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述评

2013-08-15 00:51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证券化影子银行

于 菁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在危机爆发前,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并达到繁荣时期。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造成本次危机的根源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影子银行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系统是由资产证券化、银行与资本市场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这个趋势在美国已经十分明显,但它对全球的金融体系也会有深远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特征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是由 McCulley在2007年提出后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和“准银行体系”。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影子银行”的概念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但是始终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体系定义为银行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1]。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将“影子银行”定义为除接受监管的存款机构外充当储蓄转投资中介的金融机构。Tuker则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匹配和提高杠杆等服务,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2]。Gorton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商业银行的表外活动和金融衍生品组成的体系[3]。影子银行体系是回购协议市场和一些必要的抵押品包括证券化债务等组成的混合体系[4]。Pozsar认为影子银行是从事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等金融中介活动,但没有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和公共部门信用保证的金融中介机构[5]。

从以上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影子银行的特征:一是影子银行的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这些中介机构和工具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二是由于影子的负债不是存款,主要是采取金融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最初目的是要分散风险,因此,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三是影子银行体系较传统银行体系不受或少受监管,所以影子银行始终游离于国家金融防火墙的保护之外,一旦出现问题,则没有最终贷款人和存款保险的保障。

对于中国而言,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处于市场主导地位,贷款大多流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另一方面是民间资本投资欲望强烈,于是出现了金融抑制导致的监管套利活动,因此也存在一个影子银行体系。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程度较发达国家而言还相对落后,金融创新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复杂程度有限,相互间信用链条传递简单,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中国影子银行的界定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定义。周小川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也是基于对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认为影子银行是指行使商业银行功能但却基本不受监管或仅受较少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的实体公司(SPV)。并指出:在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与发达市场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对冲基金和SPV尚未发展,主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私募股权基金、私募投资基金,以及开展银信理财合作的投资公司、民间借贷机构等[6]。

二、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证券和非银行业务迅速发展,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金融中介、证劵化出现并迅速发展。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证券化过程不断扩大,住房抵押贷款、自助贷款和信用卡应收账款等非市场化的资产转换为市场化的证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这一时期投资银行和货币市场基金迅速发展,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全球化、金融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大变革。

1999年11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允许并提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并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7]。2000年国会通过的《大宗商品期货现代化法》,规定场外交易不受商品交易委员会监管。以上两个法案放松了美国的金融监管,金融市场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涌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影子银行体系不断膨胀,系统重要性日益增强。

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日益紧密,混业经营后资本市场在信贷供给上起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传统意义上,银行是最主要的信贷供应商,但是他们的地位已经日益被以市场为基础的机构特别是那些参与证券化进程的机构所取代[8]。使传统的以“零售并持有”为主的银行模式改变为以“创造产品并批发”为主的新的银行模式,从而,使全球信贷金融从传统银行主导的模式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借贷背后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制度安排[9]。

影子银行的发展,驱动因素是传统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等方面综合利益使然。突出表现在:传统银行需要通过证券化和信用衍生交易转移表内资产风险,获得再融资并减少监管资本的要求。非银行金融机构需要利用传统银行的信用资产开发和创造新的金融投资产品,获得更多的高额利润来源。投资者需要更多的投资组合和产品,降低投资风险,追求更高投资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将各方象链条一样相互链接,相互交错,构成了影子银行体系[10]。

三、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1.监管当局的盲目乐观

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主席洛德·特纳(Lord Turner)认为,“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考量影子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演进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全球监管者的‘根本性失败’之一”[11]。尽管影子银行系统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逐渐蔓延的角色,但是银行部门更多地关注于对金融稳定性的研究[12]。在危机发生之前,市场参与者、学者、中央银行职员和其他政策制定者都认为货币市场基金(MMF)对金融稳定有显著的积极的贡献[13]。

2.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

系统性问题是造成金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伴随金融体系内部市场发展过程随着时间而积累的脆弱性的结果,而影子银行的出现是由于通过金融体系逐渐形成防止损失的投机活动,最终,成为一个庞氏骗局[14]。

在美国的金融监管放松的背景下,为各类金融机构营造了更为宽松的金融环境,但不能忽视的是国际清算银行制定的《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持8%的资本充足率,目的就是限制商业银行过度冒险,保护储户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但是这种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却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盈利能力受到限制,因此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他们在金融领域发明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巧妙地绕过了《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使商业银行跻身于影子银行,加速了影子银行的发展步伐[7]。正如索罗斯所指出:“《巴塞尔协议》在认定银行持有的证券风险低于一般贷款风险方面是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证券所积极的系统性风险,而这恰恰是加剧金融风暴的一个重要原因。”

