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琛捷
(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江苏南京 210046)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加大,特别是“211工程”、“985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分析测试中心走过了2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国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已达到140多个,中心的现状也各有特色[1]。为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大多数高校正在大力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兴建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其中不少高校正在通过增加投入的方法,加强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但另有一些高校原有的校级分析测试中心被解体了,有的被合并到某个学科或院系,现在重新成立校级中心。从近年来国内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运行情况以及结合我校的实际来看,分析测试中心独立于院系,与院系平级,由学校直管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中心自身的发展。这种独立于院系的校级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模式,为分析测试中心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教师的职称晋升与阶段考核,仪器设备的持续与有效投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最大效用地调动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消除与院系教师一起管理和考核引起的中心教师心理或实际不平衡现象[2]。
分析测试中心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基地。如何正确面对和解决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开放与共享问题,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了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有争议的问题[3]。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合理定位是其能够保持良性和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4]。“有位才能有为”,“有为才能有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建立起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公共分析测试服务平台,才能得到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与认可,分析测试中心才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在学校正确领导下,遵循“抓大放小、服务多数、方便使用、提高水平”的方针进行定位,在管理上不断出台新的激励机制,以培养专业化检测人才为己任,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专长和工作中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建立了一支多学科、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领域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走出了一条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分析测试中心发展之路。
在分析测试中心教师队伍的管理上,参照地方政府的年终“大千分”考核机制,全面兼顾中心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领域发挥的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集体利益和个人发展相结合,校内服务学科建设和校外服务社会相结合,不断调整和优化分配权重,避免简单、粗暴的唯经济效益论考核机制。这种做法调动了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中心内部营造并保持了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
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模式上,分析测试中心按照仪器本身的特点,兼顾我校实际情况,实行了更具科学性的分类管理方式。中心按照大型仪器设备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对其进行分类,目前主要分为电镜类、谱分析类、无机物相类、热分析类、环境分析类等。不同类的设备在运行模式、效益评价考核、维修和运行经费补贴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同类设备之间差异不大。这种分类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分析测试中心更好地实现对大型设备的有效监管,提高其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资质认定管理体系内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普遍能够理解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对外测试服务的工作中,都能够自觉地按照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规范地完成相应技术工作,同时将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管理和技术的通用要求传授给学生,培养、提升学生实验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能力和水平。学科平台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利用获得的资质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测试技术服务和开展科研协作,不但有效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极大地发挥出了中心的社会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实验室的评价制度主要有两类: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CMA,China Metro-logy Acredidation)和实验室认可制度(CNAS,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5]。
CMA 为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的行政许可制度,是我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其实施主体是国家认监委(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该法第22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规定:计量认证是对检测机构的法制性强制考核,是政府权威部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定类型检测所给予的正式承认。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用于贸易的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计量认证是我国通过计量立法,对凡是为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实验室)进行强制考核的一种手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对第三方实验室的行政许可。其意义就是依法计量检测,违法必究。
CNAS是完全依据国际准则独立开展活动、加入国际互认的自愿性认可制度,认可对象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方实验室。CNAS是代表我国在“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以及“亚太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APLAC)”的正式全权成员。从检测、校准实验室的利益出发,实验室认可可以提高实验室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确保出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顾客对实验室的信任。具体而言,实验室认可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明实验室具备了按照有关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校准、检测服务的技术能力;
(2)增强实验室的市场竞争能力,赢得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信任;
(3)有机会参与国际间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双边、多边合作交流,参与国际实验室认可双边、多边合作,得到更广泛的承认;
(4)可在认可的范围内使用国际和CNAS标志;
(5)列入《认可名录》,提高合格评定机构的知名度。
两种制度的考核依据基本相同,都是根据现行国际标准ISO/IEC 17025(等同转化的国家标准GB/T27025)对实验室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进行考核,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增加了我国法律法规对实验室的特定条款要求。
CMA 和CNAS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及相关法律法规所决定的强制性,促使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学习、了解这2种制度的有关理念、规则、认证体系及相关条款。通过学习,我校分析测试中心的领导和教师认为,这两个认证/认可制度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和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管理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思路与对策,为解决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找到了方法。上述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将有效提高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规范建设与运行,这对于规范目前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高校分析测试中心通过CMA 和CNAS,检测或校准数据将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促进分析测试中心走向社会,扩大影响力和使用面,有利于相关学科争取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7]。我校以分析测试中心为单位,按资质认定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申请参加了CMA 和CNAS,并以优异成绩通过评审,开全省高校之先河,获得了CMA 和CNAS合格证书,极大提升了分析测试中心的能力范围[8]。
