心中青莲的存在,提醒人们清廉的意识。

独秀峰的卓然独立,桂林千山的千朵碧莲,它们主要是以形象唤醒人们的清廉意识,而伏波山还珠洞,则以伏波将军马援“薏苡蒙冤”这一个千古传诵的清廉故事,成为桂林历代诗人反复书写的典故。

宋代宗道传《伏波岩》

铜柱威声懔百蛮,肯贪捆载溷溪山?

无人为起文渊问,端的珠还薏苡还?

明代董传策《伏波岩有试剑石跨还珠洞》

烟崖削壁落青苍,洞口江涛拍大荒。

疑有神来挥玉斧,却看县处插牙璋。

伏波不辨明珠载,剑石谁怜干将光。

错把疑珍恼明主,丹心只合照横冈。

历史上的马援,恢廓大度,时常以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砥砺自己,以成为井底之蛙、守财奴为耻,他怎么愿意因为贪心而捆载不义之财去污染大好河山呢?伏波山还珠洞承载了马援薏苡还珠的故事,它既为马援平反昭雪,也为所有官员提供了一个官员品德的标杆。

是的,还在1000多年前,宋代的杨亿就为其表弟李宗元到桂林阳朔任职写了一首送别诗。

宋代杨亿《表弟李宗元知桂州阳朔县》

桂林阳朔溪山秀,莫叹迢迢五岭南。

百里字人须敏政,千金酌水更惩贪。

鸣榔下濑潮程远,曳彩升堂寿宴酣。

远地民淳无牒诉,县斋终日好清谈。

“百里字人须敏政,千金酌水更惩贪。”敏政惩贪,表哥对表弟的期许,何尝不是桂林山水文化的精粹之一呢?

四、火含烟而烟妨火

人们可能想不到,源远流长的桂林古代文化中蕴藏着一个脉络清晰的清廉思想体系。

从南朝颜延之到北宋的梅挚、周敦颐,再到清朝的陈宏谋,这些寓桂官员和桂林籍官员,或与桂林有某种特殊关系的人物。作为中国早期家训文体的典范之作,颜延之的《庭诰》,较早地阐述了公德的重要性,认为人性的弱点在于贪欲,并对节制贪欲的办法有所涉及。

家训是中国古代一种家庭教育文体,目的在于把作者的人生经验告诉家庭成员,主要是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中国最著名的家训是《颜氏家训》。不过,在《颜氏家训》之前,始安郡太守颜延之已有《庭诰》问世。有专家认为,“《庭诰》对颜氏子孙的影响颇大,颜之推所作、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颜氏家训》,不仅借鉴了《庭诰》的内容,而且《教子》、《兄弟》、《治家》、《慕贤》等篇,几乎是《庭诰》的翻版。”[3]29

在《庭诰》中,颜延之认为:

道者识之公,情者德之私。公通,可以使神明加向;私塞,不能令妻子移心。是以昔之善为士者,必捐情反道,合公屏私。

(大道是公德,情感是私心。按公德行事,可以和神灵相通,让它们保佑自己;自私只会导致隔阂,妻子儿女也不会与自己同心。所以从前真正的君子,必须放弃情感,回返大道;顺从公德,摒弃私心。)

这段文字,明确了公德的重要性。官员从事的是公共事务,掌握的是公共资源,使用的是公共权力,由此可见,公德是官员的职业道德,清廉,是公德的核心内容。而公德的重要,往高远处说,利国利民;往切近处说,利己利家。

古人耻以身为溪壑者,屏欲之谓也。欲者,性之烦浊,气之蒿蒸,故其为害,则熏心智,耗真情,伤人和,犯天性。虽生必有之,而生之德,犹火含烟而烟妨火,桂怀蠹而蠹残桂,然则火胜则烟灭,蠹壮则桂折。故性明者欲简,嗜繁者气惛,去明即惛,难以生矣。是以中外群圣,建言所黜,儒道众智,发论是除。

