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军,乔硕功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高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阵地,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高低,对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分析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积极探寻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路径,对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国防技能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两者存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国防教育都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二者都是党的教育目标在高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体现,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等本质内涵具有一致性。
《国防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来开展,特别是爱国主义,它既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又是正确树立国防意识的根本前提。《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强调:高校德育要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并把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有明确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根据我国《国防法》等法规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开展现状,国防教育工作的主体队伍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国防教育的始终。二者的教育对象均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两种教育的主体、客体具有同一性。
国防教育是落实高校德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渠道。在大学生中开展国防教育是世界各国提高个体政治素质、强化人们国防精神的通常做法。国防教育强烈的思想性和特有的强制性,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军事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可促进大学生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的培养和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形成,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因此,二者在教育成果上具有共享性。
自1984年国家开始国防教育试点工作以来,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成果显著,国家领土安全、国际实力较量和全球军事冲突的焦点性、军事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军事技能训练的强制性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同,多数学生认为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效果明显。在《意见》出台后,党政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30 多个配套文件,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条件,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二者相互促进的必要性,二者教育效果的互补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决定了国防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二者本质内涵的一致性和教育内容的从属性要求更加突出教育重点,主体、客体的同一性和教育效果尚有提升空间的现状要求持续优化教育过程,教育成果的共享性和学生被动教育的状况要求不断丰富教育载体,使二者在实施上相互借鉴、过程中相互渗透、成效上相互促进,进而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
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中,高校应该发挥强制性国防教育的养成和强化作用,努力增强分散性国防教育的激励和提升作用,积极探索实现路径,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1)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普遍遵守和奉行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道德风尚。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加强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教育,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精粹,从而增强热爱祖国、心系中华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国际局势和世界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国外先进的军事、科技知识,积极推动军队信息化建设,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充分调动学生在国防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大学生实践和自我教育,引导他们体会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2)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是主体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一定问题的思考中所呈现出的压抑感受和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具有理性意义和意志倾向的沉重情感。它既包括对个人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也包括对自然和社会危机的一种感受和预知能力。2012年12月9 日,习近平在广州主持召开的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具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在不断强调增强执政党的忧患意识的时刻,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显得更为紧要和迫切。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点:一是加强国防历史和国防形势教育,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我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和复杂的周边环境,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增强自觉保卫祖国的政治责任感;二是利用国内外重大事件,营造良好的忧患意识教育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振兴民族的紧迫感和献身祖国的使命感。
(3)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责任意识是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责任时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责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推卸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其途径有三点: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个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是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体认功能,让学生在责任的承担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进而形成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合作竞争意识;三是充分发挥个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增强个体对家庭、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激活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建设和保卫祖国的重任。
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做到课程设置系统、机制保障到位、教学组织规范,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1)课程设置系统 要克服国防教育内容多和教学课时少、选修学生多与授课教师少等矛盾,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突出理论的前沿性。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调查研究,客观分析制约和影响国防教育效果的因素和原因,借鉴国外做法和经验,提出合理建议并采取合理的对策。二要注重目标的层次性。在国防教育课程的安排中,必须从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分层次安排训练性、知识性和挑战性课程,体现出国防教育的强制性、全员性、层次性和渐进性,满足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三要把握渗透的关联性。国防教育必须实施“一门为主、多线渗透”,从不同院校、专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国防教育与相关课程共同发展。
(2)机制保障到位 国防教育开展的组织形式和机制决定了国防教育的地位和手段,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制约着教育效果的好坏。一是完善国防教育机制。高校国防教育应该借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机制,充分发挥集中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强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分散国防教育的保障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对国防教育的渗透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国防教育活动的指导功能,促进二者有机融合。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教师引进、选培等方式,打造国防教育骨干教学队伍;定期组织相关教师研讨,培训渗透课程专题师资队伍;加强辅导员和团学干部的培训指导,培育国防教育社团和活动的兼职指导队伍。
(3)教学组织规范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条件和经费保障存在欠缺,必须加大国防教育投入。一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军事理论课要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二是教学资源网络化。高校必须利用网络平台,办好网络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和师生交流平台,促进军事理论教学向纵深发展。三是教学模式多元化。高校要把国防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学方式实现集中讲授与分散自学、课程教学与实践观摩相结合。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 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因此,高校要在充分发挥军事课程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载体开展教育活动,巩固教育效果。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倡导自发性国防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载体和平台。因此,在自发性国防教育中,高校要注重丰富和充实以下三类活动:一是围绕重大纪念日开展主题突出的教育活动,做到主题活动不断线、教育范围全覆盖;二是结合大学生关注的国内外大事和军事热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对国际军事局势的判研能力;三是引导和扶持一批国防教育优秀社团开展特色明显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拓展视野、提高技能、增长才干,增强国防教育社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支持体验性国防教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国防教育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国防道德品质,从而达到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主动承担国防责任的目标。在体验性国防教育中,高校要着重发挥三类活动的作用:一是深入开展革命老区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从老区的历史、现状来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成功的不易,从而倍加珍惜当前的改革成果;二是广泛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在为当地农业、工业和医疗等行业解决技术问题、服务经济发展中锻炼自我;三是积极开展拓展性、挑战性国防技能专题实践活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拔综合素质好、军体技能突出的学生参加“军事野营”等挑战性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吃苦精神和野外生存能力。
(3)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推进熏陶性国防教育 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强化或者削弱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场”和“势”。在熏陶性国防教育中,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二是发挥大众传媒的评价和监督功能。三是净化网络环境。用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行为,用网络技术屏蔽不良信息,用红色网站占领阵地,提高红色信息在网络上的吸引力,增强国防教育信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9,187.
[3]欧阳康,吴兰丽.“民族精神”的概念界说与研究思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2):24-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