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编辑部,哈尔滨150030)
在学术期刊的出版程序中,校对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编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术期刊的质量。编辑和校对在思维方式、工作对象、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出版社和报社的编辑和校对工作是分开的,会配备有专职的校对人员。而学术期刊大多是编校一体,校对的工作都是由编辑兼任[1]。这种编校模式决定了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要经常切换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才能保证编校的质量。社科学术期刊作为众多种期刊种类中的一种,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它不仅为高校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提供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还承载着传播、积累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因此,对其编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社科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问题,学者已有研究,李文洁[2]对社科学术期刊校对工作者提出职业要求,认为应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道德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深厚的语言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面。吴有定[3]认为要将疑心和戒心贯穿校对过程的始终,并提出了滚滑式校对法。刘荣军[4]分析了学术期刊中的隐性差错及解决的办法。这些成果大多是从学术期刊整体的角度作出分析。本文针对社科学术期刊的性质,对其编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提出消灭社科学术期刊编校差错的解决途径。
在社科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是降低差错率和消灭差错。从表现形式来看,出现的差错可以概括为显性差错和隐性差错两种。显性差错是指在原稿中直接出现的能够在文字信息中被直观地找出的差错[4]。隐性差错则往往是词不达意,文字正确,文意错了;有的初看没错,但经不起推敲。在高校社科类期刊中,相对显性差错来说,隐性差错的发现与纠正更难一些。
1.文字差错
社科学术期刊相对科技期刊图表较少,大多以文字为主,较文字差错的工作量会多些。在社科学术期刊中文字差错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别字。别字或形似、或音同、或义近,不易判别。所以,改正别字是期刊编辑加工和校对改错的重点。
2.词语差错
在工作中常见的词语类差错主要表现为误解词义而错用词语、异形词选用不当、错用成语等。在不同语境对不同的事物要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因误解词义而错用词语的有:考察—考查,启事—启示,反应—反映,处置—处治,品味—品位等。在选用异形词时不注意使用的规范要求,容易犯选词不当的错误,如,“勾画”错成“勾划”,“成分”错成“成份”等。误用成语的错误主要有两类:一是破坏了成语的定型性,如,“万紫千红”错用成“千红万紫”等;二是破坏了成语意义的完整性,如,“在最近十多年里,各种语文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屡试不爽,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句中的“屡试不爽”,就被误用为“没有成功”的意思,“屡试不爽”是指“多次试验没有差错”,句中显然是被误用。
3.语法差错
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常见的语法差错主要表现在病句,即违反语法规律、违背逻辑事理、不合本民族语言习惯的语句。在工作中遇到的常见的语法差错主要有:词性误用,数量表达混乱,指代不明、不合事理、虚词使用不当、搭配不当等。
4.数字用法差错
尽管在社科学术期刊中数字的使用较少,但也应按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规范使用,避免一些浅显的错误[5]。在社科学术期刊中数字使用常见的问题有:书写4 位和4 位以上的数字未采用三位分节法;将一个完整的多位数字断开转行;年份简写,如1985年写成“85年”;相邻2 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在两数字间用顿号,如七八十年代写成“七、八十年代”等。
5.标点符号差错
标点符号在编校过程中经常被忽视。实际上标点符号的使用对文章的表达至关重要,如使用不当,会完全改变语意。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是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依据[5]。常见的标点符号差错有:复句内部用句号;2 个层次的并列词语之间第1 层次仍用顿号,未用逗号;冒号、分号滥用;“一逗到底”和句号多用的现象时有发生;连接号、书名号误用等。
6.编排格式差错
编排格式差错是日常工作中简单易犯的错误。工作中常见的编排格式差错有以下几种。不统一,如目录与正文的标题不统一、各级标题的字体字号不统一、标题与页眉不统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统一等。不一致,如栏目的设置与对应的内容不一致,注释标号与注释内容不致等。不配套,如插图排在与正文相关内容前面或过后过后太多造成图文脱节、图表下面的文字与图表不配套、图表序号与正文的标题序号配套等。不规范,如作者简介信息不全或不齐、表格中的数字对位不整齐、注释的字体未与正文字体区分等。
1.政治性差错
作为肩负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重任的社科学术期刊,在宣传主导方向上符合办刊宗旨,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首要环节。来稿中存在政治性差错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的政治性差错有:方向性错误、观点性错误、政策性错误等,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国名、地区名称、人名、重大事件等因录排误植造成的政治性错误。
2.知识性差错
知识性差错是指文稿表述中涉及的相关知识不正确。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因为对知识的不了解而造成的错误。如,有这样的表述,“美国和法国分别发表了《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这就是知识性的错误,美国1776年通过的《独立宣言》,法国1789 发表的《人权宣言》。二是因为张冠李戴、表述不准确等引起的笔误。如“在今伊朗濒临波斯湾的港口巴士拉”,巴士拉是伊拉克的最大海港,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又如,“WTO 成立之后,WTO 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的手续被大大简化了”,这里用成员国是欠妥的,因为加入WTO 的既有中国、美国等国家,也有中国台北、香港等独立关税地区,应用“成员”或“成员方”,这属于表述不准确。
3.逻辑性差错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表达多是从语法的角度差错分析,较少进行思维层面的逻辑分析,因而经常出现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可分为概念、判断、推理及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等方面,如概念方面的差错表现在概念错用、概念不明、概念混淆、误用结合、外延过宽等;判断方面的差错表现在判断歧义、主谓失合、量项不当、误用否定、关系不合等。
4.口语化差错
在社科学术期刊的稿件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文章观点有很强的创新性,但作者文字表达能力不强,经常会出现口语化的差错。如,“销售价格猛涨”“这样就很不好”等;文中“了”、“的”、“这”“那”等虚词使用过多。这样的表达尽管没有大的差错,但却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
