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广 王楚琛
(1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系,河北 邯郸 056005;2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技术人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拥有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工作环境,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所从事的工作及相关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职业能力是由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组成。其中职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是属于专业能力的范畴,每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都会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特定能力,适用范围最狭窄;每一个领域或行业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通用能力,从数量上看,比职业特定技能少得多,但它们适用于整个行业领域;而职业核心能力则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是构成职业能力的最基础的那一部分能力,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不针对于某种具体的职业、岗位,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离不开的职业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可在不同职业、岗位或情境之间迁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8个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度时期,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也越来越需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其他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也就是专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对学生培养以“授之以渔”为目标,帮助学生不断学习、发展、完善自己,为未来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产生了大量的新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及大量的新技术,需要相对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之相配套适应企业需求,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跟不上新行业、新技术发展的人才需求,一些企业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也有些院校一窝蜂地开设热门专业,导致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社会需求量,毕业生不好就业。
有些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数年不变,内容陈旧,案例过时,与社会需求脱节,新知识、新技能、新观点没有被学校和教师掌握和教授。学生对学习内容没兴趣,学习积极性低,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完成岗位工作。
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实训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但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如何,怎么把握“度”要进行论证。理论课时过多,学生动手能力差;而专业理论课课时减少过多,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支离破碎,知识内部逻辑性断裂,也很难让学生很好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企业一方往往更多的是出于企业社会责任、扩大影响力、吸引优秀毕业生到本单位就业等原因而勉强参与到了学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参与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校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很多学生通过找关系,出具实习证明,并不真的去参加实习。这些情况都令毕业生的实习形同虚设,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理论与实践配合不好,达不到校方希望实现的效果。
高职院校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未来学生在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态度、道德水平、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的培养,较少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导致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敬业精神、责任感、工作态度等社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难迅速融入社会,达到用人单位要求。
高职院校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企业要求的问题,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社会的需求,明确专业定位,专业设置定位要与行业、企业实际一线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所对应。要深入到企业调研,充分了解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所包含的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体系及要求,科学、系统地将这些知识、技能列入课程中去。保证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和课程内容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入调查企业用人要求,设立适应经济发展、企业需求的专业,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所要求达到的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含量、典型工作任务为参数进行广泛的调研,归纳该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分析该职业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分别指向哪些知识和技能,根据分析结果设定教学课程内容,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分别对应。课程内容设计完成后,邀请行业、企业及教育部门的专家根据职业标准,对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进行论证,如这门课是否需要开设,需要多少课时,实践课时和理论课时的比例如何,学完这门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此过程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相对接,使高职院校形成更有针对性、更能反映企业真实需求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超越目前企业要求,力求所设专业和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新加坡政府的职业教育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要考虑到目前和未来社会的需求,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并不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可,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差。很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就职之后无法立即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专门培训方能上岗。主要是学生实习实践不够多,不够深入。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也就是综合职业能力有欠缺,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与同事沟通、交流、协作,职业素养不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这些问题都限制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相对接,将生产过程、工作过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尽可能地创建一些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场景,将真实工作项目引入教学过程,用项目引导学生的学习。在对所对应职业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将工作任务工序化并转换为学习领域,将职业能力培养融进学习领域,将能力要求加到课程设计中,使能力和课程一一对应。由教师将典型项目内容逐层逐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子项目,再把子项目分解成小任务,最后指出小任务所对应的知识点,要求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习。学生通过对一个个小任务、子项目的设计,逐渐学习熟悉相关知识点,并逐渐融会贯通。项目教学使教学过程更符合企业工作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模拟实际工作岗位中更好地检验所学的知识、技能。
毕业实习阶段,可以推行工学结合,让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参与到真实的企业一线工作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整地接触到真实工作环境和操作程序,平时同学之间的相处向同事工友的关系转变,学生在企业一线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个人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等,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不再单一地通过笔试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强调过程考核,通过平时学生学习过程中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测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人交流、团结协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1)以证促学,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考取本专业从业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技能达标为目标,要求各专业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等级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毕业前便得到社会的承认。在教学管理中,要求学生给予资格证书考核足够的重视,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职业技能,强化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上岗、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比促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学校内部各系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各专业学生分别开展学生技能大赛,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参加全国和各省市范围的大学生技能大赛是各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组织专业教师组成技能测试小组,班级和系部分层次组织专业课技能大赛和企业赞助的比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专业技能竞赛并争取取得较好名次,让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在众多强手参与的情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旨在以比促学,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这些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学习、训练、竞赛当中得到提高,在与同学们的协作中学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彭军.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能力与职业人素质培养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1,(8)
[2]潘懋元.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定位、发展与模式(笔谈)[J].教育研究,2005,(5)
[3]涂运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本思路[J].职教通讯,2011,(18)
[4]孟彩虹.职业生涯设计与职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