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社工——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

2013-08-15 00:47:44蒋连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工社区

蒋连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按照党的十八大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新要求,如何把国际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我国的体制文化相结合,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近年来我国统战社工的探索实践为例,从理论与实践中,就统一战线的本质功能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内在亲和性是统战社工产生和发展的价值基础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问题

自工业文明的火炬从英伦三岛点燃以来,人类社会关于 “发展”的理论和历史经验已经表明:一国的社会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必须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唯有如此,经济增长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元化需要。

就以上意义来考察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目标实际出发,选择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呈现“政党推动、政府组织、同时探求与市场力量良性互动的动态演进特征”[1],并取得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成绩;与此同时, “市场不仅是一种经济整合机制,同时也是社会结构的生成机制之一”[2]。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和社会状态流动性特征,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开始成为利益的主体,并围绕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展开博弈。面对社会的深刻转型,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在推动以社会有序流动、社会组织培育、利益关系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社保制度建设、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就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内在关系而言,社会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建设。这种一条腿长与一条腿短的失衡状况,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有效运行和治理。

因而,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解决因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以求社会运作于稳定良性的轨道上,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通常,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方式,除了重大社会建设与管理事务需要政府的权力和权威解决,即行政工作的方式,一般的社会建设与管理事务则主要通过社会工作的方式来完成。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实践方式,从有效解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以上两种方式体现出的是不同的绩效:一方面,行政工作方式满足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领域领导权威的发展需求。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政党推动特征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整合中的组织基础和价值支撑优势,党和政府有能力解决重大社会建设与管理事务,并通过发挥党和政府在社会利益整合、利益综合、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等方面的功能,树立起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方式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则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组织和社工是社会工作的两大主体。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种力量基本均衡的社会。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成员争取自身权益和满足自身需求的重要形式,而且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和自我协调、自我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在社会组织中也会得到不断提高。由于我国长期强政府、弱社会的发展格局,总体来看,我国社会组织在数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等方面与社会现实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社工作为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第三方力量,严格来讲,在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素质,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以及帮助政府应对社会系统性风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社工行业有了很大发展,然而,行业的社会认知度依然非常低,社工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上述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我国新的社会需求、社会矛盾、社会现象导致社会系统性风险不断增加对社会工作的需求形成强烈反差。那么,是什么造成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困境?学界政界都有不少探讨。笔者认为,从发展方式的选择往往意味着特定的发展绩效看,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困境主要在于社会工作的文化适应性或本土化问题。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最初主要以开展扶持老弱病残,帮助贫民孤寡等服务为主。作为一种职业化的专业活动,它是以欧洲、北美等工业化先行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实践基础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工作曾经长期效法欧洲、北美等国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起初,大多是一些自发性社会组织的活动,实施的也多是一些偏重城市的补救性措施和 “补缺型”社会福利实践模式,难以对国家、传统、社区和市场等多元化需求作出有效回应。总体来看,社会工作因为与国家发展的相关度较低而发展缓慢。诚如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梅志里 (James Midgley,1981)指出的那样:众多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生搬硬套,限制了其专业的相干性及其效用[3]。随着实践的深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对政府的介入与社会项目实施效率的评估,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上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已经普遍关注社会工作的文化适应性或本土化的问题了。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我国社会工作从1987年民政部与北京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恢复。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把社会工作者纳入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可见,社会工作在我国内地,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专业化和职业化道路。因而,如何把国际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我国的体制文化相结合,探索符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社会工作方式,促进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始终是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向,即 “现实的中国社会呼唤社会工作,中国的社会工作需要在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求得发展”[4]。在中国经济社会互动发展需求的现实背景下,近年来,在东南沿海城市产生的统战社工就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内地本土化的现实产物。

二、统战社工的价值基础

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互动发展需求和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多元等原因所导致的社会整合需要的现实背景下,统战社工产生、发展的价值基础源于统一战线本质功能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内在亲和性,具体体现在:

(一)统一战线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本质与社会工作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具有内在的亲和性

当代中国,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按照马克思主义人本观,这里的 “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 “每个人”、 “一切人”;二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这里的 “本”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因而,理解 “以人为本”,只有明确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对“人”的把握从第一层面上升到第二层面,把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历史观三者统一,才能把握“人”的丰富内涵和 “本”的实质意义,明确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以人民为根本和确立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而人的价值与人的地位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确立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就是维护了人的历史价值和尊严。所以,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那么,统一战线作为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本质,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也就是说,统一战线最根本、最核心的是要尊重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历史主体地位,维护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价值和尊严,从而把统一战线成员的认识和行动凝聚到执政党的周围,凝聚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凝聚到谋发展促和谐上来。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它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因而,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让受助对象恢复其社会功能。通常它是以社区、团体和个人为介入单位和对象,它所关注的是社区、团体共同体和人的环境以及积极寻求和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和支持,通过社区居民、团体成员的集体参与和社会成员的个体参与,来促进社区、团体和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政策的修订,从而在根本上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人或群体的 “增权”,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在实践中,社会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社区工作方式、团体工作方式和个案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有序发展。可见,统一战线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本质与社会工作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具有亲和性。

