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评估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2013-08-15 00:43:30杨德春
邯郸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荀子思想

杨德春

(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邯郸056005)

一、课题的提出

谭嗣同《仁学》:“故常以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1]337谭嗣同之论旨在彻底否定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此论影响极为深远。虽然其后谭嗣同以为荀子究天人而发前人所未发、上补孟子、下开王充,但原则上仍然以荀子思想为乡愿,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在根本上是被否定的,只是在枝节上有补于世。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汉人所传的《诗》、《书》、《易》、《礼》以及《春秋》的传授系统,无论直接或间接,差不多都和荀卿有关,虽不必都是事实,但也并不是全无可能。因为他既是一位儒家的大师,而他为学的程序又是‘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六艺之传自然有他的影响在里面了。但公正地说来,他实在可以称为杂家的祖宗,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2]218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要之,荀子的思想相当驳杂,他的寿命长、阅历多、涉猎广、著述富,是使其驳杂的一些因素。书非成于一时,文非作于一地,适应环境与时代自然不免有所参差。但他并不纯其为儒,而是吸取了百家的精华,确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我觉得他倒很像是一位杂家。杂家代表《吕氏春秋》一书,事实上是以荀子思想为其中心思想,也就是我这一断案的旁证了。但这种杂家的面貌也正是秦以后的儒家的面貌,汉武以后学术思想虽统于一尊,儒家成为了百家的总汇,而荀子实开其先河。‘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观其善行,孔子弗过’(《尧问》),荀子门徒的这一番赞辞,可谓推崇备至了。然而文庙里面的冷猪头肉才没有荀子的份,这怕就是那些言‘术’的窜杂成分误了他吧。那些‘术’本来是后代的官僚社会的渡世梯航,尽管人人都在遵守,然而却是不好见天日的东西,于面子问题大有关碍。就这样,荀子便只能做狗肉,而不能做羊头了。”[2]258-259

郭沫若认为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荀子成了杂家的祖师爷,荀子思想成了一个大杂烩。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被任意贬低和错误评估。郭沫若之论与谭嗣同旨在彻底否定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之论有所不同。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荀易庸记要》:“荀子或被视为法家,或曰儒法过渡人物,或‘很明显地可以看得出百家的影响。’(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185 页,人民出版社,1954。)然而按传统说法他是儒家,比较起来,仍然更为准确。但因为传统的说法是儒家自己的,便经常突出他与孔孟正统特别是孟子歧异和对立。其实,荀与孔孟的共同点,其一脉相承处是更为基本和主要的。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3]106表面上看,李泽厚似充分肯定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李泽厚之论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因为李泽厚曾经是所谓的思想领袖,而且还因为李泽厚之论渊源有自。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荀易庸记要》:“这条线索在中国哲学迈向意志论、目的论或神秘主义时,经常起着重要的抗衡作用。例如,从思孟到董仲舒到汉代谶纬,从魏晋到隋唐,荀子、王充、范缜、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便分别起了这种重要的理性清醒剂的解毒抗衡作用。这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具有不容低估的地位。”[3]122

李泽厚经过精心装饰的论述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是,细按则李泽厚之论不过就是哲学史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史的新翻版。李泽厚所谓的“意志论、目的论或神秘主义”其实就是唯心主义,荀子、王充、范缜、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是被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表彰为所谓的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而荀子是被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表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泽厚所谓“起了这种重要的理性清醒剂的解毒抗衡作用”实际上就是对于所谓唯心主义的抗衡作用。那么,唯心主义或曰“意志论、目的论或神秘主义”怎么就成了毒或毒草?抗衡了所谓的毒或毒草怎么就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具有了不容低估的地位?可见,李泽厚之论根本不能成立,李泽厚对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的评价完全是痴人说梦——一派胡言。

鉴于对于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或肯定或否定或介于二者之间与杂烩同等,重新评估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遂成为荀子研究刻不容缓的课题。既然如此,则重新评估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又当从何入手呢?既不蹈前人之失而又能够独辟蹊径对于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估成为重新评估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荀子的人生经历与荀子思想之分期

