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亮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教务处,安徽 安庆 246011)
在校大学生是集青年与知识分子于一体的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政治参与意向、政治参与实践等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的晴雨表。大学生政治参与不仅是推动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合理化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还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需要;同时,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自身的成长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是社会民主化提高的重要标志。[1]亨廷顿把人们的政治参与作为评判现代政治体制是否民主的标志之一,他说:“评判一个政治体制是否民主依据的标准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参与。”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高知识、高层次群体,是未来的国家事务管理者,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对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扩大政治参与范围,增强政治参与力度,可以集思广益,了解公民的意见和建议,防止政府政策的片面性,也便于增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力度,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政治事件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不会盲目的参与一些政治活动。[2]因此,大学生有序的政治参与对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校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群体,是未来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在人们心目中也有着较高的地位。因此,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也有一定的榜样和导向作用,他们不仅自身可以积极有效的进行政治参与,还可以带动身边的人进行政治参与,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能促使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学生追求自身发展和进步,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宝贵作用。大学校园乃半个社会,大学生多多参与政治活动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利于加速其社会化的进程,为以后真正走进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效果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整体政治素质水平也是值得肯定的,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并且政治参与意识较强。譬如在大学校园里,从大一开始就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开始递交入党申请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也对国家重大政治生活给予关注。有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与参政比率成正比,这一结论在大学生身上则有着明显的体现。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有较强的表达思想的能力,其政治行为趋向理性化,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化。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大学生在实际政治参与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偏差,这也是不容忽视的。[3]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政课”,“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然而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仅仅流于应付考试,严重影响他们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导致其政治理论贫乏。笔者针对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28.2%的同学觉得很有意义,37.4%的同学觉得很有一点意义,28.6%的同学觉得没有意义,竟然还有5.8%的同学觉得相当无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会受到外来政治思想的侵袭,甚至有大学生对我国的思政教育存在逆反心理,严重影响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更加凸显出高校进一步优化“思政课”教学以及开展政治参与教育和研究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时态度虽然很积极,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其政治参与出现功利化倾向。笔者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机进行了问卷调查:28.7%的同学是为了追求理想信念,35.7%的同学是为了享受权力、履行义务,23.4%的同学是由于现实利益的驱动,还有12.2%的同学竟然是被动的进行政治参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功利性特点十分明显,部分大学生是基于特定的利益表达或利益实现的需要而参与政治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带有利益性和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政治参与不利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4]笔者针对在校大学生日常关注方向进行了问卷调查:27.4%的同学会经常关注社会问题以及政治方面新闻,35.8%的同学主要关注体育与娱乐方面的信息,还有36.8%的同学没有什么特别的关注方向。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政治思潮涌入国内,譬如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这样的政治思想逐渐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些大学生仅仅将政治参与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同时部分大学生谈政治色变或不愿谈论政治,认为广大民众的意愿毫无建树,无济于事,觉得自己离政治参与过于遥远,这些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政治冷漠倾向。这种政治冷漠现象反映出这些大学生对现阶段无法改变的不合理的政治现象无所适从,导致他们干脆放弃社会政治参与,或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了事。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明显的“非政治化”倾向,逐渐远离政治现实。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不利于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稳定,更不利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5]
笔者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41.2%的同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政治活动,19.1%的同学参加过社会上组织的政治活动或公益活动,竟然还有39.7%的同学从未参加过任何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表现出不协调的现象: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热情较强,但付诸于实际的政治参与行为较少,脱节现象严重。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规范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民主政治的实现。
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参与情况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深化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同时也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保障机制。我们必须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加强重视程度,积极疏通,健全、扩大参与渠道,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基本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政治参与理论知识教育纳入正常的“思政课”教育轨道,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参与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当前高校应转变教育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一味进行传统枯燥的“我讲你听”,可以举行课堂讨论、辩论,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互动中渗透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拓宽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多和同事进行教学心得交流、探讨以提高教学内容趣味性,教师也要将所教内容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教育重要载体。[6]
大学生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仅仅学好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该积极参加种类繁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为真正步入社会后能迅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奠定基础,也为促进个人政治社会化进程提供保障。首先,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育环节,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养成良好的政治参与习惯,逐步提高其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其次,要有意识地让大学生深入基层,接触和了解基层管理组织的政治生活,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激发其政治参与热情,还可以使他们懂得一些政治参与的程序,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再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特别要避免功利性政治参与的出现;最后,学校要定期组织学生或鼓励学生在课余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社会的成就感,以增强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政治参与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参与渠道却十分有限,疏通、拓宽乃至开辟更多的可供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对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大有裨益。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运用健康的政治参与网络,把大学生中的利益群体关联进来,并融入政治体制改革中,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部门也要高度认识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广泛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例如每年举行的两会,可邀请大学生参与会议的讨论,就国计民生问题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通网络平台,鼓励大学生对社会敏感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
国家、社会、学校三方面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来解决现存的不利于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问题,三位一体地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服务,力求促进大学生们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
1.国家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经济环境。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可以增加国民财富,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前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使大学生不再为生计花费太多心思,有更多精力和时间进行政治参与活动。[7]
2.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客观外在条件。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从传统依附型的政治文化向现代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因此,政府在政治生活过程中必须向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3.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有限,绝大部分的知识都是在校园里获得的,因此,大学顺理成章的成为对大学生传播社会政治文化的主阵地,弘扬主流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政治文化则成为了当代大学校园的又一大重要任务。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社会主流政治文化,促进大学生完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更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政治环境,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基础保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是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培养和引导,提高他们政治参与的能力,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通过走访调查和问题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情况总体上良好,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笔者坚信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本人都会努力去解决。大学生积极理性有序的政治参与,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全社会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真正发挥其社会中坚力量的作用。[8]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66.
[2]丁社教.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研究综述[J].科学·经济·社会,2010,(3).
[3]骆迎秀.当前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论刊,2010,(2).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75.
[5]邢建华.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现象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2).
[6]安川.论“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J].调查与研究,2011,(11).
[7]王瑞娟,段学芬.关于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2,(7).
[8]冯雪.简析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