(二)统一战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参与功能与社会工作以民主为取向的社会参与活动具有内在的亲和性

在现代国家,政治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必须通过完善立法和公民的有效监督来实现,而公民的有效监督则来自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也叫参与政治,是现代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个人或团体以某种方式涉入政治过程并导致对政治系统的运行及其结果施加影响的努力和活动。通常,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现实政治系统是否提供了充分、有效、平等的参与形式和途径。并且,政治系统的民主化程度越高,为公民提供的参与形式和途径就越多。在我国,新中国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在民主生活中的地位和民主的本质属性,从而在制度设计的层面为民众提供了制度化、多元化和实质化的民主参与渠道,保证了人民的利益在国家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得到展现,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优势。然而,民主制度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政党、公民、立法者和执法者等具有不同功能的主体,而且还包括选举、代议、政党、政府等具体制度,每一种制度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因而,要使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的民主制度运转起来,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对其不同的具体制度进行沟通和整合,而这正是民主机制的特有功能。就民主机制的类型而言,主要有竞争性民主机制、协商民主机制、参与民主机制、决策民主机制等。在我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积极性,扩大他们有序政治参与并把他们的政治意愿和要求逐步纳入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轨道,这种民主协商机制 “不仅可以弥补民主过程中 ‘利益聚合机制’的弊端,而且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进而促进社会制度的包容与开放,更加重要的是协商 ‘是培育公民精神的学校’,它可以培养包容、理性的公民文化,增强社会信任的基础”[5]。

社会参与,从文本来解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过程,它包括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和文化参与三种类型;狭义社会参与,更多的是指一个组织的成员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其目的主要在于解决和改善人们的切身日常问题和生活问题。而社会工作以民主为取向的社会参与,主要从社区、团体和个人为介入单位和对象,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宗旨,以改善社会关系为主要任务,具体通过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是强调公民有平等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权利;二是弥补制度的不足;三是扶助弱势群体,提高他们自身的能力,弥补他们在财富、权利、知识和组织资源上的不足。在现实中国,社区内的基层组织——居民委员会,主要还是由街道党工委领导,社区公共事务是不能独立解决的,所以较之西方国家的情况而言,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交织的特征更为显著。因而,在中国以民主为取向的社会参与活动,更多的是以支持和引导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与政府的合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巩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而展开,具体通过建立社区互助网络,促进居民对他人的正面态度和社区环境的关心,从而大大增强民众对社区和社会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概而言之,统一战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参与,主要是从民主机制上来塑造国家;而以民主为取向的社会参与,是通过照顾特定的社区居民,解决和改善他们的切身日常问题和生活问题,资助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互助网络等,来协调政府组织与民众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避免日益 “原子化”的民众与组织化的政府之间因话语权失衡等产生矛盾冲突的风险,不断引导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和巩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二者具有政治性与社会性内在统一的亲和性。

(三)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整合功能与社会工作对以制度为取向的社会正义的追求具有内在的亲和性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社会组织的单位制和一元化特征,统一战线借助基于纵向权力关系的体制力量,把社会经济关系转化为行政关系,承担着把各种异质性因素纳入体制框架内的职能,以保证社会行动的统一和有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深刻转型和社会主体的多元化,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也扩大到15个方面。我国社会管理的方式已由以往的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转变为依靠社会领域的功能互补、经济要素的有机整合和社会成员的相互依赖关系等多元化整合方式,统一战线的社会功能也变为 “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群体之间、社会领域之间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增进多元社会主体和各种异质性因素之间的联系,克服中国社会原有的离散性,增加民主协商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现代社会的有机整合”[6]。具体通过协调统一战线成员之间的关系、照顾同盟者利益,促进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五大关系的和谐,特别是重视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领,通过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注重公平正义,鼓励先富帮后富,在做好自己事业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感恩回报社会,为弱势、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互相关爱、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

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柏拉图认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每个公民必须在其所属的地位上尽自己的义务,做与其本性最相适合的事情。在托马斯·阿奎那看来,正义是 “一种习惯,依据这种习惯,一个人以一种永恒不变的意志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7]。而所谓制度取向则是 “指制度的内容同人们共同生活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它反映人们对一定的制度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的预期”[8]。社会工作以制度为取向的社会正义价值观所关注的主要是制度性的内容。这里的制度取向,就是指健全的社会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帮助个体自我实现的合理的社会功能,它把机会平等和社会福利或获得基本的生活品看作是每个公民基本的权利。平等是正义的表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社区、家庭、个人面临的问题或社会生活中偏离正义的现象,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或者是社会变迁中某些负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需要国家和社会通过再分配的途径来加以保障。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工作又被认为是致力于减少乃至消除社会分配领域中的身份差别和不平等现象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当今中国,正处于矛盾的凸显期与发展机遇期相交织的关键时期,由于整个社会集团性和结构性利益矛盾的存在,社会公共品提供的有限性和人们需求的无限性矛盾不可能短期消除,因而,公共决策应当兼顾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公平分配。这已经成为维护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道义性和实践性追求。诚如资中筠先生在总结20世纪的世界历史时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一个社会的内部而言, ‘发展和平等’成为20世纪的两大追求。”然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关键 “要看相对来说哪个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的这两大诉求,同时较好地解决或至少缓解二者的矛盾取得平衡的进展,从而达到真正的兴旺发达”[9]。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因而,帮助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社会需求达到与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平衡,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亦即在不危害社会安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人价值的合理实现,既是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所在,也是社会工作以制度为取向的社会正义的价值追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亲和性。

