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晶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党校,黑龙江 大庆 1662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谈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强调,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如果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八大的主题的话,那么“三个自信”则是贯彻这一主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道路发展进程中实践经验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是道路发展进程中已有成就的结晶,三者是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因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鲁迅曾经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对于这样一条来之不易的光辉道路,我们必须清楚来龙去脉,坚定道路自信。
自鸦片战争起,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实现民族复兴,苦苦探索但都没有成功。著名的维新思想家谭嗣同为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力衰微,山河破碎而痛彻心扉,发出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慨叹。中华民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流亡期间,在欧洲居住过一段时间,他很羡慕西方的强盛,同时目睹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在1906 年发表的《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认为中国不能走欧美国家老路,应另辟新途。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孙中山的种种努力,包括通过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的实践,以及吸收社会主义成分来遏制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设想,最终都遭到挫败。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光明和希望。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随后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中国从此阔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伟大的建设成就,面貌焕然一新。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们通过改革开放不懈的探索,励精图治终于成功的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
这条新路的特征可用两个词四个字来概括,一是新路,二是正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对比上:其一,它不同于自身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改革旧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激发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其二,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西方国家发展初期都有过一段很不光彩在海外进行血腥殖民掠夺的丑恶的历史,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发展,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另一方面我们勇敢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绝不把改革变成改向,创造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深刻领会这个理论体系,是坚定理论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理论体系:其一,内涵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飞跃的伟大成果。其二,特色鲜明。这个理论体系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一脉相承体现在三者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线,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在理论主题、思想基础、政治理想、根本立场上一以贯之。与时俱进体现在三者用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不同时期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特别需要明确的是,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一,这个理论体系已经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三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靠的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实践表明,正是因为有这个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其二,这个理论体系必将指引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行动指南。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十八大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二是要全面把握“三总”要求。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了“三总”要求,就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三是要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坚持”的新要求。“八个必须坚持”从依靠力量、根本任务、必由之路、内在要求、根本原则、本质属性、必然选择、领导核心八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的理论概括,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布局。“八个必须坚持”积极回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当前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发展进步的正确指引。我们不仅要在实践层面抓好贯彻落实,而且要在理论层面使之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信念,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根本成就之一提出来,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是从总结经验和发挥作用的角度,对这个制度作出的科学总结和充分肯定,其要旨就在于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特色鲜明。一是符合国情,切合实际。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切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选择符合我国国情、适合现实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保障民主,体现集中。在政治层面,通过制度设计,体现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国家政权性质,坚持国家和基层两个层面民主制度的有机结合,既确保人民民主权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又体现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意志。三是提高效率,注重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保障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贯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四是激发活力,规范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共同富裕,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同时,通过各种制度规范五大建设秩序,保障社会安定团结,保障经济快速发展,保障文化发展繁荣,保障生态永续发展,保障党的先进纯洁。对于这样一套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我们应该引以为豪,充满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应该看到,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全国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国力大大增强,集中力量办大事,突出民生办好事,有效应对攻难事,充分体现了这个制度的独特优势,极大彰显了这个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这个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务实管用的,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要继续丰富和发展,不断提到新高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辉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我们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坚持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现有制度,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根本成就、鲜明特色和基本要求,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