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荣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当前,“中国热”带来“汉语热”,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正一天天成熟壮大起来,与此同时,新的形势发展也向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湖北文理学院从2007 年第一次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至今已有6 个年头。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学科特色、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不足,如何形成既具时代特色又满足社会需要、既能突出学科优势又符合地方实际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该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在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外汉语专业都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外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言文字应用工作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课程设置主要由4 个板块组成:语言板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板块(古今中外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板块”。这样的课程设置旨在使学生既要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功底,又要有专业水准的外语水平。然而,在这种模式指导下,没能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科性质的关系,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汉语知识比不过中文系的,外语水平比不过外语系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在对外汉语专业板块中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系列课程。此外,学生为了拓宽自己的就业出路,同时还参加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考试,期望在就业时能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造成了对外汉语专业“四不像”的尴尬局面。
根据1998 年教育部高教司编纂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是“对外汉语专门人才”或“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2]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能力,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做到知识、理论和技能的统一,是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湖北文理学院是一所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更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外界交流与沟通匮乏,加上没有开办留学生教育,因此提供给学生的留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很少,不能给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平台。除了在大四期间部分学生能到武汉大学留学生院和武汉大学汉语推广基地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外,平时学习中很难得到一个留学生真正实践教学的机会。在四年的学习中,很难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结合起来。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热”带来“汉语热”,但是这种“热”主要是国外“汉语热”。学生怎样才能满足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走出国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是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话题。目前国外想学习汉语的人逐渐增多,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学生能否主动参加海外志愿者的选拔活动,通过选拔考试,或通过向海外大、中、小学校提出申请的方式去担任汉语教师,这也是人才培养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今我们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只能停留在完成对外汉语本科的四年专业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所以留给学生的困惑很多,一是本专业对国外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信息不够了解,这造成需求信息发布的覆盖面较窄,许多毕业生无法通过更多的、更有效的途径获取供需信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毕业生实现对口就业;二是国内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整体素质要求较高,仅学历就要求至少在硕士及其以上,本科生的竞争压力很大,除了一部分学生通过努力考上研究生外,几乎没有学生能走出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也是现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湖北文理学院2011 年、2012 年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占1.8%,中学语文教学的占10.0%,其他行业的占60.7%,继续深造占的27.5%。从上述数据来看,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不很乐观,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比率近乎于零。因此,如何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就业前景结合起来,是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因素。因此应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入手,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对比和比较的原则,以彰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1.根据对外汉语专业的整体规划来设置主干课程
对外汉语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块,改变了以前的“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模式。“学科基础课程”板块增加了“文学概论、美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基础写作、形式逻辑和哲学通论”等课程,凸显了大类教学思想,强调了“学科基础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致性。
“专业核心课程”板块主要强调的是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强调本专业的特殊性。在这一模块中增开了“第二语言习得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两门课程,强调了学生汉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设置选修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板块增开了“汉语语音学及语音教学、汉语词汇学及词汇教学、汉语语法学及语法教学、现代汉字学及汉字教学、汉语教学案例分析、演讲与口才、汉语国际推广专题、涉外法规”等必选课,“地方文化专题、小论文写作、当下语言现象解读、社交礼仪、国外汉学研究简介、档案管理、中国民俗文化专题、中国传统艺术专题、办公自动化”等选修课。删除了“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汉语修辞学、文字学、演讲学、语用学”等纯理论课程,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文献阅读、古汉语文选阅读、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大众传播学、外事管理、中国历史专题、中国人文专题、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学批评、民间文学、比较文学、襄阳文学、《三国演义》导读、唐诗宋词研究、中外影视作品鉴赏、电影流派研究”等与对外汉语专业能力培养相关度不高的选修课,强调了专业方向课程的实践性以及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能力的培养。
3.合理分配课程,增加实践学时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明确各类课程实践课时、添加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时比例等方式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总学分116 分,其中实践学时有37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约31.8%,比以前提高了0.8%。
1.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原则
2012 年9 月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该目标已将“对外汉语专业”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则是:
(1)复合型原则
该专业人才不仅要能够教授汉语,而且还要从事文化传播,并进行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所以他们既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也要从事涉外文化交流,既要熟悉国外经济市场,又要掌握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便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与宣传招生。因此,汉语国际推广要求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语言类、教育类、文化类与经济类等四个方面知识与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2)应用型原则