社科学术期刊出现编校差错有多方面的原因,与编辑的责任心、专业知识水平、编辑的能力水平和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是倦怠的工作习惯。期刊的出版周期决定了编校工作必须按工作进程有计划按时完成。每一个环节的耽搁都会影响下一环节工作的完成。有的编辑工作态度不认真,办事拖拉,稿件初审主观有问题不及时处理,有的编辑甚至一遍都没看就匆匆下稿排版,指望二校仔细看。二校时,又以同样的心理对待,把问题推到三校时解决。到三校时,时间又来不及了,只好草草了事,结果只能是错误百出。二是厌倦的工作心理。任何一种工作做久了都会有疲劳期,编辑工作亦如此。编辑不但要经常与作者读者沟通,需要“动”,还要静下心来编校稿件,需要“静”。一些编辑从事期刊工作的时间久了,会因重复的劳动失去当初对编辑工作的新鲜感,产生职业倦怠的心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编辑的心态也趋向浮躁,急功近利,提不起精神,静不下心来兢兢业业地去工作,这种严重影响编辑工作状态的心理不消除,会直接影响期刊的编校质量。
第一,人们长时间从事某项工作,易会在工作中形成各种思维定势,编辑工作也是如此。思维定势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和模式,能够使编辑在编校工作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的问题建立联系,使工作更加熟练,效率更高,但也容易形成编辑呆板、僵化的工作习惯,特别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往住使编辑误区,其中视觉定势的影响相对大些。视觉定势是编校人员在多次注视与识别相似文字或图像后形成的心理现象,对编校活动产生双向影响。当引起视觉定势的文字图像差异较大时,它有利于编辑纠错;当引起视觉定势的文字图像差异较小时,就会让编辑对其中的差错“视而不见”,没有反应。汉语中大量的形近字很容易因为视觉定势造成编校差错。
第二,现代的工作习惯容易提笔忘字。传统的编校工作大多在纸稿上修改,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校对系统软件的开发,现代的编校工作大多在电脑上操作。各种汉字输入法的智能化给工作带来了方便,无需太多思考,却慢慢地变得提笔忘字,只会敲字不会写字了。这种现象也是直接影响期刊编校质量的一个原因。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6],是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编辑工作的疏漏,可以由校对弥补,而校对的失误则是无法挽回的错误。可见,校对对保证期刊质量至关重要,只有做好校对工作,编校质量才能得以保证。编辑的责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编校的质量和水平,编辑的责任意识强,编校差错少,出版物的质量相对就高,反之亦然。社科学术期刊所肩负的使命决定了对社科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有更高要求,所以提高编辑责任意识、降低期刊的差错率成为衡量编辑校对能力的有力措施。编辑责任意识的加强,会使编辑养成“善疑、勤查、多思”的工作习惯,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电话核实等方式,解决一些把握不准的错误,极其有效地提高了对编校差错的发现与纠正。即使稿件中90%以上的差错都是作者原稿的差错,但编辑因为自身责任意识差没有发现并消灭差错,那么“编辑是有责任的”[7]。所以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编校工作,加强责任心,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将差错消灭在出版前。
第一,社科学术期刊面对的稿件涉及不同学科领域,学术观点千差万别,这要求编校人员不但要熟悉和了解本学术期刊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还要“博中求专”,拓宽知识领域,扩大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减少由此带来的校对误差。
第二,编校人员要具备语言文字优势。这个观点是《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提出来的,这也是校对工作的性质对编校人员提出的要求。随着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编辑发稿数量大大增加,编辑工作周期大大缩短,情绪浮躁,加工粗放很难避免,现代校对工作已由“校差错”变为更多的“校是非”,没有相当的语言文字功底,就不能发现和修改这些错误,难以胜任编校工作。具备语言文字优势,要求编校人员要有语言文字基本功,对文稿中的语言文字错误具有特殊的敏感,对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具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具体要求为:多认识字,掌握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学好语法和逻辑,掌握书面材料文字出错的规律[8]。具备以上四点,才能有效补充和完善编辑工作。
社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紧缺、“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和期刊的时效性,给期刊编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提高编校质量,减少编校差错,必须要有严格的工作制度作保证。应严格执行文稿“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制和责任校对制等有关规定,编校人员在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要各司其职,保证校对角色的及时转换和校对环节的实施。在工作中,应认真做好以下每个环节:在责编初校阶段,解决录入错误、编制规范和字词纠错等校对工作的基本内容;编辑互校可以避免因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定势造成的局限,“是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相互补充的有效形式”[9];在作者自校阶段,把责编初校和编辑互校后的校样交给作者,让作者比照原稿校对,这不但有利于编辑和作者互动,及时商讨和解决问题,还保证了文章内容的准确性,提高了校对质量;主编终校是提高社科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在前几次校对的基础上,责任编辑再次检查校对之后对内容宏观的通盘校对,如果说责编重点解决的是“点”上的问题,那么主编解决的就是“面”上的问题,所以说,主编这一道程序极为重要。
[1]丁建平.论高校学报编校一体之得失[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7-120.
[2]李文洁.社会科学期刊编辑校对工作刍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9):171-172.
[3]吴有定.校对要有疑心和戒心——兼介滚滑式校对法[J].出版发行研究,2005,(5):54-55.
[4]刘荣军.学术期刊中的隐性差错及其解决办法[J].编辑之友,2010,(2):65-67.
[5]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S]//新闻出版总署科技发展司,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中国标准出版社.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3 版[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6]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7]雷群明,邹韬奋,陈原,等.编辑修养十日谈[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8]周奇.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语言文字优势[J].中国出版,2006,(3):54-55.
[9]周奇.校对的基本理论与实践[J].出版科学,2003,(3):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