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下——设计史论教学谈

2013-08-15 00:52
关键词:史论专业课程

刘 隽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中国广义的设计史论研究,从陈之佛先生主编的《工艺美术史》发展至今,早已衍生出各种细分的专门史、断代史,出现了一大批功力深厚的设计史家,如田自秉、梁思成、王受之、何人可、杭间、尹定邦、李砚祖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开山辟路,为中国设计的历史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设计史论的教育有发轫之功。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设计史论已经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最广泛的理论课程,课程的门类亦日渐丰富,每年出版的各类史论教材、论著不下数十种,如 《中外建筑史》、《环境艺术设计史》、《平面设计史》、《视觉传达史》、《工业设计史》、《现代设计史》、《艺术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等等,形成一个强大的课程群。

然而,随着设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设计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近年来,一些理论课程——尤其是史论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开始逐渐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在就业竞争中,实践经验的缺乏常常成为很多毕业生就业的拦路虎,因此,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成为高校设计教育与产业接轨的必由之路,其中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理论性课程的学分或学时,或者将此类课程弱化处理,由学科基础课转变为选修课,从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然而设计理论性课程到底该不该开,应该怎样开?设计理论性课程的定位如何?这种表面繁荣,实际式微的现状,又应该怎样变革?文中我们将从问题与对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设计史论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基础薄弱

设计史论学术研究作为学科基础,在中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还停留在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转述吸收上,中国设计的历史架构依然有待建立,“见物不见人”的美术史书写弊端在设计史中同样存在,因此每年出版的著作教材虽然数量众多,却很难见到精品,罕有史论兼济、观点鲜明的著作问世。

(二)课程认知存在历史偏见

艺术类学科的教育体系中,重技轻道的思想由来已久。不仅艺术家与史家之间的口角不断,在各专业美术院校,学史论的学生被视为“三等公民”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事实。这样的心态同样也在设计教育领域大行其道。受其影响,不少学生上课之初便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把理论课程看作空洞的无聊说教,而心生怠慢。久而久之,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形成恶性循环。

(三)教学目的单薄空泛

传统的史论课程强调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教学目的一般设定为使学生把握设计演变和发展规律,理解各历史时期经典作品特征,或者致力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前一目标存在明显缺陷,它将设计史孤立地当成风格史或物品史来传授,忽视了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互动,绝不仅仅是造物那么简单;后一提法又失之宽泛,且缺乏有效的素质评价体系,往往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上述目标无法体现史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联系,传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明确。这样的目标显然无法适应设计教育转型的需要。

(四)课程定位缺乏依据

早期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史论课程一般被定位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这是沿袭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式而来,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由于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相对保守,课程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其必要性远未得到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在设计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中,史论课程的定位开始变得复杂微妙起来,犹如鸡肋,觉得开了用处不大,不开又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大家各行其道,定位于基础课有之,专业必修有之,专业选修亦有之。究其缘由,其实根本不清楚设计史、设计理论在设计教育体系中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更多的设计理论课程还有逐步被边缘化的趋势。但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设计专业而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断难培养出独具创新性的人才。

(五)教学内容及手段陈旧

近年,关于史论教学的改革研究时见报端,但在实际操作中,史论教学始终没有摆脱空泛乏味、脱离实际的阴影。虽然在教学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增加了内容的直观性,但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上依然沿袭着史实讲授的方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史论教学和专业教学脱节的问题也并未明显改善,这些均在客观上加强了学生的厌倦情绪。

二、设计史论教学的对策与展望

设计史论课程,顾名思义,是要以史立论,史论结合,格物致知,见微知著,透过设计事件、设计风格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理解设计与艺术、时尚、商业以及人类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形而上下的层面讲,课程的目的应该是站在历史经验的高度,培养学生的专业视野、人文情怀及批判意识,并用以指导设计实践;从更实际的层面来看,设计史论课程虽然有其独立性,但从根本上是为设计专业课程服务的,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地掌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将设计事件还原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从而理解、解释与评价设计事件。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面向历史的开放性思维训练。史论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史实传递,更是意义构建的过程。

因此,要使设计史论课程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深入理解设计史论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我国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中国未来要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设计师的责任尤为重要,因为一个国家的设计所能达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的思想高度,他们不仅肩负着创造未来的责任,而且还具有引领文化的作用,正是他们承担着整个社会的审美导向。日本的国民品牌“无印良品”便是一个极其生动的例子。从长远而言,通过史论课程,培养设计师独立的人文精神、独特的文化品位,宽厚的设计素养,是未来中国设计崛起的重要基础;其次,端正史论教学的定位,变革教学理念。设计史应该是服务于其他设计表现和设计思维课程的基础性课程,因此加强史论教学和其他实践类专业课程的联系势在必行。在教学重点的把握上,重视开发学生跨历史、跨学科的专业视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和现实、设计与艺术、设计与文化的普遍联系,培养一种策略性思考能力。尤其在传统与现代设计实践的结合上,让学生理解“任何新的设计观念都必须首先表现为对本土文化、本土艺术独特型价值的推崇”,不能片面割裂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而传统风格的设计并不仅仅着眼于形式,集中表现为中国元素的应用,更重要的在于对东方哲学社会思想的传承与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族的”变成“国际的”设计。现代设计虽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它与设计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并不矛盾,相反,设计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恰是设计创新与个性的一大特色;第三,大力开展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手段的变革应该从教学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配套实施。目的是为了使设计史教学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让教学生动化。同时教师也应着力加强修养,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学习教育学理论,更好地把握学生在课堂动态情境中的即时反应,设计出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参考资料:

[1]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史论专业课程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