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芳芳,陈作明
(1.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2.重庆交通大学双福校区管委会,重庆 400074)
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相应发生变化,各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为此,各级教育机构开展了一系列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赛事,其中,针对影视传媒、广告学、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各种赛事接踵而至,比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Graphis封面设计、中国西部工业设计明日之星作品大奖赛等,这些赛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既可以让学生将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又能进行职前培训和教育,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升对行业的认知和兴趣[1]。本文以影视传媒、广告、艺术等专业为例,结合各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模式,探讨利用赛事带动专业训练的方式、方法。
“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赛事,带动学生的理论教学以及课程实验、实训,通过带领学生参与专业相关赛事,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贯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
这些赛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意灵感,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贯通,空前扩大了影视传媒、广告、艺术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拓展了影视传媒、广告、艺术教育的内涵。各教学单位组织学生参与这些赛事,并将参赛作品的创作过程融入到实验教学中,把赛事作为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将参赛变成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方式,促进大学影视传媒、广告、艺术教育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2]。
“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的特性,主要由相关专业赛事的特点决定。专业相关赛事按选题和要求可以分为2种,侧重点各有不同。一种是赛事所有选题均面向社会征集,将企业营销的真实课题引入比赛,拓展了比赛的实践性。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其命题都是针对企业的广告主题、品牌特性、营销目的、目标消费人群等,创意、制作平面广告、影视广告、文案类作品。还有一种是更注重创作个性,比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大学生原创影评大赛单元,注重的是大学生创作作品的原创性、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这2种赛事的着眼点、要求虽然有所不同,但不论哪种赛事都是直接面向业界最前沿,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准则的。赛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根本理念是面向市场,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3]。
(1)时间安排的灵活性。每种赛事举办的时间都不一样,“以赛带训”模式得以贯彻就必须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把握灵活性原则。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节每2年举办1次,3月份公布选题,4—6月份进入创作,7月进入分赛区评选,8月份进入全国评选。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一般是在9月份启动,到第2年的4月底前提交作品。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每年4、5月间举办,但从年初开始就可以投作品。所以,针对每个赛事的时间安排不一样,要求各专业在培养计划安排及课程安排上与赛事时间进行适当协调。
(2)技能培养的多样性。大赛命题均取自市场实战一手资料,行业涵盖众多,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创意和较高的技术水平,区别于传统命题单一、纯粹理论式的研讨。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综合能力,既要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也要更新专业理念,进行创新[4-6]。
(3)面向企业的需求性。赛事所有选题均面向社会征集,将企业营销的真实课题引入比赛,力求解决企业的现实需求,完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的直接接轨。
(4)验收标准的市场化。专业相关赛事选题均面向企业,所以其验收标准必然以企业的标准为准绳,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针对市场化标准培养的学生,必然符合市场要求。
(1)课程设置。“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只有把赛事内容纳入到课程设置体系中,才能从根本上把大赛的精神及其标准贯彻到学生的创作和学习中。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可以根据赛事的内容和要求,设置1~3门课,开课时间和赛事创作时间基本一致,课程负责教师即为赛事指导教师。比如,针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广告专业可相应设置影视广告创作基础、电脑图文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创意等课程。
(2)教学内容。“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还要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加以体现。把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把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内容、方法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在参赛期间必须协调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参赛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势必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教学培养计划里设置一定的实践学时或实训学时,用以指导学生参与比赛[7]。
(3)师资结构。本模式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育,形成两位一体的师资结构体系。“两位”指师资队伍由本校专兼职教师、企业专业人员2方面人员组合在一起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本校专兼职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企业专业人员在日常教学中以讲座、报告、座谈会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业界前沿最新的理念和动态[8-9]。“一体”指这支教学队伍平时各自负责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赛事期间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分工合作,共同指导学生的整个创作过程。
(4)设备。影视传媒、广告、艺术专业要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备才能进行作品创作。一是平时的专业学习和训练需要有一定量的实验设施设备;二是参赛时往往对硬件、软件设备的要求更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较为专业的设备支持,因此,学校应根据市场和参赛需求配置一定数量的设备,满足学生比赛时的创作需要。
(5)行政单位的支持和辅助。“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学院到专业系的密切配合,需要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不仅将“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体现在课程设置体系及教学培养计划里,还要给学生的参赛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9]。“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只有得到学校、学院的支持才能做得更好。
“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可以概括为层级管理、团队建设、分工实施和流程控制。
层级管理指形成以“校—院—系”三级梯级管理,学校负责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学院负责组织协调,各系负责实施,各级任务具体,分工明确[10]。
团队建设依赖于师资结构体系的建立,因此要建立由本校专兼职教师、企业专业人员2个方面人员组合的专兼职培养团队。本校专兼职教师相对固定,企业专业人员灵活选择,每年根据大赛选题情况确定人选。
分工实施就是在参赛过程中,按照参赛作品创作过程分为不同的团队,如创意组和实施组。创意组分设平面创意组、广播影视创意组、文案创意组、动画创意组,实施组分设平面实施组、广播影视实施组、文案实施组、动画实施组(见图1)。专业教师团队的教师和企业外聘人员根据特长被组合到各个不同的组。
图1 分工实施示意图
作品创作过程是先产生创意,再进行创作、实现创意。流程控制就是指参赛学生按照作品创作的不同阶段与不同教师团队进行沟通、讨论,寻求指导。参赛学生自由成组,有了初步的创意后,根据自己作品的类型,与对应的创意组教师进行沟通讨论,最终确定创意。创意完成后与对应的实施组教师进行沟通,在实施组教师指导下完成作品。
“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教师完成了课程教学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创作,将教学、科学研究、产业服务进行对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扩展和强化“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的作用和功能[11]。
积极拓宽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提高社会服务功能。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与企业展开合作,既是赛事精神的延展也提升了学生专业服务的能力。比如,与润松快递合作制作了润松快递广告片,与重庆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制作了继续教育学院专题宣传片等。
“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与改革。原来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践性、时代性偏弱。“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引进市场化的选题和标准,促使了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多样化。
“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按照本文论述的方式实施后,学生创意思维更加活跃、专业技能更加娴熟,对专业前景和市场倾向更加清晰,专业认同感提升。以我校人文学院广告系为例,该模式实施前后,学生参与“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的作品数量和获奖数量都有明显提高,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实施效果对比
获奖种类涵盖了平面类、影视类、文案类等多个种类,其中一组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平面类铜奖。
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探索新的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以赛带训”实验教学模式能够立足专业、面向社会,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贯通,是实验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有益的探索,值得各学校、各专业进行不断探索和提高。
(
)
[1]孙肇伦.广告专业“项目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8(23):108-110.
[2]郑曙旸.高等学校的文科实验教学[J].设计艺术,2009(4):11-12.
[3]刘道玉.论大学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1(1):9-10.
[4]黄露,汤晓山.应用型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J].新闻爱好者,2010(2):58-61.
[5]张素华,彭余.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初探[J].新闻传播.2009(12):21-24.
[6]阮卫.试论广告传达意识形态信息的方式[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36-38.
[7]张杰,张培,杨在宝,等.开放式传媒实践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6):122-124.
[8]孙业荣.应用型本科实验教学模式下的数控技术课程教改与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1(1):164-166.
[9]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0-272.
[10]温静,张斌,尹秀玲,等.提高普通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5-17.
[11]查晓明,华小梅,孙元章,等.基于课外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