从汉语国际推广的角度来说,该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倾向于应用性。在汉语学习方面,学生应该侧重于有利于语言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学习;在第一外语学习方面,把学生的听、说练习放在第一位;在文化学习方面,学生重点掌握跨文化交际,掌握体现中国文化的各种元素。此外,学生还要学习各种教学方法,掌握备课技巧,熟悉教学环节设计流程,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2.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优越性
(1)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
以人文基础为专业基础,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全面了解,具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基本的写作能力,能够在汉语教学机构、文化教学传播机构、涉外管理部门、涉外企事业等单位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中外文化交流及汉语国际推广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旧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外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言文字应用工作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新旧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相较于旧版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基础和科学素养,拓展了专业知识空间;强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如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明确了更多的就业领域;以对学生进行语言学理论、知识系统、和语言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主旨,同时,重视培养学生文学、文化各方面的素养。
3.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
(1)夯实基础,提高综合素养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确定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教授汉语,而且还要从事文化传播,并进行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他们既要从事汉语教学,也要从事涉外文化交流;既要熟悉国内经济市场,又要掌握涉外企业经营管理,便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与宣传[3]。因此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现了以汉语教学为核心,同时应具备教育类、文化类和艺术类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这一培养特征:以汉语教学为核心,打通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的壁垒,增强对外汉语专业与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院系之间的知识交叉。在语言、文学、文化类基础知识之上,根据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能进一步培养具有潜能的对外汉语专门人才,又可以为国内外各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提供合格师资,还可以培养各类文化交流人才或者中小学语文、外语等主干课程教师[4]。
(2)改革创新,服务就业需求
虽然“汉语热”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国内汉语教师已达到饱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湖北文理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太乐观,2012 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54 人,其中9 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16.66%。目前,没有一个学生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学生多是在本地自主就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或是选择民营企业就业。
笔者对2009 级50 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你认为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进行问卷调查。答案为“很好”的占12.3%,“一般”占26.8%,“不好就业”占27.5%,“无所谓,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占33.4%。
针对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笔者有如下建议:拓宽渠道走出去进行汉语对外教学;进入外资企业从事文秘及其他工作;从事对外交流事业;从事其他涉外行业的工作;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文化管理等部门从事外文新闻采编、翻译等工作。另外,也可以在广泛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3)与时俱进,立足汉语国际推广
从2005 年起,国家开始实施汉语国际推广工程。国家汉办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要实现“六个转变”,三大“汉语国际教学标准”,在这一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型战略下,各级、各类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无疑需要进行新一轮的革新[5]。
文学院根据“六个转变”,对该专业实行大类培养,不断探索专业改造的路径,2014 年,拟将对外汉语专业改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方向之一——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到2015 年,对外汉语专业定位方面,将该专业纳入我国“汉语推广”的国际战略背景之中;注重汉语推广的文化要素,将对外汉语学科不仅仅看作是“语言教育学”,更要将其看作是一门国际化、应用型的交叉学科,甚至看作是国家外交事业的组成部分,以此确立合适的专业定位,指明整个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
1.新版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和要求
掌握扎实的汉语言及外国语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字观,了解汉语国际推广的常识性知识;掌握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了解;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
(2)能力结构和要求
具备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汉语言文字方面,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普通话水平应达到国家二级甲等水平;在英语方面,具备较全面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了解对外交流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进行外事活动的能力;了解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涉外文书写作的基本原理,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熟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
(3)素养结构和要求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丰富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强的实践创新素养、健康的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
2.修订的内容
第一,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形成,改变了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倾向。
第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养结构的层次比较明晰,包括专业性的、综合性的以及其他相关的体现了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平衡发展。
3.新版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
第一,具体构建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养结构,并提出了相关要求,强调了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三位一体;
第二,突出能力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第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第四,专业要求更加细化,社会针对性增强。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地方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立足市场需求,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来改革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对外汉语人才,从而促进对外汉语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6]。
[1]潘国英.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6):118-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李 军,王 靖.基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9):24-25.
[4]马遂莲.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教学与实践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26):391-392.
[5]栾 为.独立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构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15-16.
[6]张小平.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济南大学为例[J].现代阅读,2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