(古人认为欲壑难填是可耻的,所以要摒弃贪欲。贪欲是人性的污浊之气,任它弥漫蒸发,就会对人产生危害。贪欲会扰乱人的心智,损耗人的情感,伤害人内心的安宁,破坏人的天性。虽然人生下来都会有欲望,但人性的特点,就像火里含烟对火的燃烧有所妨碍,桂树生虫对桂树的生长有所影响。然而,如果烈火旺盛烟雾就会减少,蛀虫壮健桂树却会折断。因此明达之士的贪欲就会很少,而贪欲过多的人,就会不明事理。摒弃清明,接近昏乱,这样就很难自适的生存了。所以无论中国外国,哲人们都主张摒弃贪欲;无论儒家道家,同样主张铲除贪欲。)

这段文字,阐述了人性的弱点,腐败的根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回避人性弱点、制约腐败可能的办法。

世务虽移,前休未远,人之适主,吾将反本。夫人之生,暂有心识,幼壮骤过,衰耗骛及。其间夭郁,既难胜言,假获存遂,又云无几。柔丽之身,亟委土木,刚清之才,遽为丘壤,回遑顾慕,虽数纪之中尔。以此持荣,曾不可留,以此服道,亦何能平。进退我生,游观所达,得贵为人,将在含理。含理之贵,惟神与交,幸有心灵,义无自恶,偶信天德,逝不上惭。欲使人沈来化,志符往哲,勿谓是赊,日凿斯密。著通此意,吾将忘老。

(世界不断发展,真理却不会改变。别人以安逸为目标,我则追求淳朴本原的道德。人到这个世界,与其他生物不同,有其自己的观念意识。从少年到成年,时光飞逝,衰老和疾病又骤然来袭。这中间夭折去世的不胜枚举。能够侥幸存活的,已经不多。脆弱的生命,很快就化成了土木;卓越的才能,也迅速消失于黄土之下。回顾人生,不过几十年。在这样短暂的人生中,想保持荣华至长久,那是不可能的;想通达大道,也很不容易。以我一生进退荣辱的人生阅历来看,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关键在于心怀真理和保持道德。心怀真理又能保持道德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纯洁的心灵,就不会让自己陷入罪恶之中;信仰道德,就不会做让自己羞愧的事。要是希望人们接受这样的教育,使他的志向符合圣人的教导,努力去进取,那么便一日胜似一日,渐渐接近大道。如果明白这些道理,我们将忘记老之将至。)

这段文字明确表明人是有价值观的动物,因此,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对人殊为重要,而作者本人的选择是摒弃贪欲,追求淳朴本原的道德。显然,淳朴本原的道德,正是清廉的题中之义。

颜延之不仅通过家训的方式阐述他的道德观,而且还专门写了著名的《五君咏》,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明他的价值判断。阮籍“越礼自惊众”(超越礼法的行为令人惊讶)、嵇康“立俗迕流议”(身在世俗之中却与世俗原则相悖逆)、刘伶“韬精日沉饮”(怀抱才能却在沉醉中藏匿着自己)、阮咸“屡荐不入官”(多次被推荐仍不被官场所用)、向秀“向秀甘淡蒲”(不求显贵甘于淡泊的生活),显而易见,这五位人物都具有颜延之所认同的淳朴本原的价值观,有道德感和是非心,不合流俗,不随波逐流,更不卖身投靠,是颜延之心目中的君子。

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山涛、王戎,但凡涉及这个群体,往往是七人并称。然而,颜延之歌咏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五人,而放弃山涛、王戎两人,正是因为前面五人君子固穷,坚持了士人的操守,而后面两人却放弃了公德,在官场上飞黄腾达。这个选择本身就出于颜延之的是非美丑判断,显示出他的是非心和道德感。