三、案例与启示

一般来说,社工机构或社工社会资本占有的多少和资源整合机制的有效与否,决定着社会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资源的整合实际上就是组织或个体社会资本生产或拓展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林南 (Nan Lin)认为,社会资源指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必须与他人发生交往才能获得;而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特南 (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信任和互惠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那它就具有先在性和规范性,获取它既要符合规范,也离不开人的主动行动。笔者根据S市统战社工的案例为蓝本,依据社会资本理论,就统战社工如何开展工作进行分析。

S市C县某镇社区里的助残综合服务中心职业援助康复基地座落在该镇的一个居民区。基地的建立,旨在帮助部分中度肢残和智残对象通过简单劳动实施康复训练。可在2010年开张之初,就遇到了在康复基地里让这批残疾对象劳动什么的困扰,基地领导急于要找 “米”下 “锅”,当时他们找到了镇残联,找到了镇商会,找到了社区工作者寻求帮助。小贾 (化名)作为该镇社区里的一名统战社工,主动介入了这一助残行动:

(一)主动建立合作关系

小贾闻讯后主动上门,找到镇残联和康复基地的领导,表示:这次社区助残行动也是社区统战工作的内容,作为当地一名专业社工,愿意协助这次行动,并表示,本人有社区统战的信息资源,相信对这次行动一定能有帮助。小贾的举动得到了镇残联和康复基地领导的欢迎,并为下一步协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了解社会资本存量

从社会资本的先在性和规范性出发,小贾根据受助对象技能和生理机能状况,采取以下举措:1、寻找适合这批受助对象劳动的项目。在他看来,适合这批受助对象劳动的项目要符合以下三方面要求:一是简单,易操作;二是加工产品能持续提供;三是有一定的加工微利,有利于提高受助人劳动积极性。根据以上三个要求,他对该镇企业的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并从中预选出适合受助人加工的产品。2、发挥自身优势。作为一名统战社工,与社区工商联、台、侨以及工、青、妇、残联等驻区单位和团体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是其工作职责。小贾利用平时与当地商会及其会员单位经常联系,熟悉有关会员单位企业情况的资源优势,在当地商会40个会员企业中寻找合适的就业项目。经排摸,他发现当地一家民营企业——某无线电元件厂的产品比较适合受助对象生产,并了解到该厂老总是当地居民中一位公认的公益热心人士。

(三)构建资源整合机制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信任通常是从互惠合作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的相互联系中产生的。小贾通过:1、配合镇残联,组织召开多方座谈会、信息发布会等,广泛动员、宣传和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当地残疾人事业。2、主动上门拜访沟通。小贾与镇残联领导上门拜访该厂老总,并说明来意。一向热心公益的该厂老总不假思索就满口答应。由于这时已是年中,产品任务己落实了,但该厂老总不怕麻烦,主动与客户协商,挤出一定数量的产品加工任务,当场选中拍板落实。3、大力弘扬先进,营造助人氛围。小贾以该厂老总的义举为契机,以“回报社会感恩行动”为主题,对该厂老总的公益善举及时在当地报刊杂志、镇政府网站进行刊登报道,扩大这一行动的社会影响力。

以上案例说明:社会资本说到底是一个互动过程,之所以产生互动是因为双方甚至多方有共同的需求。就本案而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使命感的满足需求与政府或组织的绩效需求是互动合作的基础,即把团结互助与自我利益结合了起来。通常,在一个共同体中,合作的可能性越大,信任度越高,而且合作本身也会带来信任;而信任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本案社工,社会网络的拓展和提升主要是基于统战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互惠规范的形成是对该老总的宣传报道。信任的建立,带来了合作,合作行为又提升了社会的效率,如此良性循环,社会朝着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1]权衡等著.复兴与增长——共容性组织推动的经济制度变迁[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199.

[2]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3][英]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著.发展型社会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7.

[4]马伊里.在回应现实需求中发展社会工作[J].中国社会工作,2010,(3):3.

[5]郑惠.论民主制度与民主机制[J].新华文摘,2012,(11).

[6]林尚立主编.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6.

[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65.

[8]徐道稳.论社会工作的价值取向[J].求索,2002,(6).

[9]资中筠.坐观天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1.

猜你喜欢
社工社区
青春社工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11-19 15:15:56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社工
幼儿100(2016年10期)2016-11-24 13:19:00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2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0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