荀子年寿长高,荀子的人生经历对其思想必有影响,荀子人生有百年跨度,其思想必有变化,按荀子思想之变化对荀子思想进行分期,就荀子思想每一期的地位和价值分别予以评估必能得出比较客观公正之结论。对于荀子思想进行分期研究是唯一科学的和可行的进行重新评估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研究的方法,舍此不可能得出正确或比较正确的结论。

荀子思想之分期必须依据荀子一生之分期,那么,荀子一生又该如何分期呢?荀子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游国恩《荀卿考》认为荀子生于周赧王元年,即公元前314年。卒于秦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4]103。罗根泽《荀卿游历考》认为荀子生于周赧王三年前后,即公元前312年前后[4]134。

钱穆《荀卿考》考荀子生于周显王29年(公元前340年)[4]114。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也考荀子生于周显王三十年前[5]302,当在周显王29年(公元前340年),钱穆所考荀子生年比游国恩所考荀子生年提早了20 多年,荀子卒年相应地也就提早了20 多年,在游国恩《荀卿考》所考荀子卒于秦始皇30年,即公元前217年的基础上再上推20年,则荀子在公元前237年之前就去世了,如此则荀子未及见李斯之相秦,此与桓宽《盐铁论》卷四《毁学》之相关记载不合。

荀子晚年见秦政之暴、李斯之相秦,汉桓宽《盐铁论》卷四《毁学》云:“大夫曰:‘夫怀枉而言正,自托于无欲而实不从,此非士之情也。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据万乘之权以制海内,功侔伊、望,名巨太山;而包丘子不免于瓮牖蒿庐,如潦岁之蛙,口非不众也,然卒死于沟壑而已。今内无以养,外无以称,贫贱而好义,虽言好义,亦不足贵者也。’文学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然而荀卿为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包丘子饭麻蓬藜,修道白屋之下,乐其志,安之于广厦刍豢,无赫赫之势,亦无戚戚之忧。’”[6]227可见荀子晚年已见李斯之相秦。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7]2348愚以为荀子年50 及年50 以前在赵地值得注意,年50 是荀子生平的一个具有分期意义的时间点,荀子年50 以前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的一个时间段,这是荀子生平分期的第一期,可以称之为荀子早年时期,荀子在其早年时期之思想可以称之为荀子早期思想或荀子前期思想。由于荀子早年时期生活在赵地,不可能不受到赵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所以,荀子早期思想受到赵文化的影响。

荀子年50 始来游学于齐值得注意,即年50 是荀子生平的一个具有分期意义的时间点,荀子年50 以后始来游学于齐,从此荀子开始了居于稷下学宫之人生阶段,这是荀子生平分期的第二期,可以称之为荀子中年时期,荀子在其中年时期之思想可以称之为荀子中期思想。由于荀子中年时期生活在齐地,不可能不受到齐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所以,荀子中期思想受到齐文化影响,或曰荀子中期思想受到齐学影响,此时期荀子开始创立新说,主张在法先王之基础上还要法后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7]2348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之后期受排挤,此绝非政治上之排挤或谗害,因为荀子是学者而非政治家,稷下学宫是学术机构而非政治机关,排挤或谗害荀子当是由于学术上之分歧,故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之后期受排挤已透露出当时荀子思想与齐学的分歧的消息。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7]2348荀子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值得注意,这也是荀子生平的一个具有分期意义的时间点,荀子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及之后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的一个时间段,这是荀子生平分期的第三期,可以称之为荀子晚年时期,荀子在其晚年时期之思想可以称之为荀子晚期思想或荀子后期思想。兰陵原为鲁地,荀子晚年时期生活于此,不可能不受到鲁地人文环境的影响,所以,荀子晚期思想受到鲁文化的影响,或曰荀子晚期思想受到鲁学的影响。

三、荀子传习《春秋左氏传》与荀子早期思想

杜预《春秋序》孔颖达疏:“据刘向《别录》云:‘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8]2

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记载:“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9]121

不同来源的材料均记载荀子为《春秋左氏传》传授人,当可信。荀子是赵人,早年在赵地生活学习,《春秋左氏传》的产生和流传地域在赵地附近,所以荀子学习和教授《春秋左氏传》当是荀子居于赵地之早年时期。

荀子在游学稷下学宫之前传习《春秋左氏传》,游学稷下学宫之时传习《春秋公羊传》,不会再传习《春秋左氏传》,荀子曾与赵孝成王议兵于赵,《议兵》所反映的儒家化的军事思想与《春秋左氏传》的军事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即《议兵》的儒家化的军事思想是来源于《春秋左氏传》的军事思想。

