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政治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2013-08-15 00:51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东道国企业

钞 鹏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任何企业从事经营活动,都必须考虑国内外的政治性因素,而东道国的政治性因素则能够深刻地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活动。Schneider&Frey、Lehmann、Smarzynska&Wei和 Cho就强调政治因素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极其关键的决定因素。因为国际交往是以利益至上为原则的,任何一国政府或居民都可能为了本国或本集团利益而采取一些不利于或限制外来投资的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原则和国际形象而进行暴力排外、战争等政治行为。这会深刻地影响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战略目标、投资主体、投资方式、投资产业、投资区域、市场经营活动等方面。它对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是多层面、全过程的,是多方面互动,交织在一起的。有关研究表明,在跨国投资的过程中,大约30%的经济合作会因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大约70%的投资失败是由于政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本文将阐述东道国的政治性因素对跨国投资的目标、产业、区域、主体、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跨国企业防范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影响跨国企业的战略目标

世界各国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国土资源禀赋、人口规模与质量、民族和种族构成、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投资机构进行海外投资的目标也不得不根据东道国的国情而有所调整,特别是要考虑到“外交无小事”的原则,任何小的事件都可能反映着利益的冲突,从而导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的投资目标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美国或者遵循美国管理理念的企业,认为股东的利益和企业的利润(认为是天赐的权利)是最重要的,因此跨国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扩大市场、赚取利润。而日本企业则非常看重消费者的权利和要求。在欧洲国家的企业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非常浓厚,充分利用法律和工会组织来确保自己的就业、咨询服务、选举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利。在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由于经济水平比较落后、收入差距很大,但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所以更加强调资源能否给他们带来财富。总体上来讲,发达国家更看重外国企业能否保证职员们的就业、福利等个人权利和环境的安全方面。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利用。很多国家为了吸引外国投资,都依据本国国情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引导外国企业的投资流向最能发挥本国优势的产业或区域。当然,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也会限制某些领域的外来投资。所有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主要是政治因素决定了目标的内涵,通常包括提升国际影响力、获取战略资源、促进技术进步、维持较高的市场份额、追求垄断利润、控制东道国经济命脉等等。

当今世界整体是和平稳定的,但局部地区的国家关系恶化、政权争夺、民族纠纷、宗教矛盾等因素引发的政治危机也是此起彼伏,造成社会动荡、治安混乱,使外国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无法继续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跨国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受到某些政党或家族长期统治,造成国内民众的生活水平低下,收入差距不断夸大,而统治者却长期压制民众的要求,导致国内腐败现象严重,最终引发民众的反抗,从而严重破坏了外国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比如,2010年12月突尼斯一南部城市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多处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和流血冲突,民众指责执政23年的总统本·阿里贪污腐化、专制统治等罪行,迫使其流亡海外。而且,此次持续一个多月的、反对独裁统治的内乱在阿拉伯世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先后引起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约旦、也门、伊朗、巴林和利比亚等国的民众反对本国长期统治者的游行、示威、骚乱等行为,造成多人伤亡,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给国家、人民、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财产损失。阿尔及利亚的示威和骚乱已经成为其20余年来政治版图中的常态,自2005年以来几乎每半个月就会发生地方性的、不同程度规模的骚乱。尤其是在利比亚这个多种族国家,自2011年2月中旬以来,该国局势急剧恶化,部分地区的反政府组织发动了反对卡扎菲长达42年独裁统治的内战,外国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迫使外国投资者中断各种投资活动而撤出该国。

此外,中亚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独立以来,由于受前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引发民众对执政者的不满,先后爆发“颜色革命”,导致国内出现“政权真空”的局面,民族矛盾也日益凸现,引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长期冲突。自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郁金香革命”后,每年春天都成了该国的示威季节。2004年的乌克兰选举危机引发全国性的政治罢工,对乌克兰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形成致命的打击,导致大量的外国资本撤出。战争、内乱、政变等形式的政治危机的发生,其结果往往部分利益群体会把矛头指向外国企业和外籍人员,轻则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会改变,重则对外资带来财产受损、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等暴力事件。