五、有一于此,民怨神怒

桂林市七星区因七星山而命名。七星山位于桂林市区漓江东岸,由普陀和月牙两座山组成。普陀山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4峰,月牙山有玉衡、开阳、瑶光3峰。7座山峰海拔依次为265、255、248、245、255、241和250米,几乎摆在一个水平上,犹如天上北斗七星坠地,七星山因此得名。

不知是不是因为七星山太有吸引力,漓江在叠彩山分流出一条汊河小东江,直接流向七星山,自北向南贴着七星山的西侧蜿蜒流过。当小东江穿过著名的花桥,已经与月牙山成相依相偎之状,继续向东,抵达月牙山的瑶光峰,就到了著名的龙隐洞和龙隐岩,小东江与龙隐岩洞成难分难解之状,旋离开七星山,再向东抵达穿山,重新汇入漓江。

自南宋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后,20世纪末又有“桂林梅瓶甲天下”之说,不过,如果有人说“桂林摩崖石刻甲天下”,应该不会有太多异议。

摩崖石刻即刻在山上的石刻,所谓“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桂林自古有“千山环野立”之说,而这些环野而立的千山,多有摩崖石刻附诸其上。据不完全统计,桂林摩崖石刻多达2000件以上。摩崖石刻最多的山就是七星山,有摩崖石刻300多件。而七星山上的月牙山瑶光峰龙隐洞和龙隐岩两个岩洞,小小的范围,就有摩崖石刻220多件,被称为“壁无完石”,是桂林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早在20世纪60年代,桂林市政府就在这里建成石刻博物馆,称桂海碑林。

在龙隐洞与龙隐岩的连接处,瑶光峰的崖壁上,有一件石刻,800多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这就是北宋昭州(今桂林平乐)知府梅挚的散文《五瘴说》。公元1034年,梅挚到昭州任职不久,写下散文《五瘴说》。150年后,大约在公元1190年,时任广西漕运官的朱希颜将其摘录刻石于龙隐洞与龙隐岩之间的崖壁上,成为千古名刻。

瘴,即瘴气。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瘴者,山岚水毒,与草莽沴气,郁勃蒸薰之所为也。…… 瘴,两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4]两广(岭南)皆瘴乡,这成为古人对岭南地理气候的一个基本评价。

人一旦中了瘴气,即生瘴病。瘴病几乎可以作为南方疾病的总称。所以周去非说:“南方凡病,皆谓之瘴。其实似中州伤寒。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洩,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瘴疾分两种,其中冷瘴类似疟疾,热瘴类似伤寒。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无论疟疾,还是伤寒,人一旦患上,几乎等同于不治之症。因此,古人谈瘴色变,古代官员视到岭南做官为畏途,担心在岭南做官水土不服,染上瘴毒,一去不回。

针对官员们皆视岭南为瘴乡,人至岭南即患瘴疾,畏瘴如虎的观念,梅挚写了《五瘴说》[5],将官员的五种违反清廉官德的腐败行为比喻为瘴疾:

仕有五瘴: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废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帷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这段文字来自龙隐洞石刻)

(官场上有五种瘴疾:频繁强行地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搜刮百姓的财富奉献给上级,这是租赋之瘴;忽悠卖弄苛细严峻的法律条文,有意混淆善恶是非,这是刑法之瘴;早晨夜晚宴请不休,醉眼惺松,导致行政事务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这是公款吃喝之瘴;侵吞百姓的利益,用来充实私人的钱袋,这是贪污受贿之瘴;大量养姬纳妾,满足感官享受,这是以权谋色之瘴。只要染上其中一种官场瘴疾,百姓就会怨,神明就会怒!健康的必然会生病,生病的必须会丧命。即使是在京城当官,也不可免除灾祸,怎么能够说只是因为居官边远地区惹来的灾祸呢?官员们有的缺乏自知之明,将自己的倒楣归咎于自然地理的瘴毒,岂不是很荒谬吗?)

