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学校弱势学生的实践探索——以青少年准小组为例

2013-08-15 00:52侯日云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工作者对象

侯日云

(湖北民族学院 法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一、青少年准小组背景介绍

为了配合社会工作主干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的实务能力。同时也为了探索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服务于有需要的社会群体,笔者在主讲《小组工作》专业课程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中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小组工作实践。

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两个初一班级的同学,他们就读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初级中学。服务对象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作为中学生群体当中的一部分,他们正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行为习惯和品德,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知识和技能、塑造健全的人格。但受制于现阶段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布和升学导向的教育制度,服务对象所在的学校校舍简陋,学生数量偏少,招收的是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的毕业生,相应的师资水平与市区的中学相比亦有较大差距。而就在这所学校里对不同学生又有区分:服务对象所在的班级被称为“星星班”,其普遍特点是: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信,不守校纪校规,行为上有偏差。因而服务对象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校也将工作重点放在与之相对的“月亮班”(这部分学生成绩更好一些,升学的机会更大),对于“星星班”则不是非常在意,学校领导特地安排这些学生和我们一起“搞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

另外,服务对象也是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一部分。青少年是人成长的关键期和转折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精力旺盛,认知能力在提高,世界观逐渐形成。但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比较大,看问题易偏激和极端化,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卡罗尔认为,青少年具有五对相互矛盾的特点:反抗成年人的控制但又需要方向指导,希望亲密无间但又害怕亲密关系,反对并试探界限但又把界限当成关心的标志,考虑美好未来但忽视现在的努力,性成熟但认知上无法经历性生活(苏珊·卡罗尔著,刘梦等译,2007:14)。这些突出特点也体现在服务对象身上:他们对男女同学关系,尤其是身体接触非常敏感;他们表面上喜欢追逐打闹不听从指挥,而事实上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他们通常打击贬损别人却未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很不妥……以上所涉及的似乎都是服务对象的缺点、弱点,给人一种负面的印象。然而,青少年同样具有可塑性强的独特优势,他们喜欢冒险,勇于创新,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如果对青少年能加以适当的辅导,他们就能改变,就会改变,其潜能就会充分发挥出来。

服务的提供者(工作者)是笔者所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老师为青年教师,获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从事社会工作教育三年,学生为大三年级同学,先前有过数十小时的专业实习。就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资质和能力而言,我们还非常薄弱,经验也不足,对能否开展专业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些帮助是有所疑虑和担忧的(这也反映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然而,以往的实习和服务经验表明,只要遵守专业的价值原则,按照专业的操作流程来做,就不会犯大的方向性错误,一定程度上能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使他们受益。而且,现实不理想的社会服务环境和条件也使我们不能再等下去,迫切需要我们大胆地去尝试和开拓,只有敢于迈出第一步,本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社会服务才有不断进步的可能。因此,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针对同一服务群体的不同对象,我们同时开展了十二个青少年的所谓“准小组”,它们为期两个月,一周在服务对象的学校聚会一次,总计八节活动(节目)。这些青少年“准小组”是内地欠发达地区专业社会工作的试验,折射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进程。

二、青少年准小组工作的过程分析

从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模式看,这些青少年准小组基本遵循小组工作的流程:先做需求评估,再制定小组计划书,然后实施计划,最后是总结评估。以下针对这四个环节具体分析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通常,在做需求评估前工作者应先与服务对象初步接触、认识,但此次准小组却省略了接案的步骤——由于社会工作在本地区的社会认知度很低,所以服务对象不可能主动向工作者求助,只有工作者去寻找和发现服务对象的存在。然而,工作者寻找服务对象并使之成为案主并非容易之事。工作者先在单位开具了介绍信,然后持介绍信到上述的中学联系,希望校方能够给予实习(服务)的机会。校方领导虽然不了解社会工作服务,不是非常愿意接纳工作者,但碍于合作关系(该中学是我校师范生实习单位),最后还是允许了工作者的进入。

接下来在校方班主任的协调下,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初一的同学)在教室里直接见面。工作者代表首先对自己做了一个介绍,说明来贵校的原因和大致的工作计划。然后,工作者带领服务对象(以整个班级为单位)做一两个小游戏,与他们互动,以此活跃气氛,消除服务对象的紧张感,拉近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最后,工作者让服务对象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以及希望在将来的小组中获得改变和成长的方面写在纸上,交予工作者。工作者通过汇总服务对象的书面意见,以此作为需求评估的依据,并对服务对象进行初次分组。以上工作集中在两次聚会中完成,涉及人数多,时间短,效率比较高,但同时也留下不少弊端。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因时间过短而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不足,对他们了解不够,导致分组不合理、制定计划时缺乏针对性,介入手法主观化,最终影响到了整个小组工作的成效。另外,工作者未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而直接将他们作为自己案主的做法有违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嫌疑(虽然他们将工作者当做来实习的“老师”,并没有对此表示不满)。笔者以为,此种情形是社会工作发展初期的阶段性特征(工作者需要主动寻找服务对象而不是相反),客观上难以避免,但须工作者谨慎对待。

