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做好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对策

2013-08-15 00:54孙海波
黑龙江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绩效评价

栾 洋,孙海波,刘 颖

(1.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6;3.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150001)

高校专项资金是指由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年度预算安排下达的除基本支出以外的具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用资金,主要包括“211工程”、“985工程”、大型修建和购置、三重建设(重点科研、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课程建设等专项经费[1]。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国家逐渐加大对高校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高校财政支出中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高校的重视,有必要建立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分析投入决策,强化产出责任,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率和效果。

一、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项资金项目分配缺乏可行性论证

(1)专项资金项目前期缺乏可行性论证。缺乏对项目前期申报、审批过程的评价。在项目的报批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情项目、补偿项目等,对项目本身的社会效果、经济效益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对专项资金项目的设备采购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以致于与项目的立项、执行中的设备购置费出入较大[2]。

(2)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细,缺乏一致性。预算编制不细,不利于专项评估、项目的实施和追踪问效。由于财政拨款与项目实施时间的不一致性,项目支出预算进度与高校项目进程难以保持一致,导致专项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自身进展,影响了项目顺利进行,甚至导致资金管理失控。

2.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资产利用率不高

专项项目重复建设,造成损失浪费。财务部门在审核专项资金票据时,往往只能从票据本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而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或业务本身的真实性却无从判断,从而形成隐形挤占专项资金的情况,使专项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大打折扣。

由于专项资金缺乏必要的绩效评价制度,一些专项资金在使用时出现盲目扩大支出,重复购置设备现象。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设备闲置,未能有效整合资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产在无形中造成浪费。

3.专项资金项目结题后,对专项资金缺少有效的分析与评价

(1)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高校专项资金目前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财务方面,各类指标的设计单一,不成体系,缺乏全局观念。缺乏除财务指标外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缺乏全局观念,使得考核评价的结果无法准确定性,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2)缺少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后的追踪问效制度。对专项资金项目的长期效益缺乏科学的评价,存在项目结束评价也随之结束的现象。同时,专项资金管理方式与绩效评价的原则相抵触,体现在:一是项目建设周期较短。由于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短,导致效益不明显,有的项目到结项验收时存在结余资金较大等问题,为了确保财政资金不被上缴,往往会有“突击花钱”的现象,造成资金不必要的浪费。二是资金到位过晚的现象比较普遍。跨年度项目建设资金按计划逐年下达,很多项目都存在当年申请,跨年度立项的问题,在未明确项目是否立项的前提下,项目申请人无法开展前期工作。

二、高校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顺应国际预算改革的趋势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确保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优化原则。对高校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可以克服传统预算编制方法的弊端,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进行理念和方法上的改革,提供资金分配的科学性,防止和减少预算执行偏离支出预算的现象。健全预算监督机制,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有效保证专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通过绩效评价报告的信息反馈机制,为专项资金下一轮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2.绩效评价是绩效预算的重要关键环节

绩效预算作为以目标为导向,以高校项目资金目标实现程度为依据进行预算编制、控制及评价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其过程是高校先确定履行职能需要消耗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制定绩效目标,并用量化指标来衡量每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专项资金由“过程管理”模式向“结果导向管理”模式的转变[3]。

3.有利于加强专项资金的基础管理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的监管机制,促进专项资金的合理配置与调控,真实反映高校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和效益状况,有利于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措施与方法

为了解决目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建立全方位的、客观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考评。

1.专项资金项目前期介入,严把审批关

(1)细化预算。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包括对项目的立项,该项目实施所达到的预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效益持续力。严格项目可行性论证制度,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办法。

(2)规范操作,强化监督,专款专用。专项资金使用与各项财务规章制度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结合,确保专项资金活动步入制度化轨道,增强资金使用的责任意识,资金使用与监督检查相结合,落实项目负责人制,增强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加强专业监督。

(3)管理制度保障和支撑条件保障。制定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形成科学的运作程序。立项审批环节,做到事前控制;拨付使用环节,做到拨付及时、到位,严格按预算资金用途使用资金,确保专款专用;监督环节,确保实现既定目标,运用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跟踪问效。对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为绩效评价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条件,并积累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资料。

2.严格履行预算编审制度及预决算管理办法

绩效评价结果是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遵循专项资金保证重点、专款专用、实行按计划付款的全过程控制的专项资金管理原则。专项资金项目支出预算按“总量控制、分类管理、规范运行、加强监督”的原则进行编制,并严格履行预决算的编制程序和审批程序。

3.完善对项目的追踪问效制度,做好对项目长期效益的评价

对完成后的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达到目标的程度、成本效益分析评价、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价。

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项目实施和绩效评价周期,以确保专项资金效益实现最优化目标。在国家财政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放宽高校专项资金建设和绩效评价周期,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时间与批准立项项目的完成时间同步进行,从而有效地降低人力成本,确保实施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4.积极探索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综合反映专项资金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是衡量和评价专项资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它是动态的、可扩充的,因此高校可结合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经过查阅大量资料、理论分析和实践的摸索,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笔者初步设计了一系列与专项资金内容相关的指标,形成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专项资金绩效优劣。

(1)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作出科学评价,确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要建立两个评价体系:一是定量分析评价体系,它是从人、财、物的视角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效益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二是定性分析评价体系,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活动中的机制、制度等非定量指标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4]。

(2)专项资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考评。定量分析指标体系分为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每类指标的评定项及其衡量维度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猜你喜欢
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绩效评价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