二、影响投资主体的选择

跨国投资的主体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各国政府机构、各国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等等,不同投资主体的性质、组织结构差异很大,决定了它们的决策方式、投资目的、投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世界各国也是从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立场来制定外国投资政策的,其中也包括审查和限制外来投资的主体。石油、天然气、铁矿、煤矿等战略性资源是各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要素,这类资源丰富的国家为了防止资源被他国所控制,常常拒绝政府机构和国有性质的企业来投资。比如,自2005年利比亚政府要求已在利进行生产项目的外资石油公司与之重签协议以限制外资分成比例后,外资与利合作开采石油的协议份额下降近半,其中美国新竞标的石油区块2010年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埃及等其他国家的石油企业则在利比亚高歌猛进。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时,就遭到美国各界的非议,有73%的美国民众反对这次并购,理由是“中国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技术、扩大影响力、腐蚀美国的政治制度”[1]。外国公司并购美国能源企业的案例不在少数,如沙特、俄罗斯、法国、挪威、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家的企业都购买过美国的能源类公司,很少出现美国政府直接干预的情况。可是,当中国企业竞购一个在美国本土的油气产量不足美国消费量1%的石油公司时,却引起政界、企业界的极力反对。中国的军工企业发展被美称为是“军事威胁”,中国的对外投资战略被称为是“殖民主义扩张”。即便是由私人控制的中国企业,在对国外较为敏感的行业,如金融、通讯、能源等战略资源领域进行投资时也会面对来自监管的压力。2010年4月民生银行对濒临破产的美联银提出全面收购被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迅速回绝,理由就是对民生银行是否受到“足够的监管”有疑虑,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面临的巨大阻力。“中国现在到美国的投资,几乎全部被否决,只有私营企业的投资还得到了同意。只要是中国的国营企业,一律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2]。中铝高层管理人士就表示,中铝增资力拓集团的失利,背后就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但民营企业一般受到的限制较少,正因为此,西部矿业、东方集团等民营企业规避了政策风险,纷纷介入海外资源争夺战之中[3]。最能反映欧美国家防范中国的当属2010年5月中国南方报业集团收购美国《新闻周刊》一案了,美国以国籍为由拒绝了中方企业的高价收购,而以1美元的价格将其卖给了美国的哈曼集团。

而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往往不会对东道国提出附加条款,其投资行为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受欢迎。中国企业往往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人民的意愿,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投资政策,并给当地民众大量的援助,也赢得了非洲国家的认可。由于私营企业大多数是以降低成本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主要目的是获取利润,只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制度、习俗,一般不会受到东道国的为难。但是,在那些政局不稳、内乱经常爆发的国家,由于私营企业没有国家力量为背景,单靠经济手段无法解决这些不利影响,无法生存。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则有国家力量支持,经济实力庞大,可以通过外交渠道来向东道国施加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保证投资活动的进行。2011年2月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访问津巴布韦,带来100亿美元的投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也愿意向津巴布韦投资100亿美元支持当地经济发展。投资领域主要是在矿业、基础设施和电讯等行业。2011年2月哥伦比亚正在与中国谈判建设一条连接哥伦比亚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的铁路,以期建成后与巴拿马运河形成竞争。中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高正月表示“哥伦比亚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们将该国视为通往拉美其它国家的门户。”[4]2011年2月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一份130亿美元的铁路建设合同,帮助伊朗建设总长度达5 300公里的铁路网。与此同时,中国的水产公司和俄罗斯企业在日本称北方领土的国后岛成立合资公司养殖海参,双方已达成一致并签署了备忘录。

三、影响企业的投资方式

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投资主体进行海外投资往往采取多种投资方式,主要包括绿地投资、购买东道国企业、特许经营、技术转让、输出劳务、合作经营、购买企业和政府债券、股票、援助等方式,不同的投资方式各有优劣。不同的投资主体选择何种投资方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照搬其他成功企业的方式。因为投资方式是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之一,它能够决定跨国公司未来的绩效与发展。除了根据自身的资源丰富度、国际生产经验、战略规划、竞争优势和自然条件外,还必须考虑东道国的政治性因素,比如法律规定、文化差异、政治制度、社会稳定状况等等。在那些民主化程度高、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法制比较健全、民众比较理性,跨国公司可以按照市场规则来选择直接投资方式。在那些政局不稳定、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市场规则往往被扭曲,跨国公司一般要借助于当地的企业和组织的力量来解决一些政治性问题,比较适合合作经营。以东道国的腐败程度为例,如果腐败已经严重干扰了东道国的商业活动,那么跨国公司将必须利用东道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及其它利益群体相关者的关系才能获得投资的机会。Doh et al认为跨国公司在腐败普遍性较强的国家中适合采取独资经营的形式,在随意性(指特定国家内腐败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较强的国家内适合采用与当地企业合资的形式。Uhlenbruck et al研究了电信产业的跨国投资情况,发现腐败普遍性程度与跨国公司的非股权投资方式正相关。薛求知、韩冰洁认为在腐败程度较高的东道国内跨国公司倾向于与当地企业合资。