学校设立共享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一方面可以支持教师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一部分仪器设备的运行和维修经费问题,保障了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基金的来源主要是学校专项拨款和服务收费。为实现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和配套率,学校每年应从预算经费中划拨相应资金,作为仪器设备配件、维修与保养、新功能开发、耗材支出、劳务费及管理费等费用。凡属于我校教师和研究生,需要使用共享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可向校科技处申请基金。基金的使用通过补助仪器设备对校内开放服务收费方式实现。校外人员按照测试费标准缴纳。开放基金支持教学、科研、技术单位或个人更好地使用共享仪器设备,支持共享仪器设备拥有单位的开放服务,提高了共享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9]。
建立科学的开放基金管理机制,有偿服务所得的费用,由资金管理机构集中管理,可以用于仪器设备机组开放服务的运行(或项目测试)及用于仪器设备改造升级的新技术开发、测试方法与标准研究等方面的奖励,并进行滚动支持。在学校领导、教师、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下,开放基金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是开放基金的运行打破了传统的运行模式,加强了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体系的建设,推动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二是提高了分析测试中心教师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三是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四是缓解了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的不足,保证了大型仪器设备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10]。这是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水平、盘活存量资源、节约投资的一条捷径。通过资金管理,仪器设备创造的效益应用到技术开发及设备的维护、升级、改造中去,达到共享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1]。
仪器设备技术队伍的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整体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程度和质量。如何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建立持续稳定提升技术队伍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长效机制,是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水平提升的关键所在。目前各学校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对实验技术队伍则重视不够,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岗位、职称和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队伍不稳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运行,客观上要求有一支稳定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因此必须重视加强测试、维护、研发、管理等人才队伍的建设[12]。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服务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要稳定队伍,引进人才,强化培训,组建一流的分析测试队伍[13]。一要加强管理使用队伍的建立,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要求专人专管。我校多年的实践表明,按机组实行一岗双人的人员设置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既有利于充分调动相关分析测试教师的积极性,比学赶超,相互交流、促进、提高和展开竞争和相互约束;又有利于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做到机组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教师的后期进修培训和职称晋升,为教师个人的进步和晋升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充分的可能。与此同时,学校要以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分析测试人才;提高分析测试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得水平高的人才愿意进、愿意留;激励从事科研和实验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到仪器管理人员队伍中去。二要加强研究生资源的充分利用。利用学校研究生导师机制,鼓励相关教师到院系学科点申报研究生导师,与其他管理部门协同努力,仪器组配备一定数量研究生作为配合大型精密仪器开放的辅助管理人员。研究生需经过上岗培训,达到能独立上机操作的要求方可使用。根据仪器开放运行要求,研究生与仪器组教师轮流值班,在保证日常工作时间正常测试的基础上,非工作时间也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为真正实现贵重精密仪器的长期开放运行提供了服务保障。
首先,要建立多种培训方式。开放上机,培训先行,让仪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能熟练掌握大精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及简单故障排除方法等。为提高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对其进行培训,可以增强他们对高精设备功能的扩展、提高,提高仪器设备完好效率[14]。其次,要加强维修队伍的建立。为确保大型设备能正常运转,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后能够及时检测和维修,组成维修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一道,定期对大型设备进行维护。同时,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并定期对大型设备进行调试、运行、检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为学校节省维修经费。实验管理处应设立专门的维修岗,负责对维修人员进行直接管理和培训,从而,大大减少因维修不及时造成的设备闲置和损坏现象[15]。另外,还要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
不断加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研究价值,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并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已成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程度,首先需要不断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需要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尝试新的管理模式,形成职能部门与设备的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良性互动;最后设备管理部门要经常换位思考,找出制约设备开放共享的根本症结,不断完善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平台,创造有利于设备开放共享的条件和环境。
(
)
[1]董林,邓昱.高校分析中心发展面对的挑战与机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308-310.
[2]魏峰.浅谈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5):54-56.
[3]张杰军,曹军,马晋并,等.加强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4):28-31.
[4]王超.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3):59-61.
[5]郭汝丽.开放共享,建设有特色的校级测试平台[J].现代科学仪器,2012(2):169-171.
[6]梅建平,冯建跃,李崧.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350-354.
[7]周日辉,陈朴青.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实验室开放探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2(1):148-150.
[8]王小梅,周裕中.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管理探讨[J].管理观察,2011(33):209-210.
[9]郭汝丽,颜锋.做好校内服务是高校测试中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J].现代科学仪器,2010(2):196-199.
[10]孙太群.关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若干问题[J].科技信息,2011(28):398.
[11]秦亮,芦笙.关于院级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管理若干问题的几点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4):79-80.
[12]齐红,梁齐,朱新远,等.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研服务水平:测试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8(11):364-367.
[13]王贤亲,叶发青,林丹,等.浅谈提高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的使用率[J].实验室科学,2009(4):152-155.
[14]杨树国,闻星火,梁国华,等.服务科研创新的高校大型仪器条件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8(10):187-189.
[15]王贤亲,叶发青,林丹,等.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