在制定计划时,工作者整合了集体的智慧,各自分工合作,经过数次讨论后形成了书面的小组计划书。这些计划书基本结构完整,各节活动有一个线索贯穿,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节目内容设计不是非常合理,例如,节目寓意过深,服务对象难以理解和领会;节目形式过于激烈导致局面难以控制;或者节目不受服务对象的欢迎和认可等。这反映出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不了解(前面已述),同时也缺乏对青少年群体行为模式的研究。需求评估有很多种方法和技巧,例如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标准化量表测量等,我们要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对服务对象进行多角度的测试和分析,只有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了服务对象的需求,社会工作的介入计划或方案才是可行的。

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总体上较为顺利,针对前期需求评估不充分的问题,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对介入的手法和措施进行了灵活调整,保证了工作方向不偏离大的轨道。但是其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亦不少,例如小组分享讨论中有的组员过于沉默导致互动困难,有的组员过于活跃而使活动开展失序,活动时间过短使活动节奏仓促,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产生的矛盾未能及时化解等。究其原因,有小组外部结构要素方面的,也有小组内部结构要素方面的,主要表现在:活动场地严重匮乏,活动时间受限制,小组规模偏小,工作者专业能力欠缺等。

由于服务对象和工作者都比较多(分别为71人和41人),十二组的服务时间相同(根据校方课程表安排),而服务学校又设施简陋,没有相应的小组工作场地,因而我们只能将各个小组分散在教室、教学楼的走廊以及操场的空地上开展活动。但是开放而非封闭的环境使不同的小组之间互相干扰,而且操场活动容易受天气变化影响,这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工作者难以控制小组的局面。每节小组活动的时间服务学校限定为45分钟(一节课),这个时间本身问题不大,但由于服务对象是处于活泼好动时期的特殊青少年,活动中通常要花相当的时间来维持秩序,所以服务对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我们的活动意义,影响到了工作者和组员互动的进一步深入,介入效果也受到了限制。每个准小组通常只有四个或五个组员,但工作者却有三个或四个,两相对比,工作者数量显然过多。笔者要求工作者以协同领导的方式来主持小组活动,一次两人负责,一主一辅,以消除令出多门的尴尬。然而,这种小组结构还是具有争议性,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组员主动性的发挥,多个外人在场使他们局促不安(尤其是小组初期),不能畅所欲言。但另一方面,多个工作者的参与可以在活动中起示范作用,减少活动进行的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员选择互动对象的范围也更大。最后,工作者自身的专业素养是影响工作成效的最重要部分。如前所述,工作者本身知识、能力、经验的欠缺使得我们在应对组员长时间沉默,气氛僵化,或者组员过于活跃,秩序混乱的问题时显得态度优柔寡断,介入手法生涩笨拙,以致于难以深层次地影响服务对象——使他们产生真切的感受和共鸣。如果说工作者主观上想帮助服务对象而事实上非常有限,反过来说服务对象却引发了工作者很多的思考,促进了工作者的成长。

最后的总结与评估环节,不同的组采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有满意度量表,有书面写小组活动感受,还有直接的分享交流活动体验,此外工作者还侧面地征询了服务对象班主任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评估得知,总计71位服务对象,对小组活动感到满意的占绝大部分,只有小部分认为一般(因每组的评估方法不同,所以未有一个量化数据)。从服务对象表达的感受和体验来看,他们觉得小组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不仅增进了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到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对象无形中把工作者当成榜样和示范,从工作者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成长。当然,工作者在小组的工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评估和计划的调整,我们见证了组员从小组初始的好奇、胆怯和无规则性,到逐渐变得主动、大方和具备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逐渐地建立起对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这是工作者亲眼目睹,切身感受到的服务对象的改变。服务对象反馈的问题主要有:活动时间太短,有的活动节目没有吸引力,活动时外界干扰性太大,工作者组织协调能力不够等。