目前,极端的国有化已经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推出了限制外资的法律和法规,要么设置外资持股比例上限,要么全面禁止外资进入某些战略性行业。而且,发展中国家还广泛存在着“关门打狗”的“经济民族主义爱国热潮”。跨国公司独资或者控股当地企业往往只会成为某些利益集团或当地政府处理当地矛盾的工具,随时都会被煽动起来的民众所破坏。使得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得不采取合资且不控股的投资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80%以上的海外投资项目采用非控股股东的合资形式,只有不到6%的项目是日本公司全资拥有,其他发达国家在海外投资的情况也类似[5]。

由于世界各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和技术政策不同,决定了不同国家对待外资的态度,主要反映在各国关于外来投资的法律、制度方面的差异,如劳动法、公司法、外汇管理法、反垄断法、环境法等。尤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制定完善的有关外商投资活动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没有法律依据,东道国政府随时依据国内法干预外国企业的经营。虽然发达国家对于外商投资持欢迎态度,但是出于保护民族利益的考虑,也同样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多种歧视待遇(特别是在战略性资产领域)。例如,某些东道国的法律规定只允许外国企业以合资的形式在本国进行投资,并且要求本国企业的股权在合资企业中占绝对优势;规定外资企业支付特别税、附加费等项目;以保护本国劳工和环境为由限制外资企业的投资规模,保护本国弱势产业;规定跨国合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由本国人员担任或者要求本国劳工占企业员工的优势比例等。2005年,印度监管当局否决了由淡马锡旗下的新加坡科技公司竞购印度的移动电话运营商Idea Cellular公司48%的股权。印度方面提供的原因就是淡马锡控股公司旗下的新加坡电信公司(SingTel)已经在印度Bharti Tele-Ventures公司持有股份,而印度法律不允许同一家公司同时拥有两张移动通信运营牌照。在马来西亚,淡马锡控股公司也被迫削减其在南方银行(Southern Bank)的股份,因为通过直接持股和关联公司间接持股,淡马锡在该银行的总股权已超过了马来西亚允许单一外国投资者在一家银行的持股上限(5%)[6]。不少非洲、拉美国家法规严格限定了外国资本在资源领域的股份比率,比如委内瑞拉规定石油等行业外国资本最高控股限额为49%。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制定了反垄断法,成立专门审查外国投资的机构,对于那些投资于敏感行业的外国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

四、影响投资产业的选择

由于世界各国国情的差异,哪个行业的企业能够或适合到海外投资都需要根据母国的发展需要。同样,东道国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吸引和引导外国企业投资于某一行业。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西方跨国公司大多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则几乎都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于哪种产业除了要考虑自然禀赋因素之外,还必须考虑东道国的法律规定、政治制度、文化差异、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等政治性因素。很多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曾受外来势力的长期侵略或殖民统治,在民众的心理上有厌恶外来势力的阴影,对外来投资抱有很强的警惕心态,总是担心变相的殖民掠夺。因此,跨国企业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东道国的妨碍。像非洲的津巴布韦等国实行的是西方的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外来企业的投资产业就很受限制,若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必须大量雇佣当地人,必须尊重当地人的习惯,提高其福利待遇,否则民众可以随时举行罢工、示威等活动。在1950年~1980年的拉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于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拉美国家就限制外国直接投资涉足国内的金融、制造、能源等关键行业。还有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政府腐败,当局只允许投资于基础建设领域和能源领域。以美国、澳大利亚为首的西方国家常常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其他国家的企业在本国的投资产业选择,一般不允许投资能源、高科技、金融领域,以免本国的高科技技术、能源安全被他国获取,却欢迎外来企业购买国债、公司股票等间接投资。在日本的北海道、长崎、对马等地相继出现外国资本购置日本土地的情况后,日本执政的民主党以安全保障为由,正试图向国会提出相关的法律改正案,以限制外国人在日本取得土地[7]。中东国家由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原因,对西方国家有很强的敌意,对西方跨国公司的投资限制很多,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中亚国家过去长期遭受前苏联中央政府农业大分工的安排,产业发展单一,导致粮食种植业非常落后。比如,塔吉克斯坦就只能种植棉花,棉花收入占国民经济收入的40%,但由于干旱多山,可耕地严重缺水,粮食种植困难,国内粮食供需矛盾严重。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农业滴灌技术被引进塔国。近年来,该国还与伊朗、土耳其和印度等国签署了租地协议,利用别国的新技术在国内种植粮食[8]。印度更是担心中国侵犯其安全,不断限制或拒绝中国的华为公司、中兴公司等通讯企业投资于该国的通讯行业,甚至以挤占该国就业空间和窃取秘密为由,排斥在该国的中国工作人员。

