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蓉
(1.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 200444)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必须建立适应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新教学模式。笔者在长期的社会工作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和深化问题为本学习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不足之处恳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问题为本学习法是指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也有人翻译为 “问题为本学习法”。起源于加拿大与美国的医学教学,最初目的是解决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会把课堂所学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的问题,从1983年起,问题为本在澳洲、欧洲、北美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得以采用,随后,我国的香港、台湾社会工作院系也在部分硕士和学士课程中采用问题为本模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对问题为本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和认识。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问题为本学习法的基本内涵包括如下内容:问题为本学习法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围绕某一专题或具体问题的解决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
“以问题为本的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能力的培养;问题情景设置具有真实性;保持问题的客观性;强调全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1]在教育界,普遍反映问题为本学习法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施平台。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经常会发生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冲突,而且社会工作者本人往往无法左右案情的发展,案件的结果也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教学过程,切实感受助人系统中的各方由于秉持不同的价值观而产生的伦理冲突。因此,笔者把问题为本学习法引入社会工作伦理教学中,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现实问题情景之中,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来解决伦理冲突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的目的旨在提供不同的分析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伦理困境的技巧,从伦理的角度分析和评估实际问题,对伦理问题进行仔细推敲,能通过考察不同位置上的人在观点上的长处和局限来认识和考虑不兼容的观点,识别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的价值观如何影响伦理决定,即对做伦理决定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同时培养学生做出恰当的、符合伦理要求的专业行为。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的主旨和问题为本学习法的基本内涵存在切合之处,即以学生为核心,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协商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体会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冲突,并运用小组的合力,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忍受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伦理困境。问题为本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和小组主导,老师只是一个辅助者,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指导。因此,笔者结合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问题为本学习法的具体运用。
根据班级人数,按照异质性原则分组,每5-8人成立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推举组长1人,全面负责小组探究、收集资料、讨论等各项工作,设记录员1人,负责档案记录工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提供的学习环境组织小组学习、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但是更多的是前期准备工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后时间收集资料、选取案例、咨询分析、讨论和辩论,教师指导互动交流,最后形成比较成熟的完整的案例,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室分角色扮演,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观摩实例,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就可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的氛围,便于更加深入细致地认识伦理冲突和解决问题。为了与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就把全班同学编入不同的小组,提出小组的任务,让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图书资源寻找合适的案例资料。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可以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强调思维开放和经验分享,同时随时可以向老师咨询和交流。
为了使小组讨论和分析更加符合社会工作伦理守则的要求,教师应该先讲授理论部分,然后让学生运用伦理原则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应强调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根据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伦理准则和守则,提供一套识别和解决伦理困境的筛查工具。从理论到实践,由一般性问题到具体领域的问题,论述行业内得到普遍认可的伦理评估筛查工具,并探讨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如保密原则与知情情况下的授权,当事人的权利与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价值中立与强加价值观,有限平等,资源限制与权益倡导等等。让小组成员围绕这些问题选取案例和收集资料,深刻认识实务操作中的伦理难题,并认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选取典型伦理冲突的场景分角色扮演。可见,整个过程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共同进步。
小组成员明确了做伦理决定的一般步骤之后,在积累相关材料的基础之上,应该经过小组研讨形成案例,并初步制定工作方案,设定达到的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研讨应遵循以下思路:确定议题—收集信息—整合资料—解决问题。在问题为本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辅助者主要针对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小组讨论学习出现的问题,以提出改进方法;二是针对学习成果报告提出修改意见,以完善解决方案。教师的辅助作用主要是指在学习研讨过程中,教师充当过程观察者、点拨者、咨询者,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
小组成员应该分工对做伦理决定的一般步骤进行说明,根据设定的目标,仔细阅读学习材料以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在小组研讨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员应该认真做好记录、整理研讨结果,最后形成书面的案例策划报告书。
在小组进行研讨,形成案例策划阶段,要根据中国本土特有的文化环境,考虑案例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避免设计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案例,或者解决方案在日常生活中不适用的情况,导致根本无法实施,对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尤为注意,做好指导工作。最后形成的书面案例策划报告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小组成员及角色分工;二、案例基本材料;三、问题分析与评估;四、适用的社会工作伦理原则;五、服务的目标,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六、制定服务计划;七、服务计划的实施;八、评估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书面策划书其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工作介入,提供服务的过程,在社会工作伦理教学中,更加突出根据专业的伦理守则进行服务方案的选择,增强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伦理意识。
案例策划完成,教师审核并修改完善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了,让其他同学既可以现场观摩模拟实例,也可以深入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按照设计好的案例策划书,小组成员扮演案例中涉及的角色,如社会工作者、当事人或案主、机构管理者、督导、伦理危机调查员等等。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至少可以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尝试运用所学的价值和伦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体验处于助人者、受助者、机构管理者、督导等不同角色地位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感受;三是反省个人价值观及其与专业价值和伦理要求之间的差距。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在中国目前的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者面临的社会问题,并大胆尝试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的角色扮演既是生动形象的,又是富有创意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挖掘学生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锻炼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也可以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让小组之外的同学参与进来,让学生深刻了解与专业有关的伦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情况,如由安乐死、隐私权、知情同意等引发的实际争端,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既是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基础,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源泉。
课堂的角色扮演和观摩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小组的案例策划报告书和课堂讨论的情况及时做出总结和评估,便于小组成员进一步反思整个小组策划过程和课堂角色扮演过程,既要肯定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存在伦理抉择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提供程式化的答案,而应该提供不同的分析角度,以便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设想在不同的场景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伦理冲突。因此,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涉及专业伦理问题时,需要忍受不确定性,不要期待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清晰无误的结论,相反要鼓励学生承认存在的困惑和困难,大胆地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并为自己辩护。
最后,记录员应该详细记录课堂角色扮演和讨论的情况,并进行深入反思,认识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吸收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形成案例总结报告。这样,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提炼所学内容,回顾以往的小组讨论,检讨和对照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在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同时,增强讨论的实际效果。因此,问题为本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不断进行反思,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笔者运用问题为本学习法从事社会工作伦理教学已经有三年多了,这种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方法确实对社会工作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诸多弊端。通过问题为本学习法的运用,学生的提问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沟通协商能力和写作技能大大增强,学生与老师都觉得上课更为轻松有趣活泼,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学生的其它相应技能也得到了相应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遇到具体伦理冲突时,问题为本学习法使学生把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理念、价值观和伦理原则,结合专业的工作方法,去指导实践,反思实践。
然而,实施问题为本学习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和教师都耗时较多,需要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等;超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遇到伦理困境容易知难而退;课堂讨论学生积极性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积极配合,群策群力是能够圆满解决的。
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伦理教育中,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明白问题发生的社会环境背景、制度因素影响有哪些,为何及如何对案主发生影响,深刻理解助人系统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不同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个小组策划的案例,除了可以在学生完成角色扮演之后深化研究学习外,还可以提供给下一届学习使用,从而促进教学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王林发.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8-05.
[2][美]埃德温·M·布里奇斯,非利普.海林杰.以问题为本的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4]祝坤等.浅析问题为本学习与服务学习在社工教育中的整合[J].黑河学刊,2011-08.
[5]梅人朗.问题为本: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未来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8-06.
[6]熊大华.问题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探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7]崔炳权等.问题为本学习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