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寒星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河南 郑州450002)
语言学家和社会学者认为语言的使用能反映出承载这种语言的社会所具有的文化标准。语言能力本身并不足以使学习者精通这种语言。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1]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而不了解与英语相关的文化背景、民族习俗、心理观念、语用规律和词语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难以进行有效交际。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2]因此,学习者必须明白:语言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一定的文化习俗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通过文化的导入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使其语言能力更有效地转变为交际能力。
文化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既包括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以此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总具有与其它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独特的共享文化。Byram(1990)认为只有当文化内容被充分理解,学习者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文化背景中的语言。[3]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交流时经常会产生误解,这就要求外语学习者去寻找两者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文化是构成语言完整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学习外国语言离不开学习文化,语言和文化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传授与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必然受文化的影响;反之,语言又对文化施加影响。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整个文化而存在。”[4]目前,我国大学生表现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忽视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换句话说,精通英语词汇,语音和语法不一定能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当和外国人交流时,许多大家公认的好学生表现得不尽人意。学好英语仅仅依靠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这些只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英汉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实际交际中的许多误会。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还要在课堂内外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涉及国外艺术、宗教、哲学、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等文化现象,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文化涵盖面极广,我们必须遵循有效的导入原则。
所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应该紧密联系,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又互相制约。因此文化的导入就应遵循持久、系统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应结合语言知识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应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相结合。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只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化,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5]
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感性强,爱好广泛,若英语教师在课题教学中利用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教学材料,例如中外流行的音乐、歌曲、影片、各种名人的轶事传闻等,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更加理想。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采用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素材,在课题教学中多创造一些生动形象的情景,使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内,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即将所学教材内容与日常交际方式与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综合性的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对目的语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6]教师不但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感性知识,更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学习领悟理性知识,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知识融为一体,并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针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时数等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导入以下文化内容:
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6]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基础背景文化的导入应包括:地理常识、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常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成分,往往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许多英语词汇都常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这些词汇进行文化意义的介绍,而不是词汇表面意思的知识传授。对于那些集中体现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的习语、典故、谚语、俗语等则是词汇学习的重点。
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社交礼仪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势必影响语言的运用,形成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说话规约。[7]大学英语教学中,这些社交规约应该作为是文化导入的重要知识内容介绍给学生。社交文化涉及的范围很多,具体来说应包括社交规约理论、称呼与称谓、禁忌与委婉、问候与告别、称赞与批评、感谢与道歉、祝贺与哀悼、邀请与拒绝、赞同与反对、介绍与拜访、送礼与受礼、服饰礼仪、社交书信等等。
所谓的非语言文化就是与说话主体有关的体态语,包括手势、气势、表情、体距、音量、衣饰、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它们都属于无声的语言,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西方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少微妙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对比法来进行文化导入,以确保学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的同时,要注意就语言教材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进行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文化内容进行讲解,向学生输入有意义的文化内容,通过讲解实例说明中西文化的相同相异之处,帮助学生扩大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7]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条件,创造环境,让他们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用英语进行问候、致谢、致歉等日常交际活动,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学校、社会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闲谈、讨论或者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多说、多听、多练,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也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视听直观教具来组织教学,进一步增强课堂效果,并借此积累学生的文化知识。
在文化导入中,讲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中国人见面习惯以“吃了没?”“去哪儿?”等来打招呼。而保守的英国人则通常以谈论天气作为谈话的开始,自由开放的美国人则以简洁的“Hello”或“Hi”与人开始交谈。再如,在某些动物身上,不同的民族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众所周知,“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文化被喻为“龙”的文化,我们心目中“龙”是“权力、力量、神圣”的象征。但在在英美文化中,龙(dragon)则是一种长着翅膀,会喷火的“凶残、邪恶”的怪兽形象;“孔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十分喜欢的珍稀鸟类,是“美丽、漂亮、吉祥”的象征。而在英美文化中,孔雀(peacock)则是“骄傲、爱慕虚荣、华而不实”的象征,西方人认为孔雀是祸鸟。英语中还有as proud as a peacock(自傲,自命不凡)的习语,所以“peacock”在英语中是一个不知不扣的贬义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诸如此类的例子对比,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由于地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存在着差异,赋予的相同的词汇和语言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却有着有着截然不同的习惯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承认和尊重这种文化差异,否则就会产生“culture shock”(即“文化碰撞”或者“文化休克”)现象,有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由于文化本身的内容庞杂,涉及面极广,而大学英语教学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获取更多文化知识的需要。因此,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特定文化现象,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例如阅读相关的英美文化背景书籍,查阅相关的文化资料,撰写专题论文等等;另外还可以开设英美文化选修课,电影欣赏,英美文化系列讲座,英语辩论会,英语晚会,英语文化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感悟力和交际能力。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充分接触和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还可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邀请外教与学生讨论、会话,让学生直接从他们身上感受文化的差异,理解交际中他们所使用的不同行为模式以及言谈规约。这个过程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又可增加文化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目前各高校均配备有电视、电脑,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反映英美国家生活文化方面录像和收看CCTV9等英语频道;教师还可以收集并介绍一些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网站,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搜寻、下载一些有关的学习资料,让他们利用手机、MP3、MP4收听或者收看,使学生多渠道多方位地增加对异国文化知识的积累,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Byram and Esart-Sarris.Investigating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1990.
[2]E.Sapir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苏莹莹.浅谈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4年教学研究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5]张安德,张翔.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