《议兵》:“《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10]288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27 云:

王犹允塞,《传》:犹,谋也。《笺》:“犹,尚。允,信也。王重兵,兵虽临之,尚守信自实满。”瑞辰按:犹、猷古通用,《荀子》、《韩诗外传》引《诗》并作“王猷允塞”。《传》训为谋,是也。《笺》训为尚,失之。[11]1030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23 云:

古书“犹”字,“犬”旁不分左右,然鲁、韩经文具作“猷”,不作“犹”与《笺》训“犹”为尚义异,《荀子》《君道》篇、《议兵》篇并引“王猷允塞”二句,《非相》篇引“徐方既同,天子之功”,皆此义。以上鲁说。《韩诗外传》六《事强暴之国难章》、《勇士一呼而三军避章》、《赵简子薨而未葬章》并引“王猷允塞”二句,明鲁、韩文与毛同。[12]990

此可证明《议兵》所引为《毛诗》,如此则荀子早年于赵地传习《春秋左氏传》之时也传习《毛诗》。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8]1373此与孔子思想本质上相一致,《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13]236《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3]449左丘明与孔子同耻而好恶同,此种天人相分之思想为《春秋左氏传》关于天道鬼神之根本思想,至于刘氏为尧后则显系汉兴后所伪作,《春秋左氏传》中之其他反映天人相与思想之内容当系汉兴后为争立博士而模仿《春秋公羊传》与《春秋穀梁传》所伪作。要之,天人相分之思想为《春秋左氏传》关于天道鬼神之根本思想,此与《天论》之天人相分之主题相一致。

另外,《春秋左氏传》还有神道设教之思想。《春秋》成公五年:“梁山崩。”《春秋左氏传》云:“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伯宗辟重,曰:‘辟传。’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问其所,曰:‘绛人也。’问绛事焉,曰:‘梁山崩,将召伯宗谋之,’问将若之何,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其如此而已。虽伯宗若之何?’伯宗请见之,不可。遂以告,而从之。”[14]720既然已知梁山崩是因山有朽壤而崩,则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就是天人相分而神道设教,可见《春秋左氏传》主张天人相分而神道设教。此与《荀子··天论》天人相分而神道设教之主题相一致。《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10]316文之即天人相分而神道设教。

以上可证明《天论》为荀子早年于赵地传习《春秋左氏传》时期之作品,其思想属于荀子早期思想。

《致仕》:“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10]264此数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归生闻之: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8]1043王先谦《荀子集解》:“卢文弨曰:‘此数语全本《左传》,考荀卿以《左氏春秋》授张苍,苍授贾谊,荀子固传《左氏》之祖师也。’”[10]264由此可证,《致仕》为荀子早年于赵地传习《春秋左氏传》时期之作品,其思想属于荀子早期思想。

《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10]72此说否定了相面术,其思想本质上与《天论》同,当属荀子早期思想。《非相》:“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10]80-81此说已经由荀子早期之法先王思想转向中期之法后王思想。《非相》:“谈说之术……君子必辩。”[10]86-87此言游说之术,已经属于荀子中期思想,可证明《非相》为荀子早期思想向荀子中期思想过渡时期之作品,但《非相》主体部分之思想仍然属于荀子早期思想。

四、荀子传习《春秋公羊传》与荀子中期思想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7]2348今本《荀子》中有部分内容明显乃是《春秋公羊传》的思想,此明显表明荀子传习过《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属于齐学,当是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之时传习《春秋公羊传》。

清代惠栋《公羊古义》云:

僖四年《传》:“古者周公东征而西国怨,西征而东国怨。”……荀卿子《王制》篇曰:“周公南征页北国怨,曰:‘何独不来也?’东征而西国怨,曰:‘何独后我也?’”①惠栋《公羊古义》,《九经古义》卷十三,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七,五经总义类。

《王制》用《春秋公羊传》之义,另外,《王制》:“君者,善群也。”[10]165此说与传习《春秋公羊传》之董仲舒说同,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五《灭国上》:“君者,不失其群者也。”[15]136此亦为《春秋公羊传》之义,故《王制》当作于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传习《春秋公羊传》之时,《王制》之思想属于荀子中期思想。