三、社会工作介入弱势学生的反思

(一)对青少年群体的再认识

如前所述,作为一个特定年龄段的群体,青少年有其个性特点,但处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和城乡结合部位置的时空下又使得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成熟期提前,而网络媒体的发达又使青少年能够快速地接触到众多前卫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拥有比父母一辈更多的时尚意识和对潮流生活的追求。如果父母不能及时更新知识,改进家庭管教的方法,那势必会与子女产生矛盾和冲突。例如,有的服务对象反映父母不了解自己,物质上得到充分满足但心里话没人倾诉等。另外,服务对象虽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里所谓的“差生”,但他们的家庭其实很富有(因城市化征地拆迁获得巨额补偿)。家庭的富裕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冲击着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他们很多人不再重视子女的教育,轻视和不尊重学校老师,甚至在公开场合偏袒子女,侮辱老师。家长的言行影响到了子女,无形中加剧了在校青少年与老师的隔阂与冲突,老师面临很大压力,对管教学生有疑虑,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就长远而言,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问题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发现,服务对象与传统标准的“好学生”、“好孩子”相比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上是不合主流社会标准的,他们或者自我,或者孤僻,或者热衷于捣乱,有的甚至出现越轨行为,他们被人忽视,在目前学校的处境下可称之为弱势学生或者“问题”学生。因此,如果社会工作者以小组的形式介入他们,应该定性为治疗性的小组比较适当,目标可以设定为“矫正”服务对象有偏差的认知和行为。然而,或许是工作者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或许是工作者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所以在确定小组目标和设计活动节目时,工作者是以成长性小组来做的,将自身定位为服务对象的伙伴或知心朋友。事实表明,这种小组的定位是成功的,它的效果和效率超出了工作者的预期,符合服务对象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矫正的需要。

就理念而言,社会工作所倡导的“优势视角”在此得到了体现。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信念是相信人有改变的潜能,而现代社会工作更是从原来的问题视角转向了优势视角——服务对象之所以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是由于认知、情感或其他方面暂时出现了障碍所致,实际上他们拥有很多资源:财富、知识、智慧以及社会关系等,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机会,服务对象就能够自我改变,自我成长。例如,青少年学生就具有成年人所没有的活力和创造精神。基于此,工作者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者、治疗者,而是对话者、支持者和同行者。工作者其实无需刻意寻求一种深奥的理论做基础来设计精巧的介入方案,他们需要做的是倾听、关怀和分享,以及与服务对象一起面对困难,共同成长。即使服务对象现在不了解社会工作,不知道工作者的所谓专业角色,把工作者当成大哥哥、大姐姐,甚至老师对待,但是这仍然无大碍于服务的开展,反过来说淡化的专业角色仍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服务效果。工作者内心可以有较强的专业角色意识,但不用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出来。于此,笔者以为,现阶段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主打方向应是适应性和成长性的,这样更有利于服务效果的呈现和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

(三)整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虽然本次成长性的小组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这需要社会工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调动相关的资源,以整合性的社会工作方法服务于学校的弱势学生。

一是针对特殊服务对象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是一种多向的互动,有团体压力存在,对于少数还不习惯群体生活的青少年来讲可能并不是很适合。他们中间有的胆小焦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则以个人为中心而调皮捣蛋。针对这些表现特别的服务对象,有必要在小组之外进行个别干预。工作者通过小组之外了解服务对象,适当地提醒他们,给予他们额外关注等,增进与特殊服务对象的信任关系,化解在小组活动中的矛盾和冲突,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同时亦间接地促进小组的顺利运转。

二是争取服务对象所在学校及老师的支持与配合。学校和老师是否接纳社会工作者是我们整个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的成败。从最初社会工作者的接洽和进入,到小组活动时间和活动场地安排,到最后工作的总结和跟进,我们都离不开校方的协助。作为次要的社会工作场所,学校里的权威是教育工作者,他们主导着学校的日常事务,而社会工作者是一种辅助性和边缘性的角色,因而我们必须获得校方的大力协助才可以。此外,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理论视角,社会工作者把学校看做影响服务对象的重要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职业分工的不同所致,教育工作者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道授业解惑,而社会工作者则侧重服务对象认知、行为、情感等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

三是倡导义务教育制度的修正。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长期以来为人们所诟病,它以应试为主要特征,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主要指标,导致教育理念的扭曲和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制度的惯性使得素质教育的改革进展缓慢,收效不大,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现实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从服务活动开始,把与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沟通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促使学校教育教学的调整。以此次准小组工作的经验来看,社会工作者和校方的协调沟通过程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们主张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学生将来唯一的选择,他们对此表示同意,亦赞同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当然,社会工作者的力量非常有限,涉及到更大范围教育制度的调整非简单的沟通能够实现,这需要更高层面的政策倡导和政府部门的切实行动。

(注: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YB27)

[1][美]苏珊·卡罗尔.青少年小组游戏:治疗师手册(第二版)[M].刘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商务印书馆,1988.

[3]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4]葛俊,施碧钰.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面临的困境初探——以深圳市学校社工试点为例[J].传承,2010,(7).

[5]侯童,玉禾.优势视角的学校社会工作辅导策略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工作者对象
关爱工作者之歌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