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地位,世界各国都制定和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以及相应的对外开放政策,加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政府的各项政策来加以实施的,目标决定政策,政策则是为目标服务的。目标的冲突必定会涉及政策方面。就经济政策而言,虽然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会有所不同,但其政策目标却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些目标大体主要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会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保护政策工具来实现上述目标。而跨国公司的目标则是获得东道国的资源、市场、先进技术、甚至承担着母国的一些政治任务,在具体的投资经营活动中必然会与东道国的一些政策发生冲突,导致东道国的政策不断变化,经常改变投资项目运作的政策环境。比如,某些新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由于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从而产生一种惧怕心理,把外来投资和外国企业一概看成是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的一种新的工具,经常改变投资政策,防止外国资本在某一领域里过度投资。比如,吉利公司2005年计划在马来西亚制造、组装和出口吉利汽车,当生产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并准备年底正式开工时,马来西亚政府出于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的目的,突然宣布新进入的汽车品牌在该国生产的汽车不能在该国销售,必须100%出口。很多发展中国家担心新闻、出版、文化、传播等行业对外放开将招致外来文化的入侵,长此以往将造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衰落及道德信仰的异化,从而禁止西方企业进入这些行业。

五、影响投资区域的选择

早在1939年,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勒施就考察了东道国的关税、政治制度、繁琐的行政手续和贸易障碍等制度因素对外国资本流入的影响。Buckley&Massman认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可以使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免受进口产品的冲击而促进外资的流入。Dunning研究发现东道国产品和劳务贸易的人为障碍、跨国间的意识形态、对股权的管制、税收结构、商业惯例以及政治稳定性、政府战略等因素会影响外资的流入。此外,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例如,Lall&Siddharthan发现外资企业在美国的经营活动与有效保护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Agodo发现东道国地方政府发展规划能够创造出有组织的经济环境,加大了对外资的吸引力。Wei发现税率和腐败与外资流入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Leonald和 Kumnar发现外资不愿流向环境保护标准高、污染管制严的国家。Jun&Singh发现政治风险是决定外资流向的重要因素之一。鲁明泓验证了国际经济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企业运行便利性等四大类10多个制度因素对外资流入的影响,认为制度因素比经济因素或硬环境更重要。

