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易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纵观体育发展史,体育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体育形态是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而演进的。体育旅游是以体育学和旅游学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具有体育和旅游特点的一种新式旅游文化产品,是人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中以休闲、消遣、娱乐来调节身心的一种积极性休息方式,是体育的一种综合性运动。体育与旅游是“体育性旅游事业和旅游性的体育事业”,两者往往是相伴而行,旅游过程中有体育,体育之中有旅游。随着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劳动生产结构等社会结构的演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余暇时间也逐渐增多。人们度假观念开始向保健和追求生活品质转化,“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参加各种以体育为载体的旅游活动,与体育有关的旅游度假方式也随之不断升温,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时尚。目前,体育旅游业已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形成了巨大的旅游市场。与之相比,我国的体育旅游则起步较晚,体育旅游仅占我国旅游业5%左右的份额,但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体育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同。
对于体育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柳伯力的定义,他认为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和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并能给旅游业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客观事物。余素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是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经过合理开发,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各种因素和事物的总和。
而目前关于体育旅游资源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我们根据体育旅游现实存在状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将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有形体育旅游资源和无形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其中有形体育旅游资源又可分为人造体育旅游资源、以自然为依托的体育旅游资源、民间体育旅游资源;无形体育旅游资源主要是体育节事资源。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登山旅游者需要的登山服装、宿营帐篷、专用食品和饮料等;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以下内容: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目前,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不少来过中国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潮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育旅游与一般旅游毕竟有区别,尤其是登山、户外运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危险性。据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说,目前,我国已有户外运动俱乐部300多家,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数以千万计。根据国外的经验,随着户外运动的火爆,事故的频发期即将到来。据统计,我国2000年~2004年,在登山和户外运动中死亡共43人,其中登山15人,户外运动为 28人:2000年为 0,2001年4人,2002年 7人,2003年8人,2004年9人,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学登山队5名队员在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顶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两人遇难。登山协会副主席汪铁铭认为,尽管从事登山运动避免不了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但如具备一定的登山经验,出发前详细准备,则可以将这些意外减少到最低限度。北大登山队此次失事,与队员们经验欠缺有很大关系。据悉,北大登山队在进山时,西藏登山协会人员曾建议他们携带卫星电话并接受高山向导,但被北大学生拒绝了,这本身就说明北大学生经验方面的不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业余登山队,甚至是专业登山队,在登高山时这两件设备一般都不能缺少,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将会出现的危险。由于卫星电话是件奢侈品,即使在国家登山队中也属稀罕品,学生们拒绝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租用的费用太高。现在看来,正是由于通讯设备缺乏才导致此次山难事故的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展开。这些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对体育旅游及登山、户外运动、野外生存等具有一定危险性项目的安全宣传不够,一旦发生事故,由于经验不足和救援设备落后,就无法迅速开展有效的救援工作,造成重大损失。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包括经济部门与非经济部门的支持。发展体育旅游要从国情出发,从体育部门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4.1.1 加强政策扶持,完善体育旅游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要把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作为发展旅游事业的战略要点。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明确体育旅游的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宏观管理,通过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规范体育旅游企业和经营者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较成熟的体育旅游市场,从业人员、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相关管理比较正规。而我国部分冰雪运动、漂流、民族体育项目的管理法规、措施相对滞后,为此,必须对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体育旅游安全监督到位。
4.1.2 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
在体育产业中,体育旅游业属于相关产业,是为主体产业服务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超过主体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投资首先保证主体产业的需要,其次才是相关产业。在保证主体产业发展的前提下,集中必要的人才、物力和财力,确保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只有在旅游资源丰富、配套设施相对完备、可进入性强、商业价值高、发展体育旅游利益显著的地方,才能有所发展。
4.1.3 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
我国的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世界闻名,体育文化在世界上占有一定位置。因此,在开发体育旅游市场的过程中,向世界广泛宣传介绍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体育文化、风土人情、民族习惯特点等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讲求经济效益,争取举办更多的世界性比赛,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交往。同时还要根据对外的传统联系和项目特点,适当开展定方向、定项目的对外体育旅游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体育旅游者来华旅游观光。国际体育旅游是高标准的消费行为。所以在体育旅游景点要建立高于本国生活水平的各种旅游设施,其中包括现代化的宾馆、机场、高速公路、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游乐场所。
4.1.4 加大体育旅游设施和急救设备的投入,完善保险制度
安全是每个旅游者出行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先进、安全的旅游设施是进行体育旅游必不可少的条件,特别是一旦发生意外,先进的急救设备就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要完善保险制度,在事故发生时,尽量挽回旅游者的损失,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体育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们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体育旅游能使人延年益寿,所以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旅游爱好者。据有关专家预测,体育旅游这个被誉为“无烟工业”的第三产业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行业之一。就拿西班牙高尔夫球体育旅游来说,此项活动每年接待旅游者3.6万人次,外汇收入达170亿比塞尔(约合1.7亿美元),无论是游客的数量,还是由此带来的财政收入均已位居欧洲首位。 英国旅游业为了让旅游者更好地了解世界名城伦敦,推出了“徒步游伦敦”的新项目。目前,这类的公司已达几十家。公司根据旅游者的年龄特点和要求,安排了适合不同类型游客兴趣的徒步游览路线.游览路线一般都不太长,参观速度较慢,老少皆宜,很受欢迎。我国的体育旅游业也正在走向世界。2001年,全国各地共有100多个体育赛事和旅游节庆,同时还推出了11个体育旅游专项产品。徒步、武术、漂流、雪上运动、骑马、探险等各种旅游活动,倍受各国人们关注。
这个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之一的体育旅游业,其发展势头之猛,后劲之足,潜力之大。目前已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气候.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还没有任何产业像体育旅游业这样持续高速增长。无论是在经济、健康、社会等方面的价值都远远超其他单项产业的发展速度。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成功,WTO的成功加入,体育旅游将是重要的拉动因素之一,由此可以预测到在今后的十几年里,体育旅游借加入WTO的东风,我国将会分层次,分步骤地开放、发展旅游市场,积极投身国际市场的竞争。
[1]张鲲,张西平,朱恺.关于我国开展体育旅游的市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9).
[2]李亚青,祖健.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概况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2002,4(1).
[3]张培刚,郭立平.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
[4] 张小艳,于可红.从旅游到体育旅游[J].浙江体育科学,2005,(12).
[5]苏肖晴.关于中国发展体育旅游的几个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6]叶艳霞.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9).
[7]周道平,张小林,周运瑜.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007.
[8]马志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12.
[9]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