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培忠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山东省经济工作近年来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反应较快,积极与调控要求对接,调整内部贷款政策,加强行业信贷管理,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为了解各行行业贷款政策调整变化情况和执行效果,我们对山东省34家银行的行业贷款政策及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分析。
从我国信贷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演变和银行业的经营实践看,行业贷款政策在前些年的信贷管理中比较笼统和原则。但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整体信贷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此轮经济周期所累积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峻,国家“节能减排”和“转方式、调结构”力度的空前加大,行业贷款政策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空前提高,强化行业信贷管理已经成为银行控制风险和落实国家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
从调查情况看,各银行机构间的行业信贷管理现状既有显著的差异性,又有较高的趋同性。从机构的角度看,行业信贷管理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比较明显。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等3家机构由于市场定位清晰,行业贷款政策比较简单笼统,其中,农业发展银行即便是对商业信贷业务也没有行业方面的政策导向;而其他31家银行机构均在内部发布实施了详略不一的行业贷款政策或指引,这其中,全国性银行由于行业覆盖面广,其行业贷款政策指引也较为精细,而城市中小银行机构相对简单笼统,并体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从行业的角度看又表现出显著的趋同性。各行的行业贷款政策与国家调控政策的“保、压”指向高度一致,导致鼓励支持和限制退出的行业也基本相同,此外,出于业务拓展和金融创新的动机,各行推出的新的投放领域也基本相同。从总的趋势看,各行行业贷款管理更加精细化,尤其是在今年以来宏观信贷政策严控总量的同时,银行借助行业贷款政策“调结构”的倾向更为显著,表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保、压指向更加鲜明。规模紧张是当前信贷供给的共性特点,经济回升、需求趋旺更加剧了这一矛盾。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主要商业银行的策略是保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优先支持在建续建项目,严控新上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一季度全省5000万以上贷款大客户数量同比少增明显,但户均授信与户均贷款增加,意味着银行基本围绕存量客户开展业务,信贷投放的客户集中度提高。另一方面,100%的被调查银行更加收紧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或落后行业的授信,尤其是对产能过剩落后行业都采取维持或退出的策略;3家国有大型银行对调控行业直接实行重点客户名单式管理,对名单之外的调控行业客户不得新增授信或申请特批。此外,有70%的银行对风险水平上升以及政策敏感性强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行业贷款的审慎程度提高,纷纷通过上收权限、限定规模、锁定客户等手段加强控制,效果逐步显现。一季度,全省与地方政府融资相关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合计同比少增489亿元,在新增贷款中的比重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但房地产行业贷款(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仍同比多增,调控效果有待观察。
二是支持薄弱环节力度大。涉农贷款在信贷资源紧缺情况下,4类涉农银行机构 (含邮政储蓄银行)支农力度加大。一季度农业贷款同比多增141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7.33个百分点。一季度全省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增幅高出企业贷款平均增幅3.68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大型和中型企业增幅5.23和3.9个百分点。
三是行业信贷管理精细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行业分类更加细化。10家银行在行业大类或原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信贷策略更加灵活。有80%的银行在信贷策略上也更加灵活和弹性化,典型的做法是将信贷策略从笼统的“支持、维持、退出”三类转变为每一策略下的细分,每一策略与行业分类的对接也更加精准。信用工具配置更具针对性。对限制或调控行业,有40%的银行在产品配置上也进行调整,一般要求使用票据融资等低风险信用产品,谨慎配置一般贷款,以有效控制风险或伺机退出。
四是信贷投放对“新领域”兴趣更加浓厚。一是新兴行业。银行对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信息等新兴行业或战略型新兴产业更青睐。“绿色信贷”理念和“赤道原则”得到更多认可,尤其是全国性银行更加强化执行信贷审批“环保一票否决制”。二是新国家或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山东已先后出台针对10大行业、40个特色产业以及13个新兴产业的振兴或发展规划,形成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95%的银行对这些新领域或新战略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产品和政策上积极进行调整倾斜。
从银行行业贷款政策调整变化的特点看,既有短期阶段性因素,如通过加强行业管理来顺应总量和节奏上的控制要求,也有长期持续性变化,如在投向结构上的调整趋势。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银行贷款政策长期趋势性的变化将直接决定今后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结构调整进程中的经济金融协调增长问题。山东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是1:2;2012年全省十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3.54%;制造业中,农业、纺织、钢铁、水泥等传统基础行业的比重高,而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比重低。2013年一季度,全省十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5.2%,比去年全年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同时,“两高”行业贷款较年初增幅高出平均水平1.8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符合贷款政策新标准的有效需求也难以快速成长,制约经济金融增长。
二是大型银行名单式“一刀切”的授信管理将加剧信贷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调查统计,80%的全国性银行反映当前总行的授信准入标准一般较高,尤其是大型银行这种名单式“一刀切”的授信办法,导致即便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也难以达到总行的要求而获得授信。各地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不一,大型银行基于全国视野的行业准入政策必然与区域经济特点不匹配,导致信贷资源配置出现向部分地区过度集聚的极化效应,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协调性下降,不利于金融运行的效率与稳定。
三是行业贷款政策“同质化”存在负面效应。各类银行机构在强化行业信贷管理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尤其是大型银行在授信管理的方向和趋势上基本相同,多数中小银行则是比较笼统,“跟风”的成份高。“同质化”意味着同进同出,本身就是一种粗放的管理风格,这一方面可能加剧对所谓“新领域”投放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在信贷规模控制强化的背景下,各类银行对调控行业同时退出、共同发力,可能给相关行业比重高的地区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加大银行业面临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从总体上不利于银行业的风险管控。
银行信贷作为金融对经济发展先导功能的作用手段和渠道,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当前行业贷款政策直接影响信贷资源的流向和配置效率,对未来经济金融的结构调整和协调稳定增长也具有现实意义。针对当前银行行业信贷管理的新特点与新问题,应及时关注引导,促进银行业的效率和稳定:
一是探索建立稳妥的信贷退出机制。历史经验表明,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一定的风险和损失,银行业对此应有合理的预期,而不应是简单的“零容忍”。在信贷退出中,任何单体机构盲目的退出行动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有必要从金融工具、退出策略、工作机制等方面探索建立规范化的信贷退出机制,搭建平台、发布指引,推动银行业在实现平稳退出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自身行业权益。
二是引导银行业对“新领域”的理性支持与有序竞争。新兴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前景由于不确定性较大而风险也较高,更适合于私募基金、风险资本等的投资偏好,而银行业由于较强的外部性更适合于成熟的市场。当前,银行行业授信对所谓“新领域”的扎堆和趋同暴露出信贷管理仍“精细不足、粗放有余”,银行对“新领域”的支持要保持理性审慎,避免盲目竞争。
三是促进银行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科学的行业信贷决策依赖于有效的行业经济与政策信息。在经济结构和信贷结构同步调整时期,一定程度的信息共享将有助于降低银行信贷决策的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