清代惠栋《公羊古义》云:

(昭)卅有一年《传》:“珍怪之食。”《荀子··正论》篇曰:“食饮,则重大牢而备珍怪,期臭味。”②惠栋《公羊古义》,《九经古义》卷十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七,五经总义类。

《春秋》三传各自为说,形同水火,荀子于《正论》中用《春秋公羊传》义,故《正论》当作于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传习《春秋公羊传》之时,《正论》之思想属于荀子中期思想。

《礼论》:“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10]372《春秋公羊传》闵二年夏五月:“三年之丧,实以二十五月。”[8]194《礼论》当作于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之时,《礼论》之思想属于荀子中期思想。

《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10]346此说与《性恶》之思想本质上完全一致。《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10]434-435《性恶》云人之性生而好利,即人欲为人之天性,且人之性为恶。此与《礼论》为同一时期之作品,故《性恶》当作于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之时,《性恶》之思想属于荀子中期思想。

《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10]412《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10]436《正名》之论性与《性恶》同,则《正名》当作于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之时,《正名》之思想属于荀子中期思想。《正名》:“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是圣人之辨说也。《诗》曰:‘颙颙卬卬,如珪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10]424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荀子·正名》引《诗》五句,全与毛同,疑误。《汉书·叙传》‘如珪如璋’,明齐、毛文同。”[12]907则《正名》引《诗》五句,全用齐诗,则荀子居于稷下学宫之时尚传习齐诗。

《儒效》记载:“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意于人之国乎?’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10]117-120秦昭王于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此时正是属于荀子传习《春秋公羊传》的阶段,《儒效》之思想在思想发展阶段上属于荀子中期思想。

《强国》:“公孙子曰……荀卿子说齐相曰”[10]293-295荀卿子说齐相当在居于稷下学宫之时。《强国》:“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10]302应侯即范雎,秦昭王时曾任秦相,受封于应,号应侯。此可证明荀卿子居于稷下学宫之时曾短暂游秦。则《强国》当作于荀卿子居于稷下学宫传习《春秋公羊传》之时,《强国》之思想在思想发展阶段上属于荀子中期思想。

清代惠栋《公羊古义》云:

桓三年,齐侯、卫侯胥命于蒲。《荀子··大略》篇曰:“《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①惠栋《公羊古义》,《九经古义》卷十三,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七,五经总义类。

清代惠栋《公羊古义》云:

(文公)十有二年《传》:“何贤乎缪公?以为能变也。”《荀子··大略》篇曰:“《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②惠栋《公羊古义》,《九经古义》卷十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七,五经总义类。

以上可证明《大略》有荀子居于稷下学宫时之思想。

《大略》云:“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出毕行,使仁居守。”[10]487《春秋穀梁传》隐公二年传云:“会者,外为主焉耳。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然后可以出会。”[14]2366荀子此文,正与“义者行,仁者守”一语合。

《大略》云:“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杨倞注:“诰誓,以言辞相戒约也。《礼记》曰:‘约信曰誓。’又曰:‘殷人作誓而民始畔。’莅牲曰盟。谓杀牲歃血,告神以盟约也。此言后世德义不足,虽要约转深,犹不能固也。伯,读曰霸。《穀梁传》亦有此语。”[10]519

以上可证明《大略》有荀子晚年居于兰陵时之思想。则《大略》乃杂录荀子不同时期言论而成之作品。

在今本《荀子》中属于荀子早期思想者有《议兵》、《天论》、《致仕》、《非相》四篇,属于荀子中期思想者有《王制》、《正论》、《礼论》、《性恶》、《正名》、《儒效》、《强国》七篇,属于杂录荀子不同时期言论而成之作品《大略》一篇,其余20 篇之思想则是完全属于荀子晚年居于兰陵时之思想,此20 篇是荀子晚年居于兰陵时之作品。

五、荀子传习《春秋穀梁传》与荀子晚期思想

现存最早、最完备的有关荀子与《春秋穀梁传》相关的材料是杨士勋《春秋穀梁传序疏》。杨士勋《春秋穀梁传序疏》云:“穀梁子,名俶,字元始,鲁人,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故曰《穀梁传》。传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其后鲁人荣广大善《穀梁》,又传蔡千秋,汉宣帝好《穀梁》,擢千秋为郎,由是《穀梁》之传大行于世。”[14]2358