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帷薄之瘴,梅挚之前,似乎还没有官员对官场腐败如此条分缕析,一针见血。可以想见,梅挚久居官场,对官场腐败耳濡目染,对其造成的危害感受至深。值得重视的是,梅挚不仅能够归纳并分析官场腐败之种种表现,他还能够抓住官员的心理。既然官员畏瘴如虎,那么,他就将官场腐败比喻为瘴,并直陈官场腐败会像瘴一样直接导致腐败者死于非命。梅挚这篇文章,言简意赅,针针见血,一气呵成,考虑到其立意用心,真正称得上语重心长,以至900多年后,郭沫若还为梅挚这篇文章由衷感慨:“榕树楼头回壁深,梅公瘴说警人心。”

六、出淤泥而不染

道学,西方称之为新儒学。冯友兰认为:新儒学可以说是关于‘人’的学问。它所讨论的大概都是关于‘人’的问题,例如,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任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和人的幸福[6]17。通常认为,周敦颐是新儒学的创立者。周敦颐是程颢、程颐的老师。新儒学因为二程分成了两个主要学派,即心学和理学。程颢开创了心学,由陆九渊继续,王守仁完成,称陆王心学;程颐开创了理学,由朱熹完成,称程朱理学。

周敦颐出生于广西贺州,其后代定居于桂林灵川江头村,历数十代。周敦颐曾经自述:“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作为中国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周敦颐为后世留下了几篇非常重要也非常著名的文章,分别是《太极图说》、《通书》和《爱莲说》。

正如冯友兰所指出的,新儒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7]311,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不仅谈天道、地道,而且谈人道: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

(在自然万物之中,只有人得天地之精华而成为万物之灵长。其身体在天地间生长,其精神在天地间养成,天地赋予其仁、义、礼、智、性五种德性,却又在社会中随物感动生出善恶之心,阴阳善恶的交错导致了层出不穷的精神万象,圣人将中、正、仁、义定为人道准则,而中、正、仁、义的人道准则需要在清静无私的心理状态中才能升华出来,这就是人抵达中正仁义境界或者说是人抵达圣人境界的方法与途径。)

周敦颐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确立了人道的准则,为人抵达中正仁义的境界,也就是圣人的境界提供了哲学的思辨。

在《通书》中,周敦颐更是明确地将“诚”作为天地之德、圣人之本进行阐述: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在周敦颐看来,天地之德为“诚”,推而至于社会中一切道德规则和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都是“诚”,无“诚”则不道德。有“诚”为本,一切道德原则(五常)和一切道德行为(百行)顺势而来。人之所以不能保持“诚”,是因为私心杂念。克服了私心杂念,就有“诚”。而私心杂念就是欲,有欲就是私,无欲就是公,义利之辨就是公私之分。私欲会蒙蔽人的眼睛,让人看不到真相。公心才能让人心明眼亮,明辨是非,通情达理,成为圣人,做对普天下最广大人民有益的事情[6]71-72。在《太极图说》中,周敦颐认为人首先是天地产物,同时又是万物之灵,天地赋予人灵性,并要求人中精英具备中正仁义的品格。这实际上已经在哲学层面上阐述了道德的必要性。在《通书》中,周敦颐确认“诚”为道德之本,更具体地论述了“诚”对于个人和社会的价值。所以,冯友兰在强调“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这个目标之后,专门区别了佛家的佛和儒家的圣人的区别:“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高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修养。”[7]311

“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修养”,在著名的《爱莲说》中,周敦颐专门为人设计了一个“淤泥”式的社会关系,而君子就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高精神修养”,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8]: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正是因为有了周敦颐《爱莲说》这篇千古绝唱,莲,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清廉品质的定格,桂林作为“出水青莲”的自然形象,才可能被赋予“清廉世界”的人文内涵。

