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专题教学的思考

2013-08-15 00:52安明霞
关键词:道德修养基础法律

安明霞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这种恶性案件体现了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法律认知、法律观念、法律信仰、法律行为等方面尚存在一系列问题。近年大学生犯罪事件屡有发生,数量持续增加,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七成;[1]案件严重性也日益提高,如马家爵杀人案、付成励杀师案、药家鑫杀人案、武汉大学生劫持医生案……对大学生加强法律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形成守法习惯的基本渠道之一。因此,明确法律专题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认清当前法律教育的实际形势并进一步增强法律专题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明确法律专题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法律意识状况必然会对中国法治的未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教育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成为《基础》课中法律部分教学的基本目标与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仅有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法制观念。因为人如果缺乏法制观念,就会对法律缺少必要的尊重与敬畏,纵然拥有满腹的法律知识,也有可能会经受不住现实中的种种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05方案”中早有明确的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任务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大大加深了法制理论、法治思想的教育内容,这些更加侧重于理论的学习与思考,侧重于凸显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教育。

(二)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3]法的信仰教育是教育对象对于法的内在觉醒过程:作为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从内心深处去反思,从而达到对法的深刻理解与本质彻悟;作为青年大学生,要真正感受到法的情感、态度和意志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性的规定,而是他们作为社会先进分子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法制教育便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型的信仰过程。通过这种教育过程,最终让大学生绝对认同法律,切实地体验到法律所蕴涵的自由、正义、公平、秩序等价值,真正做到积极守法并依法办事。

二、当前《基础》课中法律专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方面的调查与了解,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法律部分教学实效性差强人意,仍需加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1.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更缺少主动性。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多数大学生常见的做法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法律等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知识上;还有部分大学生觉得法律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因此更不愿意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这种现象在理工科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2.对法律作用的认识有矛盾性。一方面,通过学习大学生也知道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也明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由于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贪赃枉法、以权谋私、权大于法等现象的存在,让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神圣性产生怀疑,不愿意培养自己的法律信仰。3.缺少法律实践。由于条件限制,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法律教育往往是课堂上的理论学习,缺少亲自实践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即使上课时法律知识听懂了,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应用,而时间一长,知识便逐渐淡忘。即使日后自己的正当权益受侵犯时,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1.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目前的《基础》课是由以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而成,从课程性质来说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大多高校上这门课的老师以思政教师为主,这样在知识结构上就有缺陷。加上课改后“课程量多、课时量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不少教师的做法是压缩法律部分的学时以确保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在法律部分只用很少的时间,有的老师甚至完全不讲法律部分。这样对学生的法律教育自然大打折扣。有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法律基础部分只有6到8学时,只占总教学时数的1∕6左右。[4]2.教学内容陈旧。法律知识条款多,比较枯燥,一般思政老师可能按教学大纲或教材死板授课,联系实际较少,也不能结合鲜活的实例,往往会导致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气氛不活跃。3.教学方法缺少创新。这是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育者普遍认为法律教育主要是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因此,往往采取灌输式的理论讲授和条文分析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虽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也会利用多媒体,但这种多媒体实际上只起着黑板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

(三)学校方面的问题:1.管理制度方面欠科学。由于《基础》课一般安排大班上课,学生人数大多在一百人以上,这样一来教师就较难管理好课堂,往往教师只要求教学能完成任务即可,至于课堂互动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课堂气氛沉闷也就在所难免。这不仅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教学实效性不好,而且沉闷的课堂气氛,对老师今后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种打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2.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导向性作用。目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思政课,包括《基础》课的考核改革,对《基础》课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法律部分的考核注重考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记忆,而不是用法的能力,这种死记硬背式的做法还停留于应试教育的层次,学生觉得反正期末花点时间记记背背就能过关,平时听不听没多大关系,这样上课时就会做其他的事情,同时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实践环节少保障。现在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越来越重视,但这种重视主要体现在专业课实践方面,实验室、实习基地都比较齐全,实习经费也有保证。但对思政课的社会实践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思政教育实验室,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没有经费支持,需要学生自己承担。这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三、增强《基础》课法律专题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教师是关键因素,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

[5]法律教育是一门政治性、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极强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教师除了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高超的教学技术外,还要有深厚的法律专业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等。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思政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较难达到这种综合性的要求。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有的学校采取专题式教学,让擅长法律教育的老师上法律教育专题,擅长思政教育的老师上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专题,这样优势互补,各展所长,自然教学效果也相对要好些。

(二)精选教学内容。“05”方案实行以来,《基础》课教学总课时减少了,分配到法律部分的教学课时也不过十几个,要在这短短十几个课时内把浩如烟海的法学知识进行完整的讲授显然是行不通的,真要这样面面俱到式讲课那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必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在熟悉统编教材的基础之上,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几个小的专题来进行,如《宪法》、《劳动法》、《婚姻法》等专题;同时这些小专题在内容上还要“精”和“新”:一方面,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精讲大学生最关心的或成长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国家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法律问题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吸收前沿的理论成果,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规,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来,还要注意选用最新发生的比较有影响的案例,这样可以增强法律专题教育的时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形象生动的感性知识易产生兴趣,而对枯燥抽象的理性知识往往不太感兴趣,而法律知识应该属于后者,如何将枯燥的条文转化为鲜活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是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和探索的。通过使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辩论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如视频案例教学法,这样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寓教于乐,学生的抬头率会提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资料、《今日说法》等经典视频资料,让学生自学。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在课外时间和学生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如利用博客、QQ等手段,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生常用的交流方式。

(四)增加实践教学。法律专题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加强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弥补课堂内具体法律知识学习上的有限性,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还能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并试着用法律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一般地,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内实践教学、课堂外实践教学,如组织观看教学录像、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到法庭旁听等,这样学生对法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为课堂理论教学作了重要补充。还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准备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此外,还可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一个主题为 “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骗局及其防范”的小作品,形式可以多样,如情景剧、小品、微电影等。

(五)改革考核办法。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必须改革考核方式,拓宽评价思路,积极探索并建立起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学生能力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将学生参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这样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学习、运用和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具体做法:平时作业与期未考试两大块,平时成绩与期未成绩按不同权重进行计算而得出综合成绩。平时作业这一块应以开放性题目为主,如案例分析、法制热点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等,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理论运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期未考试这一块可以是开卷考试,也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两者结合运用,不管何种形式,都应该尽量少出记忆性题目而多出分析题,少出客观题而多出主观题。

(注:此文是校教改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探析》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B1220)

[1]张翅.法律传播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兼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策略[J].法律与社会,2008-04(中).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M].教社政[2005]5号.

[3][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三联书店,1991.28.

[4]姚迎春,翟艳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要避免法律基础部分“边缘化”[J].学习月刊,2009-09(下半期).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基础法律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让人死亡的法律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