清代惠栋《穀梁古义》云:

《孝经说》云:“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春秋》属商,《孝经》属参。’”故应劭《风俗通》言穀梁为子夏门人。杨士勋谓受经于子夏。余案桓谭《新论》云:“《左氏》传世遭战国寝藏。后百余年,鲁穀梁赤为《春秋》,残略,多所违失。”然则穀梁子非亲受经于子夏矣。古人亲受业者称弟子,转相授者称门人,则穀梁子于子夏,犹孟子之于子思。故魏麋信注《穀梁》以为与秦孝公同时也。杨士勋言“穀梁为经作传,传孙卿,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案孙卿齐愍、襄时人,当秦之惠王,则在其后。又卿著书言天子庙数(僖十五年传:天子七庙云云,是以贵始德之本也,荀卿《礼论》同。)及赙赗襚含之义(隐元年:车马曰赗云云,在《大略》篇。),述春秋善胥命而言盟诅不及三王(隐八年传,亦在《大略》篇末。),诸侯相见,仁者居守。又以大上为天子(隐二年传: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隐二年传:大上故不名,今在《君子》篇。),皆本《穀梁》之说。其言传孙卿,信矣。又隐元年传云: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僖廿二年传云:过而不改是谓之过(《卫灵公》)。廿三年传云:以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子路》)。今皆在《论语》中。郑《论语》序云:仲弓、子夏等所撰,《论语谶》亦言子夏等七十二人共撰仲尼微言,其诸圣人之徒私淑诸人者乎?又传中所载与《仪礼》、《礼记》诸经合者不可悉举,故郑康成《六艺论》云:“穀梁善于经。”①惠栋《穀梁古义》,《九经古义》卷十五,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七,五经总义类。

今由惠栋《穀梁古义》提供的线索看《荀子》中的相关内容,其中的确既有明引《春秋穀梁传》之文的,也有暗用《春秋穀梁传》之说的,惠栋《穀梁古义》提供的这些材料都可以看作是荀子治过《春秋穀梁传》的内证。《荀子》中《成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并称。子弓之为仲弓,犹子路之为季路。可知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夏、仲弓。

从以上分析来看,荀子确为《春秋穀梁传》传人。

荀子晚年见秦政之暴,汉桓宽《盐铁论》卷四《毁学》云:“大夫曰:‘夫怀枉而言正,自托于无欲而实不从,此非士之情也。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遂取三公,据万乘之权以制海内,功侔伊、望,名巨太山;而包丘子不免于瓮牖蒿庐,如潦岁之蛙,口非不众也,然卒死于沟壑而已。今内无以养,外无以称,贫贱而好义,虽言好义,亦不足贵者也。’文学曰:‘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然而荀卿为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包丘子饭麻蓬藜,修道白屋之下,乐其志,安之于广厦刍豢,无赫赫之势,亦无戚戚之忧。’”[6]227可见荀子晚年对秦政不满。

荀子晚年所居之兰陵原为鲁地,荀子晚年所传之学为鲁学。《汉书·地理志》云:“孔子闵王道将废,乃修六经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业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学,上礼义,重廉耻。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太公曰:‘后世寖弱矣。’故鲁自文公以后,禄去公室,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为楚所灭。”[16]1662与太公望同时受封的周公旦是鲁文化开始形成的起点。《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7]1515周公旦与周室属于同一血统,周公旦立国的思想就是强调血缘关系,“亲亲上恩”,这也就决定了鲁文化的走向。

荀卿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于兰陵,在“亲亲上恩”的文化大环境之下传授《春秋穀梁传》,使《春秋穀梁传》“亲亲上恩”的文化因素得到进一步加强。荀卿晚年的思想变化和兰陵的人文环境对《春秋穀梁传》形成与《春秋公羊传》以主张大义灭亲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为其学术特色完全对立的“亲亲上恩”的学术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7]2348荀子晚年居兰陵之时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荀子·非十二子》当作于此时。《不苟》末段:“故曰:‘盜名不如盜货。’田仲、史不如盜也。”[10]52此论与《荀子·非十二子》同,《荀子·非十二子》:“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也。”[10]92则《不苟》当作于荀子晚年居兰陵之时。

