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莳成(黑龙江省煤炭工业集团总公司 哈尔滨 150000)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特别是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等出现了严重不足的现象,人民的生活环境压力日益严峻。目前,我们只有节约能源才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因此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只有科技进步了,能源利用率才能逐渐提高,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为世界各国带来经济利益,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一些国家对内公平公正;对外却以邻为壑,从而加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冲击,从源头上讲是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关注于外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经济大部分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从而导致了全球经济体系链条的脆弱不堪。所以摆脱经济危机首要解决的是全球经济的再次平衡问题,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各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主要是指从原来的发展目标单一化向发展目标多元化的转变;从过去的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从过去的以资本为主导向以人为主导转变;从过去以经济总量为核心向全面优化经济结构转变;从过去技术引进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从过去地区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地区均衡性发展战略转变;从过去效率优先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模式转变;从过去传统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制度安排是指支配单位之间和单位内部可能合作与竞争的一种安排。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归根到底就是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不仅要发展生产力,也要发展生产关系;不仅要使经济数量增长,也要使经济效益提高;不仅要使社会整体财富增长,也要使社会财富公正、合理的分配。因此可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想尽早、尽好地实现,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改善现行的政治体制。我国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候,主要的障碍来源于外部的制度保障不够完善。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内起到调节作用;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更多的外部力量来支持并发展,因此就需要政府这只能够看见的手制定各种合理的制度来协助其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够解决由于资源消耗引起的环境污染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走节能减排、防治污染的建设道路,能够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把经济发展重心由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以扩大内需为经济突破口,从而解决劳资矛盾,向和谐社会建设更迈进一步。为了保证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变,必须要依靠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行使职能的时候做过过多的行政性投资决策,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建设投资数不胜数,尽管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并没有完全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从而导致了资源配置方式整体性的落后,影响并制约着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为了激励各级政府领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制定了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同时干部考核制度在各级政府官员中引入了政治竞争。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今天却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就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虽然政府努力通过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来调节初次分配的结果,但是结果不尽人意。因此这些现行的社会事业制度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为了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维护自己国家的稳定团结,从而促进本国社会公正、公平发展的一项安排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效果关系到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效果,而现在各级政府并没有完全明确自己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权责分配,致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不高,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行。
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各级政府一直以来从微观的角度对各个企业的经营运用政府特有的行政权力进行管理。因此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政府而言要进行一系列的转变。首先,各级政府应该逐步从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做”的全能型、无限型政府走出来,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责任型、有限型政府转变。从具体的经济发展事项中走出来,去做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政府。其次,各级政府在履行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职能的时候应该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服务型政府能够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工作的重点;能够有效的落实并完善党安排的各项方针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满意程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再次,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必须要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各级政府只有成为法治政府才能在人民群众面前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从而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各级政府应该以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准则出发,降低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从而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应有的贡献。
政绩考核制度完善与否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和质量,而且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绩考核制度应该从原有的单一GDP经济发展速度的评价标准向追求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和环境的标准转变。只有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朝着关乎民生的资源、环境、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建设方向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才能不断地调整,才能使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才能使城乡得到全面发展。首先,在政绩考核过程中,从关注考核形式、过程向注重考核结果转变。其次,考核目标的定位应该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下,各级政府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改变过去过度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状况。再次,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方式上要积极地投入人民群众的力量。政府官员的工作涉及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上下级领导班子专家考核后,应该回归社会,让全社会人民群众进行考核,人民群众的切身说法是考核结果的最有利证明。最后,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度,因此国家的任何工作都应该在制度的保障下完成。因此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加快政绩考核法制化,不仅要求国家通过立法来规范政绩考核,而且在立法的同时要建立、健全考核的具体制度,并由国家成立的专门监督执法机构来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绩考核各个环节的真实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我国社会事业体制的完善程度是今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此我们不断地强化我国的社会事业体制。
首先,因为社会事业领域具有“基本”和“非基本”两种属性,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地区分这两种属性。我们在强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社会公共财产的投入,提高并推进全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大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动员社会其他力量和民间资本注入社会事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其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虽然主要是由国家和政府提供的,但是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发展现行的服务方式。再次,要强化社会事业体制就得深化社会事业单位的改革。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单位不仅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也是一个没有任何盈利目的社会组织。而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定位不准确、资源配置单一且不合理、办事效率和质量不高等。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对其进行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事业单位的行政职能、公益服务,从而建立功能明确的、管理完善的、监督有力的社会事业单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革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后,要加快我国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步伐。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服务行业却一直处于低质量的情况,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不惜余力的大力发展社会服务行业。
对我国来说,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求保障全体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问题,而且还要求全面覆盖的目标,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创建公正、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特点,长期以来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达到一致的水平。一些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所以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建立“覆盖面广、层次多、可流动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制,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异,才能逐渐达到城乡社会保障的平衡。
其次,要建设并完善具有生存和发展价值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的偏远山区仍然有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完善基于生存价值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贫困人民的生存危机。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的教育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教育福利不平等。所以只有强化教育福利方面的社会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才能不断地提高全国的整体教育水平,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
最后,要完善社会保障的筹资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资金问题可以说是社会保障体系环节中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资金问题解决不好,那么社会保障整个体系就会全盘皆输。国家应该主要负责全体人民群众的基本社会养老、各级政府要负责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只有政府、企业和个人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安排的合理,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更加完善。强化后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中国经济时报,200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