3.监管不到位导致“套利”的可能

经由非传统的投资中期证券如共同基金,投资人可以获得比传统的银行更高的利息率。而监管方面如巴塞尔协议,传统银行要求在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中保持资本准备金,但是,对于影子银行的证券化却没有这项要求,这样就提供给银行一种方式来降低它的资本监管要求[14]。但是,这个过程中可获得的利益还不仅如此。对于出借人,证券化本身提供了进一步的优势,如:打包资产的信用评价水平提高(令人震惊的是在金融危机前信用评级机构对它们的信用评价比政府债券还要安全);在证券化过程中,服务费用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可以转移信用风险。结果,2007年这些中介机构的费用收入使总收入增加了76%[15]。

四、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

1.期限错配

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危机。影子银行的负债主要是从短期资本市场获得融资,是期限较短的负债;在资产方则是期限更长的资产。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回购市场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资产组成从原本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债等逐步转变为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这样,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信用的期限结构发生了改变[16]。这使它们在面临传统类型的挤兑时不堪一击,传统银行拥有存款保险等保护机制,足以降低这些风险,但影子银行的这些工具和机构却没有类似的保护机制[17]。

2.内生脆弱性

影子银行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体系,把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建立在不存在的假定之上,并形成了一套高风险的运作方式[9]。金融创新的目的是更好的转移风险,他们将复杂的金融产品建立在高度数学化的模型基础之上,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时,确实能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但却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购买彼此的证券提高了杠杆,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旦抵押品价格下降,则会将风险无限放大。

3.风险积聚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贷款打包销售给投资者。它的目的是作为一种与银行贷款有关的分散风险的方式,这样财大气粗的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吸收损失分散风险。但现实是,证券化导致风险集中于银行部门。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银行和其他的中间商想提高他们的杠杆来获得更多的利益,也就是说这样能更快的短期获利。所以,他们不是在经济中分散风险,银行和其他中间商相互用借来的钱购买对方证券。结果,远远不是分散风险,证券化反而将所有的风险集中到银行体系本身[8]。

4.透明度低

吸收储蓄、从属于联邦储备体系的传统银行,基本上是在阳光下运行,账目公开,受到监管机构监督。但那些事实上是银行的非储蓄金融机构,其经营活动则要隐秘的多[17]。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而是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来进行投资决策。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了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了风险积累,最终带来市场的脆弱性[18]。

五、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与建议

危机后,国际组织和欧美各国都开始探索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则。美国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消费者保护法案》,对于本欲施以严格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也只是从提高透明度、严格机构注册、计提准备金、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和确定中央交易对手等方面,提出了监管要求[19]。欧盟颁布的《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令》规定,管理资金超过1亿欧元的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需得到母国许可并向东道国披露其风险暴露、业绩表现等[20]。结合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监管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对策建议如下。

1.改革监管体系

由于金融创新迅速发展,金融工具、产品包含的技术日益复杂化,金融监管跟不上创新的步伐,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变机构监管为功能监管[8,21],以提高监管效率。影子银行体系出现问题是因为经济繁荣时期杠杆的过度增长,决策者目前获得支持的补救办法就是加强金融监管。在危机后的新金融体系中,对证券化的审查方面金融监管将会更加严格,最重要的是要防止过度的杠杆和期限错配,而这两者都会逐渐削弱金融的稳定性。政府应当采取对策,扩大监管和金融风险防范网,以覆盖这些新金融机构。任何像银行一样经营的机构,任何在危机爆发时需要得到向银行一样救助的机构,都必须被当成银行来监管[17]。

2.建立基于系统性风险的资本充足规则

当国际金融体系在危机后不断恢复的时候,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构造一个最优的、最小化冲击和风险的国际银行体系有机体是任重而道远的。因为,我们今天面临的不是单一的系统性风险,而是一种综合的、各种风险纠缠在一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们共同影响着国际银行体系[22]。《巴塞尔协议》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意在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系统性监管机构应将管理系统性的资本规则为要点,建议制定基于资本充足规则衡量特定机构系统性风险的措施。

但是《巴塞尔协议III》是不够的,同时,G20集团、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一个多年的行动计划,将加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改善它们的流动性状况,总之是使它们更加稳健,这将降低它们未来从央行流动性支持的需要。

3.限制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

应当制定一个新的央行流动性支持的“巴杰特规则”(Bagehot Rule),改变央行的“最后做市商”的角色,虽然央行有能力创造足够的官方流动性,但是应设定一个上限,对其金融部门提供支持加以限制,并明确规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机活动得不到流动性支持,新的规则将会保护公众利益,而不是大银行。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的“救市”政策,给危机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过去的“大而不能倒”政策导致了道德风险,并鼓励过度冒险。正如Meltzer所述[23]:“在缺乏规则的情况下,鼓励失败的公司,将会给国会和美联储带来压力。”的确,央行的流动性支持不应该是无规则的,在危机中应保护央行的完整性,防止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受到市场力量的破坏。正如Minsky所述[24]:“显然,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干预将必然导致立法和管理有利于对冲资金和融资…央行应当更倾向于反对投机和庞氏骗局。”