《春秋穀梁传》:“考礼修德,所以尊天子也。”[14]2371《修身》全篇论述遵循礼义、修养品德,全本《春秋穀梁传》“考礼修德”,当作于荀子晚年居兰陵之时,此思想属于荀子晚期之思想。

六、荀子晚期思想与《荀卿书》

《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10]520《荀子··宥坐》:“子产诛邓析、史付。”[10]521

刘向《说苑》卷15《指武》:“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于东观之下。”[17]380刘向《说苑》卷十五《指武》:“子产诛邓析。”[17]381

刘向《说苑··指武》”孔子为鲁司寇”章与《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章明显是同一来源。其中“子产诛邓析”之说与《荀子··宥坐》同而异于《春秋左氏传》定九年所记载之“郑驷歂杀邓析” 之说,《春秋左氏传》定九年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8]1579宋方似孙《子略》卷三云:“刘向非子产杀邓析,推《春秋》验之。”①方似孙《子略》卷三,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四十一,目录类一,经籍之属。此《春秋》当指《春秋左氏传》。

桓谭《新论》云:“刘子政、子骏、子骏兄伯玉三人俱是通人,尤珍重《左氏》,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此亦蔽也。”[18]1164王充《论衡··案书》云:“刘子政玩弄《左氏》,童仆妻子皆呻吟之。”[18]1164《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宣帝时,诏向受《穀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歆数以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其《穀梁》义。”[16]1967刘向虽玩弄《左氏》,以《左氏》验子产杀邓析,但犹自持其《穀梁》义。

由此可见,刘向《说苑·指武》所载之“子产诛邓析”是用《春秋穀梁传》义,则刘向《说苑·指武》“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于东观之下”也是用《春秋穀梁传》义。如此则《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10]520也必然是用《春秋穀梁传》义。另外,《春秋穀梁传》还论及与诛少正卯性质相同之事。《春秋》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颊谷,公至自颊谷。”《春秋穀梁传》记载孔子使司马行法而杀优施[14]2445。

《春秋穀梁传》记载孔子于颊谷之会使司马行法,优施首足异门而出。《春秋》三传之中只有《春秋穀梁传》记载了孔子为鲁摄相杀人之史实,虽然《春秋穀梁传》未记载孔子为鲁摄相而诛少正卯之史实,但孔子为鲁摄相杀优施与孔子为鲁摄相而诛少正卯是性质相同之事件,《春秋穀梁传》赞同孔子为鲁摄相杀优施,也必然赞同孔子为鲁摄相而诛少正卯,可见,孔子为鲁摄相而诛少正卯必然是《春秋穀梁传》一派之说,《春秋》三传之说形同水火,《宥坐》未用《春秋左氏传》之说,此不足以说明荀子未见《春秋左氏传》,而实际上《春秋左氏传》为荀子早年之所传习,荀子于作《宥坐》之时,思想已由早期传习《春秋左氏传》之思想经过中期传习《春秋公羊传》之思想而发展变化为晚期传习《春秋穀梁传》之思想,即《宥坐》体现的是荀子晚期之思想,当作于荀子晚年居兰陵之时。

《宥坐》以下之《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四篇之思想内容与《荀子··宥坐》之思想内容基本一致,即从思想内容上看《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四篇属于荀子晚期之思想,当作于荀子晚年居兰陵之时。《宥坐》及以下之《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五篇既然在思想上属于荀子晚期之思想,但体裁却是记言体或曰语录体,从文体发展的眼光看,似乎此五篇当系伪作。然而此五篇思想既然属于荀子晚期之思想,则体裁无关宏旨,联系到荀子晚年居兰陵教授《春秋穀梁传》及《鲁诗》,此五篇当系荀子授徒之教案。