而事实上,世界很多国家都依据国情出台了很多优惠措施,建立各类经济开发区,参与多种区域合作组织,以便吸引更多、质量更高的外国投资,弥补本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但是,跨国公司最重视的还是东道国的政治局势。因为东道国政局不稳、人民反对、政府腐败,任何投资都不可能成功。比如,很多非洲国家民族和种族矛盾异常尖锐,部族意识、宗教意识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中央政府没有能力维持社会稳定,经常爆发内乱。很多国家还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国际纠纷。由于西方列强的长期殖民统治,使非洲各族人民的的心理、情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裂痕日益扩大,再加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带来利益的纷争,使得各族人民之间的冲突持续不断。非洲最大的国家苏丹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自1955年独立以来,南方黑人与阿拉伯人执政的政府,顽强地进行了长达50多年战争。期间发生数次军事政变和多次大规模的战争,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那些资源丰裕的地区,获利的利益群体纵然没有殖民时代的疆界支撑,也会强烈要求独立,例如尼日利亚南部产油区尼日尔河谷就一直要独立,科特迪瓦近年内战后的南北分治也在不断强化。自1993年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公投独立以来,更是引发了非洲很多部族的独立倾向。例如比亚法拉地区一度脱离尼日利亚独立3年,卡坦加地区也一度脱离刚果独立3年,背后都有一些西方势力不同程度的支持。2011年1月苏丹南北双方的长期冲突终于导致各族在国际社会干预下开始进行南方独立公投,最终导致苏丹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这些战乱、宗教冲突渐渐演变成国家分裂,严重破坏了非洲的和平与社会的稳定。本国的民众财产都难以保证,更何况外国资产了。自2011年2月中旬开始,利比亚安全局势出现动荡,并迅速演变为反对卡扎菲独裁统治的内战。由于利比亚拥有巨大的石油资源,而欧美国家极不满意目前利比亚石油的分配。以法国、美国、英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国家已经运送部分军队抵达利比亚,自2011年3月19日开始,对利比亚发动了多次空袭。“一旦这次利比亚‘改朝换代’成功,并组建亲西方的政府,那么势必会重新划分利比亚现有的能源利益,保证西方利益的极大化。”[9]各地发生了一些打砸抢烧事件,当地的许多中国公司接连遭此厄运。35 860名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不得不从利比亚撤出,中国企业在该国苦心经营30多年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尽管拉美地区资源丰富,国家独立较早,发展起点也高,但是拉美很多国家未能很好的解决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导致居民收入差距很大,经济长期停滞,再加之国家民主政治体制不健全,常常发生军人干预政治事件,甚至出现长期的军人独裁统治,导致国内腐败现象蔓延,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从而引发民众的不满,经常发生各种示威、游行、骚乱等破坏社会秩序的现象。统治者内部也因权力分配不公而发生各种形式的政变,造成宏观经济政策频繁变更,使得很多跨国企业被迫撤资。2010年5月中铝以20亿美元收购秘鲁特罗莫克铜矿,为安置莫罗科哈镇的5 000多名现有居民,需要修建一座新城镇,依然遭到部分居民的反对,秘鲁政府可能会改变环境保护法规而推迟至2013年中期[10]。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国家地理位置重要,战略资源丰富,历史上长期受到外来势力的统治,宗教信仰差别很大,各种势力彼此不能和谐相处,经常发生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各派对外来资本的态度褒贬不一,当对自己有利的就欢迎,与自己利益发生冲突时就采取野蛮手段阻止。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经常发生的暴力排华事件就足以说明政治性因素对跨国投资的影响了。尽管西方国家经济水平很高,文明程度也高,总体上对外国投资没有那么多的戒心,但是,一旦民族利益受到威胁,就同样会采用相应的手段阻止外国投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外投资活动日益活跃,对世界各国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国际间存在着民族、种族、宗教、习俗、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各方的利益诉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东道国的政治性因素会从多方面来影响跨国企业的投资活动。因此,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走向不明朗、各种矛盾复杂交错的情况下,跨国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和分析东道国的政治状况,才能有效地防范政治风险。

[1] 梅新育,魏英杰,任大刚.中海油输掉了并购战,美国政客输掉了面子[EB/OL].www.dfdaily.com,2005-08-05.

[2] 李若谷.中国国企赴美投资几乎全被否决[EB/OL].www.ifeng.com,2010-11-10.

[3] 王卓铭,冯书琴.中资海外并购风险来袭 未来或损失3000亿[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01-06(8).

[4] 王红娟.中国拟在哥伦比亚建铁路[EB/OL].www.ce.cn,2011-02-14.

[5] 陈志武.跨国产权秩序的历史变迁[J].新财富,2004,(12):13-16.

[6] 李豫川.臣那越收购事件备受争议新加坡总理力挺淡马锡[EB/OL].www.zgbzad.com,2006-04-06.

[7] 黄秀茱.日本执政党研限制中国人买地[EB/OL].www.zaobao.com,2011-01-24.

[8] 柳玉鹏,陶勇.媒体称塔吉克斯坦将租给中国2千公顷土地种水稻[N].环球时报,2011-01-20(5).

[9] 陈小茹.美英加紧出兵:利比亚改朝换代后将是“大蛋糕”[N].中国青年报,2011-03-08(3).

[10] 官平.中铝秘鲁铜矿项目遇上钉子户[EB/OL].www.dfdaily.com,2010-11-04.

猜你喜欢
东道国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论国际投资仲裁中的东道国环境规制措施——以条约解释为视角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