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河海大学 文天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认同是一种向心力,一种凝聚力,也是一种动力,是创新力的认识基础和源泉。认同是一定社会体系中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对认识对象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或是价值观取认共享。[1]“认同”是人对自己的意识或自我界定。大一新生的学校认同可被具体划分为认知、情感、评价、行为四个方面,将学校认同界定为“大学生对所属学校学生身份的知悉、情感上的接纳,对所属学校的评价,以及由于这些认知和情感而产生的外在表现”。[2]
从认同的概念出发,在认同的主客体两个角度上,我们可以把学校认同概括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个体对学校认同,主要是归属感。学校认同与自我认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一,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构成了学校认同的基础。自我认同涉及到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将自己身份所属学校的我与其他学校的我区分开来。大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自我分类的过程,将自己纳入所属学校群体之中。这形成了学校认同的初步基础。
第二,学校认同是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归宿。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最终要回归到学校认同上。学校认同涉及到对自己身份的认知,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一名大学生。同时,学校认同是一种情感的维系。在学校认同上,常常会涉及到评价,它包括如何看待学校的群体和群体的内部人员。对学校的评价经常出现在大学生的交流中。此外,大学生对群体内成员的评价也很重要,这些评价会影响到大一新生对地方高校的认同。
一般地,系统论认为,系统存在的条件具体包括因素、项目、实体等系统的基本成分,系统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秩序,称为系统结构。系统是一定的状态和过程,系统内各个要素处于不断的联系中,让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发挥一定的功能。构成大一新生对地方高校认同的要素可概括为认同主体、认同客体、认同环境、认同方式这几个简单的维度,这几个维度之间的交互关系,影响着大一新生学校认同的进行。
认同主体是“自我”。“自我”是自己作为客体看待时所具有的思想和感情的总和,“是以人的躯体及其所属社会财富为基础的一种特殊心理过程,是在各种具体心理反应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是对各种心理过程的统一”[3]。个体自我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自我认同是个体自我在不断反思中被惯例性地创造出来和维系着的某种东西。[4]
学校是大学生认同的客体。第一,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大一新生关系最为密切,建设良好的硬件设施会直接地促进大一新生对学校认同。并且,相比于硬件设施而言,高水平的教学则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居于基础、灵魂的地位。教室仅仅是必备的一个条件,大一新生获取知识、思想的主渠道关键在教师。
第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着大一新生。当下,锻炼能力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它在大学生活中已经居于中心地位。在大一新生看来,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这里,大一学生可以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等等。
第三,积极的院校文化范式。院校文化范式是指在院校发展过程中经过积淀而长期形成的院校文化精神,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5]在大一新生对学校认同中,积极向上的院校文化范式塑造了个体特色的院校成员身份,这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大一新生产生学校认同在本质上就是对院校文化的认同。积极的院校文化是一种院校的价值范式,它直接影响着院校对于大一新生发展采取何种价值倾向,这倾向根植于大一新生对学校的态度。
认同同环境、方式密切相关。认同环境即系统环境,包括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主观环境是大一新生自己的感知,它通常地消极意义上是陌生、孤独等;客观环境是学校物质和文化环境,如优美的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校园文化等。
认同方式是认同客体对认同主体实施认同的具体方法。包括环境熏陶、生活关系、学业进步、心理咨询等。
一般地,大一新生对学校产生认同是这样一个过程。一是迷惘与冲突。迷茫是大一新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校后,大一新生往往不知该做什么。当理想遭遇现实时,他们感到很迷惘,他们对于学校认识上的冲突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二是改变与适应。在经历短暂的迷惘与冲突之后,积极进行自我改变并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大一新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地交往,使自己改变并逐步地适应大学生活。三是希望与自信。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大一新生会主动地交往更多的良师益友,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提升了综合素养。他们会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期望母校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四是互动与渐进。大一新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是他们基于对所在学校的熟悉,在利用学校的丰富资源等获得自我发展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对所在学校的归属和认同。如此,大一新生成为真正的大学生,在产生认同的过程中,大一新生不断改变自我,积极定位,完成他们身份的实质飞跃。同时,学校会积极加大院校良好形象的宣传力度,以此增强大一新生对学校的认同。
加强大一新生对学校的认同,除了大学生本身要勇于接受挑战,积极转变思维观念和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外,我们还要从学校着手,要为大一新生学校认同的塑造提供保证。
1.通过特色校园环境的塑造,用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学生
校园环境与大一新生正确的思想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学校内部环境能否起到发展学生心理、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大一新生,接触较多的是学校环境。以河海大学文天学院为例,我们运用积淀深厚的水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保留和设置了一些水利景观,规划建设了水利建筑室外模型,并着手建设一批水利景观,进一步彰显美丽校园环境的水文化特色,我们稳步朝着建成水利特色的国家级美丽校园而迈进。学校通过“上善若水,笃学笃行”校训、“文心励志,天道酬勤”校风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践行“上善若水,笃学笃行”校训,培养学生“做人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做学问专心致志,做事踏踏实实”的优秀品格。学校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每位大一新生在入学时都能受到这种水利特色的文化氛围熏陶,增强他们身为河海大学文天学子使命感。
2.通过教育资源的改善,用教学魅力折服学生教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自己先要有美好的心灵,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己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继承和发扬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等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都可以真真切切地感染学生。在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外在环境下,大一新生更乐意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逐步地他们就会增强对地方高校的认同。
3.通过心理咨询,用启发引导帮助学生
大一新生由于受自身和外部的影响而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易于导致心理问题。在此情况下,地方高校要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增设心理咨询室等活动,及时地追踪、掌握大一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及时地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把握自己各方面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学生会等社团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加强大一新生学校认同感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导向。
4.通过学术氛围的熏陶,用文化内涵内化学生
浓厚的学术氛围可以增强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需求在大学生的校园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6]具有学校特色的深厚文化涵义人文气息,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举止。鼓励大学新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活动,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并最终成为它的真正一员。
5.通过学校品牌的铸造,使学生心向往之
学校品牌是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这所学校的办学内涵、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学校品牌代表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成功的文化特质。判断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育的功能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符合度以及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吻合度。铸造学校品牌,提高学生第一志愿填报率,提升新生报到率,稳定专业思想,牢固专业基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奠定认知基础。铸造学校品牌,突出学校特色,注重“应用性”,扩大学校影响力,为学校持续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未来创造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心向往之。
[1]陈仕平.社会认同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丁立.大学生学校认同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67.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M].赵旭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苏永建.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学校认同过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6]周婷.认同理论视阈下校园文化内化的过程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