首先,《尧问》文字极少,很像鲁《论语》第20 篇《尧曰》,当系书籍编辑之最后剩余部分,则《尧问》当系原本《荀卿书》之末篇。其次,《尧问》篇末有“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一段文字,此段文字显非荀子所作,当系荀子弟子所作,此段赞语系原本《荀卿书》之附言,则《尧问》当系原本《荀卿书》之末篇。再次,《尧曰》篇末有“孙卿不及孔子”之论及驳论。此皆由荀子攀比孔子而起,即荀子以孔子第二自居,荀子与孔子二人相仿佛系由原本《荀卿书》与鲁《论语》二书相仿佛而引发,则原本《荀卿书》当系仿鲁《论语》20 篇之制。复次,以《尧问》为原本《荀卿书》之末篇可知原本《荀卿书》当系仿鲁《论语》20 篇之制及鲁《论语》以《尧曰》终篇,鲁《论语》20 篇以《学而》开篇,在今本《荀子》32 篇中只有《劝学》与鲁《论语》之《学而》相类似,则《劝学》当系原本《荀卿书》之首篇。另外,刘向本《荀卿新书》、杨倞本《荀子》均以《劝学》为首篇,当有所本,当是本之于原本《荀卿书》,此也可推测出《劝学》当系原本《荀卿书》之首篇。又次,上文已证明荀子早年和中年时期之作品共11 篇,加之集不同时期言论之作品《大略》一篇,其余20 篇作品当为荀子晚年居兰陵时之作品,若荀子居兰陵时编辑其作品成书,亦当为20 篇之制。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7]2348“序列”即谓荀卿自己编辑了原本《荀卿书》,收集自己晚年居兰陵时之作品20 篇。西汉中秘之书出于保存文献之需要,存有荀卿各个时期的不同来源的作品,刘向于中秘校书时也是出于中秘保存文献之需要,去其重复,得荀卿作品32 篇,比原本《荀卿书》多收12 篇荀卿作品,此12 篇荀卿作品当系荀卿自编《荀卿书》时黜落之荀卿早期和中期之作品。因刘向中秘校书所编之荀卿作品32 篇异于荀卿自编之《荀卿书》20 篇,所以刘向称之为《荀卿新书》。

七、结论

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要依据荀子思想三期变化的实际情况分别加以评估,只有对于荀子早期思想、荀子中期思想、荀子晚期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分别进行具体分析而分别加以评估才能够消除荀子思想的所谓矛盾,使荀子思想的地位和价值问题得到一个比较科学和比较接近于荀子思想的实际情况的解决。

通过上文的具体研究和分析,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荀子早期思想受赵文化影响,与《春秋左氏传》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侧重于儒家礼乐文化的形式,基本上属于原始儒学的思想。荀子此时期之思想实开汉代春秋左氏之学之帷幕。荀子早期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取决于对于汉代春秋左氏之学的地位和价值之评估。

荀子中年居于稷下学宫,荀子中期思想受到齐文化影响或曰受到齐学影响,与《春秋公羊传》的思想具有一致性,此时期荀子开始创立新说,主张在法先王之基础上还要法后王,此时期荀子所谓之礼由其早年注重礼之形式进一步形式化,礼和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之区别,可以说基本上是名异而实同,荀子此时期之思想实开汉代公羊学之帷幕。荀子中期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取决于对于汉代公羊学的地位和价值之评估。

荀子晚年所居之兰陵原为鲁地,荀子晚期思想深受鲁文化之影响,与《春秋穀梁传》的思想具有一致性,荀子晚年所传之学为鲁学。荀子此时期开始注重礼之内容——仁,从而转向内圣与外王并重之学,荀子晚年之学与孟子之学是有根本区别的,孟子之学完全导向心性之学,即由内圣而外王之学,韩愈所继承和发扬的就是此学,宋明理学或曰宋明道学所继承和发扬的也是此学,只不过更加精致而已。荀子晚年之学与孟子之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荀子晚年之学是内圣与外王并重之学,荀子此时期之思想实开汉代穀梁学之帷幕。荀子晚期思想的地位和价值取决于对于汉代穀梁学的地位和价值之评估。

愚以为荀子晚期思想代表着新儒学发展的方向。

[1]谭嗣同. 仁学[M]//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郭沫若. 荀子的批判[M]//十批判书.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李泽厚. 荀易庸记要[M]//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罗根泽. 古史辨:第4 册[M]. 朴社,1930.

[5]钱穆. 先秦诸子系年考辨[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6]王利器. 盐铁论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7]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吴承仕. 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王先谦. 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刘宝楠. 论语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苏舆. 春秋繁露义证[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16]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向宗鲁. 说苑校证[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黄晖. 论衡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荀子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观研究述论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