4.制定明确的杠杆率

更高的资本要求容易通过利用衍生物和影子银行体系来避免,所以评论家们认为将杠杆率作为监管目标才能够更加有效。制定明确的杠杆率,使之与经济周期发展相适应,在经济增长的高峰期能够起到抑制杠杆率过高的作用。目前,瑞士已经实行了这种制度,加拿大也已经将明确的杠杆率作为其监管框架的一部分,金融稳定论坛也主张可以更广泛地考虑实施明确的杠杆率。

5.银行体系改革

有学者认为应当对银行体系进行改革,将银行从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中分离出来,这种银行称为狭义的银行也可以称为安全的银行,实施降低风险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潜在的银行挤兑和中央银行提供的存款保险。试图将支付系统(包括支票账户、活期储蓄和活期存款)与其他投资系统相区别,在支付系统中的资金将完全以现金或政府债券的形式存在,而其他的投资系统可以从事风险性投资。狭义的银行将被限制仅能持有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银行回归传统的业务,而风险贷款活动将改由其他中介机构来从事。也就是说将存款和支付活动分开,由不同的金融中介机构进行。

6.建立信息披露机制

建立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意在降低风险行为,制定信息披露标准将国家、产业和公司等单个机构风险降到最低[25]。系统性监管机构应收集、分析并报告系统性信息,从更广泛的金融机构进行报告,比如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系统。通过信息披露,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投资者决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1]FSB.Shadow Banking:Scoping the Issues[EB/OL].http: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list/fsb-publica - tions/index.htm,2011-04-12.

[2]Tucker P.Shadow Banking,Financing Market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Z].london:Remarks to BGC Partners Seminar,2010.

[3]Gorton G,Andrew M.Regulating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10,(2):261 -312

[4]周莉萍.影子银行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4):37-53.

[5]Pozsar Z,Adrian T,Ashcraft A.Shadow Banking[EB/OL].http://ssrn.com/abstract=1640545,2010 -07 -15.

[6]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1-01-04.

[7]辛乔利.影子银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8]Adrian T,Shin H S.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EB/OL].http://ssrn.com/abstract=1441324,2009 -07 -01.

[9]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2009,(3):70 -76.

[10]姜震.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11]Jenkins Patrick,Masters B.Shadow Banks Face Regulators’Scrutiny[N].Financial Times,2010 -11 -16(finance).

[12]Bengtsson E.Shadow Bank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European Money Market Funds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EB/OL].http://ssrn.com/abstract=1772746,2011 -02 -28.

[13]Kohn D.Money Market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EB/OL].http://www.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speech/kohn2008 -0529a.htm,2008 -05 -29.

[14]Dowd K,Hutchinson M O,Ashby S G.Capital Inadequacies:The Dismal Failure of the Basel Regime of Bank Capital Regulation[EB/OL].http://ssrn.com/abstract=1961708,2011 -07 -29.

[15]Wilmarth A E.The Dark Side of Universal Banking:Financial Conglomer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Subprime Financial Crisis[EB/OL].http://ssrn.com/abstract=1403973,2009 -05 -13.

[16]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A Regulatory Response to the Global Banking Crisis[EB/OL].http://ssrn.com/abstract=2146471,2009 -01 -12.

[17]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8]何德旭,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体系稳定性[J].经济管理,2009,(11):20-25.

[19]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2):31-32.

[20]钟伟,谢婷.影子银行系统的风险及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2011,(12):33-35.

[21]Schwarcz.Regulating Shadow Banking[EB/OL].http://ssrn.com/abstract=1993185,2012 -10 -01.

[22]Moe T G.Shadow Banking and the Limits of Central Bank Liquidity Support:How to Achieve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Global and Official Liquidity[EB/OL].http://ssrn.com/abstract=2033959,2012 -04 -03.

[23]Meltzer Allan H.Learning about Policy from Federal Reserve History[EB/OL].http://ssrn.com/abstract=1548147,2010-02-04.

[24]Minsky.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M].New York:McGraw Hill,1986.

[25]Kirke L.Define what you perceive as the largest risks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 Banking System?[EB/OL].http://ssrn.com/abstract=1978651,2011-12-16.

猜你喜欢
证券化影子银行
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思考
实践 挑战 建议——交通运输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与思考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
What a Nice Friend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和影子玩耍
“存梦银行”破产记
不可思议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