七、从政遗规庶可循,乞君教养师其真

清代,桂林出了个陈宏谋,他被称为岭南大儒,理学名臣。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陈宏谋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产生了世界影响。200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遑遑60万言的专著《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罗威廉认为:如果力图找到一个“窗口”去观察1725年至1775年间(即雍正乾隆时期))的“盛世”,了解造成这种盛世局面的因素,特别是探索正统精英的思想状况,那么陈宏谋便是一个最好的对象。在罗威廉看来,陈宏谋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其任上骄人的政绩,而在于他作为一个官员的典型意义,以及他对“经世”之说的阐释,其精力和对其使命的理解是首屈一指的。

在阅读了大量有关陈宏谋的传记资料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陈宏谋不仅是一个清官,而且是一个廉政思想家。他有丰富的封建官场经历和经验,对封建官场有深刻认识,对廉政进行了系统思考,并力图在封建官场社会建立廉政制度。他的廉政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超越了国界,为全世界廉政文化所共享。

陈宏谋有丰富的官场经历和经验。他从1724年担任翰林院检讨开始,到1771年在东阁大学士任上退休,居官47年,任职之长久,据说为清朝之最。陈宏谋时代的清朝,内地共18个省,分别为直隶省、江苏省、安徽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陈宏谋担任过甘肃、江西、陕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苏8个省的巡抚,还担任过云南布政使、天津分巡河道。陈宏谋时代的清朝全国共设8个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陈宏谋担任过陕甘总督印务、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印务和湖广总督。之后在京城担任过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一直到正一品的东阁大学士。从陈宏谋上述履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在官场任职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地位之高,堪称罕见。

这样的官场经历和经验,使陈宏谋对中国官场和官僚有丰富、深刻、细致、完整的了解,加上他深厚的学问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廉政文化思想家之一。

陈宏谋著述逾300万字,“不但在总量上居当时全国理学名家、大臣之榜首,而且在内容质量上也是当时之最佳精品。”其中,自著类主要有《培远堂文集》、《培远堂文檄》、《陈宏谋家书》等,篡述类包括《五种遗规》、《在官法戒录》、《四书辑要》、《大学衍义辑要》等,校订类包括《资治通鉴编目三编》、《三通序目》、《司马文正公传家书集》等。因为这些著述的传世,才有“临桂道德文章,海内宗仰”的说法。

综观陈宏谋所有著述,核心内容紧紧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内圣外王”主题,而廉政文化思想,成为其著述中最具闪光点的部分。

《培远堂文集》和《培远堂文檄》中有大量廉政文化思想的阐述,只是由于这些内容比较分散,目前还没有得到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相对而言,《五种遗规》中的《从政遗规》、《学仕遗规》以及《在官法戒录》,直接以官场道德规范为主题,是三部专门为官员修身编撰的著作,200多年来,广为传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政遗规》、《学仕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是陈宏谋长期官场经历深思熟虑的成果。作为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其强烈的官员,陈宏谋对官场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社会对官员的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基于长期的官场实践和思考,他编辑了这些著作。其中,《从政遗规》的编纂,是为了“以古人之方,医后人之病”。而《在官法戒录》的编纂,则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中,与官相对的吏这样一个层面的社会存在,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所谓“国家设官置吏,官暂而吏久也。官少而吏众也。官之去乡国常数千里,簿书钱谷,或非专长,风土好尚,或多未习。而吏则习熟而谙练者也。他如通行之案列,与夫缮发文移,稽查勾摄之务,有非官所能为,而不能不资于吏者,则凡国计人生,系于官则系于吏。吏之为责不亦重乎?”因此,他专门收集了大量古代的官吏故事,正面或反面,以供官吏效法和戒备。

陈宏谋的廉政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已成体系,限于我们的学力和本文的篇幅,不可能系统论述和深入探讨,这里,我们谨录《从政遗规》中的文字片断,让读者“窥一斑”而欲“见全豹”[9]:

清、慎、勤是官员最重要的三种品德,陈宏谋对吕东莱的这个观点,高度赞同: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寡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礼义廉耻”为什么重要?陈宏谋专门引用顾炎武的论述加以说明: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不义之财不仅不是富贵的来源,反而是祸患的根源。对此,陈宏谋高度认同薛文清的观点:

