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2013-08-15 00:54谢立红
黑龙江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标准煤黑龙江省全省

师 军,谢立红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湿地与生态保育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哈尔滨150040)

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限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既符合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又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全省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黑龙江省发展概况

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位于东经121°11'-135°05',北纬 43°25'-53°33'。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之称。全省土地面积4.5×107 hm2,占全国总面积的4.7%。边境线长3045km,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

1.黑龙江省能源利用状况

2010年黑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959.7万t标准煤,其中原煤6618.3万t标准煤,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51.1%;原油 5 721.4 万 t标准煤,占 44.1%;天然气399.0 万 t标准煤,占 3.1%;水电 87.3 万 t标准煤,占0.6%;风电133.7万t标准煤,占1.1%。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9666.8万t标准煤,其中原煤6513.7万t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7.4%;原油2533.1万t标准煤,占26.2%;天然气399.0 万 t标准煤,占 4.1%;水电 87.3 万t标准煤,占 0.9%;风电 133.7 万 t标准煤,占 1.4%。

2.黑龙江省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状况

黑龙江省2010年,全省废水排放量13.2亿t;COD排放量 45.2 万 t,氨氮 6.21 万 t,二氧化硫 49.8 万 t,氮氧化物49.8万 t。2010年全省工业行业废气排放总量达到10111亿m3,排放量大小依次为火力发电、非金属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燃气生产和供应、化学原料及制造、水泥制造、金属冶炼、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造纸。

3.黑龙江省低碳资源潜力状况

黑龙江省因其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复杂,土壤和气候变化很明显,形成了森林、草原、水域、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环境系统。全省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温带草原3个植被区,构成了区域地带性植被,形成了独特的大森林、大湿地、大草原的植被类型和景观,其特点和优势是野生植被资源种群大、生物量高。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面积1163.2万hm2;森林面积2053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5.2%,活力木蓄积量16.5亿m3,森林蓄积量15.5 亿 m3,草地216.8 万 hm2;湿地434 万 hm2,森林、耕地和湿地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中均有重要的作用。

二、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高碳”特征比较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越演越烈,能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安全。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能源生产基地,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需求任务,同时肩负全省经济发展重任。黑龙江省是典型以能源为主的资源型大省,能源工业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能源工业投资达到672.3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0%,能源消费总量9 979.4万 t,万元 GDP综合消耗能源1.29 t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9 t标准煤;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1%。

2.能源以煤炭为主,消费需求旺盛

全省能源需求仍以煤炭为主,能源结构难以迅速转变。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结构为:原煤占67.4%、原油占26.2%、天然气占 4.1%、风电占 1.4%、水电仅占 0.9%。尽管近年来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但煤炭消费总量仍不断上升。2010年煤炭消费总量2 533.1万t标准煤,据计算,每燃烧1 t煤炭会产生4.12 t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t多30%和70%。当前黑龙江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能源消费有很大需求,二氧化碳的高排放量难以降低,压力极大。

3.产业结构重型化,低耗能产业增长过慢

全省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占主体地位。2010年全省全口径工业生产总值占 GDP比重达44.4%,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7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仅3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产业能耗看,全省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能耗的53.2%,重工业能耗占工业的90.4%。高能耗产业集中度高,高能源消费产业占较大比重。

4.节能及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滞后

黑龙江省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广能力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尽管国家和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但仍难以满足需求。在节能产业方面,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以上节能工业企业较少。

5.全省碳汇潜力巨大,管理水平较低

全省拥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温带草原三个植被区,形成了独特的大森林、大湿地、大草原的植被类型和景观,野生植被资源种群大、生物量高,固碳潜力巨大。但在全省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超载放牧、乱砍滥伐、毁湿开荒、疏于管理等原因,使原有植被资源遭到破坏,固碳能力下降。

三、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绿色GDP”

黑龙江省重化工业、高耗能行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不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耗能低的新兴产业,用低碳经济的新理念、新模式,促进传统行业的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关闭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及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中小型企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开工建设;鼓励支持旅游、金融、物流、服务外包、文化产业等低能耗的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业储碳、固碳的功能。

2.开发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生产、消费结构

积极发展新能源,利用黑龙江省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焦炉煤气等资源开发新能源;实现化石能源清洁化,延长煤炭利用上下游产业链,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彻底治理煤炭在应用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加大开发水资源利用规模,扩大水电厂装机容量,补充化石能源。

3.开发利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能效

黑龙江省能源利用效率不仅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也低于全国,提升黑龙江省能源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采用低碳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加强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开发,向市场和公众提供各种高效节能设备、材料和工具;发展循环经济,全省工业“三废”治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社会消费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广建筑节能,开展建筑节能住宅,采用新材料,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

4.更新消费方式和理念,引导低碳消费

据专家测算,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倡导居民低碳消费理念,进行低碳生活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提倡文明消费,追求“学习型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使家庭消费呈现低碳化、低能耗;逐步改变高能耗的消费方式,使消费过程逐步向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对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方向转变,实现“可持续消费”。

5.发挥森林碳汇潜力,加强国际碳汇交易合作

推进黑龙江生态省建设,进一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政策措施,增加森林蓄积量和碳汇能力;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确定补偿标准,带动全省林业发展;采用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国际碳交易,积极争取发达国家的发展低碳经济资金和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6.逐步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政府出台鼓励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减免税收、绿色信贷、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助推低碳经济发展,对研发与使用低碳技术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利用市场手段探索碳定价制度改革,建立生产、消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目标责任制,并完善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将降能耗、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1]王增仁.黑龙江省低碳经济研究[J].区域经济,2010,(4):100—101.

[2]毕鹏,韩秋阳.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2013,(3):156—157.

[3]江长胜,王跃.土地利用对沼泽湿地土壤碳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10):248—249.

猜你喜欢
标准煤黑龙江省全省
作者更正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
低碳生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