人之子孙,富贵贫贱,莫不各有一定之命。世之人不明诸此,往往于仕宦中,昧冒礼法,取不义之财,欲为子孙计。殊不知子孙诚有富贵之命,今虽无立锥之地以遗之,他日之富贵将自至。使其无富贵之命,虽积金如山,亦将荡然不能保矣。况不义而入者又有悖出之祸乎。

官员一旦贪污受贿,必然欲罢不能,进一步滋生出更多恶行。陈宏谋对颜光衷的思考高度共鸣:

黩货则必酷。彼以为不打,则群情不惊,实贿不来也。黩货则必横。彼以为不颠倒曲直,则理胜于权,人心有所恃以无恐也。黩货则必护近习,通意旨。彼以为不虎噬成群,则威令不重。不曲庇私人。则过付无托。且短长既为所挟。刚肠阴有所屈也。一贪生百酷,一酷吏又生百爪牙,吁,民几何而不穷且盗哉!最难堪者,得强劫之狱,亦为卖放。受枉法之赇,转而树威。夺小可铺行之货,执彻骨穷独之刑。至于官爵愈大,统辖愈众。一人受贿,则千人骫法。十人弄法,则万人作俑。如元载胡椒八百石,似道糖霜八十瓮,其积蓄亦安在哉!官长又当禁下僚之贪,不独以清白自了也。

俭朴是美德,它不仅可以抵御腐败的入侵,也可以造就人生的幸福。陈宏谋很欣赏魏环溪的这一观点:

俭,美德也。余谓仕路诸君子,崇尚尤急。数椽可以蔽风雨,不必广厦大庭也。痴奴可以应门户,不必舞女歌童也。绳床可以安梦魂,不必花梨螺钿也。竹椅可以延宾客,不必理石金漆也。新磁可以供饮食,不必成窑宣窑也。五簋可以叙间阔,不必盛席优觞也。经史可以悦耳目,不必名瑟古画也。去一分奢侈,便少一分罪过。省一分经营,便多一分道义。慎之哉!

做官从政有六个原则:一是勤抚恤;二是慎刑法;三是绝贿赂;四是杜私派;五是严征收;六是崇节俭。“绝贿赂”赫然列入其中。陈宏谋认为于清端的这六个原则具有普世价值:

一曰绝贿赂。为贫而仕,虽乘田委吏,止为禄养。未尝于禄养之外,有别径也。若舍此而外,多求便利,即为暮夜,杨伯起之四知,言之已可凛矣。昔人云:“士大夫若爱一文,不值一文。”又云:“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试思长吏于民,论到钱处,亦何项为有名乎?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当妻孥连累。清夜自省,不禁汗流。是不可不戒。

陈宏谋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两百多年来传播甚广、影响甚大。

杜金先生研究过陈宏谋廉政类著作(官箴书)的传播情况[10]:

例如,嘉庆十五年,广西巡抚钱楷曾经“重刻陈文恭公《从政遗规》,以为僚属法。”林则徐在粤西任职时,也曾“伫投榕门集,官箴倾耳听”,刊印陈宏谋《在官法戒录》等书。另外,晚清广东的一位普通知县杜凤治,曾经在日记中记录,他在拜别巡抚时,巡抚赠其《从政遗规》二本和《陈文恭手札》三本。还有,徐栋在《牧令书辑要》中还提到,“文恭公《在官法戒录》一书,所以劝惩胥吏者,至详且尽。若每科房发给一部,令其互相讲习,亦为政之一助也。”由此可见,陈宏谋所纂辑的这些“官箴书”,不但在继续重印,而且同样在被赠阅和分发;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它们在官员甚至吏役之间的流传,无疑都是非常普遍的。事实上,这些记载还说明了,陈宏谋编撰的“官箴书”,已经超出了“辖区”,进入了全国的官场。

不仅如此,这些书籍还在官场之外的其他士人乃至民众那里广为传布,而有所谓“公所辑《从政遗规》及《法戒录》等书,传布遍于海内”的说法,由此可见受众范围之广。嘉庆、道光年间的理学大家唐鉴就说,陈宏谋“所纂《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至今士大夫家有其书。”黄爵滋还曾作诗曰:“榕门之榕尚在否,哲人往矣今谁禺,《从政遗规》庶可循,乞君教养师其真。”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当然,这种普及和影响,除了自发的阅读热情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得力于官方的持续推动。即使是在清末新政以后,陈宏谋所编撰的这些书籍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和各种“新学”并列,继续发挥着“教科书”的功用。

事实上,陈宏谋的廉政著作对普通民众有广泛影响,而且对精英阶层也有深刻影响。曾国藩曾在给他弟弟的家书中写道:“家中《五种遗规》,四弟澄候须日日看之,句句学之。我所望于四弟者,惟此而已。”“我有三事奉劝四弟:一曰勤,二曰早起,三曰看《五种遗规》。”民国时期,中华书局重印《五种遗规》,国民政府办的干训团,《五种遗规》是必读书。据说,《从政遗规》中的“厚禄养廉”的观点,还被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引为治国之道[11]15。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深刻的官场历练的官僚精英,陈宏谋对中国官场痼疾有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吏治整治方案。他遗留下来逾百万字文献,从《从政遗规》到《学仕遗规》再到《在官法戒录》,还有《培远堂文集》和《培远堂文檄》,其中不仅有大量官员清廉品德的论述,更多的是许多清廉或者腐败的案例,以及预防官员腐败、治理官场腐败的办法和措施。在廉政建设方面,陈宏谋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不仅自己清正廉洁,而且在吏治整治方面同样卓有政绩,他留下了逾百万字的廉政文献,辑录整理中国古代先贤的廉政事迹和廉政思想,成就了一个完备深入、细致丰富的廉政文化思想体系。可以说,陈宏谋不愧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集大成者。

八、以古人之方,医后人之病

“以古人之方,医后人之病”这是陈宏谋编辑《从政遗规》的指导思想。的确,虽然腐败已经成为今日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令人触目惊心。但是,只要我们了解历史,就会发现,腐败并非新的病毒,而是由来已久,作为人性的弱点,它植根于人性深层,与文明社会难分难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腐败无药可治。既然腐败这种病毒寄生文明社会已经数以千年,那么,人类对这种病毒的研究也已经数以千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陈宏谋以“以古人之方,医后人之病”的思想是有价值的。

中国古代的比德思想激活了桂林山水的青莲意象,桂林山水的青莲意象,构成了对桂林籍官员以及寓桂官员的精神感召。千百年来,桂林涌现了一批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清廉官员。尤其可贵的是,古代桂林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廉政文化体系,如颜延之的廉政家训、梅挚的廉政社会学和周敦颐的廉政哲学,更出现了陈宏谋这样一位中国著名廉官,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集大成者。桂林自然的青莲世界,令人悦目;桂林人文的清廉世界,予人清心。

[1](清)谢启昆,胡虔.广西通志·列传·桂林卷[Z].

[2](汉)刘向.说苑·杂言[Z].

[3]潘茨宣,梁宇广.中华文化史上的广西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范成大.桂海虞衡志[Z].

[5]梅挚.五瘴说[Z].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周敦颐.爱莲说[Z].

[9]陈宏谋.从政遗规[Z].

[10]杜金.清代高层官员推动下的“官箴书”传播—— 以陈宏谋、丁日昌为例[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6).

[11]黄海英.岭南大儒陈宏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桂林
桂林六漫之歌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桂林,美
桂林之旅(上)
桂林之旅(下)
桂林行
歌海(2021年1期)2021-04-02 03:45:45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游记
桂林女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Remote Visualization of High-Speed Rail Power QualityMonitoring
桂林游
小主人报(2015年1期)2015-03-11 19:4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