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研究

2013-09-01 06:16:48李爱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管理科学基础课教学内容

张 凤,李爱华

(1.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250101;2.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 北京100124)

国外许多国家都很重视高校课程的建设,很注意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生自主性等原则,并且一些著名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核心课程模块、综合课程模块等模块式课程体系。特别是一些高校开始使用“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教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工程管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方向,该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基础课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合相关课程整体性的信息,并且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一步通过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强化基础课程群的地位,使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不断丰富并系统化,进一步使课程群系统化动力化,带动并优化学生整体知识结构,为更好的学习专业课夯实课程群的基础作用。

1 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目的

1.1 课程群的建设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厚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继续学习、拓展职业和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潜能,在适应性上表现出宽广的一面。

1.2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管理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助推考研率的提升以及未来深造的合理基础知识储备。

1.3 省内直至国内尚无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先例,这一研究将直接拓展课程群建设研究的领域。

1.4 构筑立体式的专业基础课程群生态系统,在提升专业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其他类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使学生正确地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2 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方案设计

2.1 课程群中支柱类核心课程与能力提升类外围课程整合。在突出特色的同时打造品牌,现代理论已经证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断组合优化,并且形成了复杂的组合系统。通过课程群的建设达到低投入高收获的预期目标。(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群示意图1所示)。基础课课程群以管理学、运筹学、西方经济学以及工程经济学为核心,以管理统计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为基础课课程群的外围辅选课。核心课程和外围课程密切结合,在坚持以核心课程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各个不同专业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外围课程,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需求。

2.2 以提升学生考研率为目标,针对各大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课程进行统计分析,为课程群中相关课程设置提供数据支撑。逐渐形成教学与学习的共鸣效果,努力快捷的将课程群的既定目标分解到每门课程中,最终表现为课程群的组织设计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各门课程的主讲老师会进一步根据每门课的教学目的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从根本上解决相关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问题。

2.3 分析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构建总体框架科学合理的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群总体框架必须基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出发,利用总体框架体系,将原来既定的目标在现有的教学水平上,确定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目标实现后,在确定更新的发展,如此反复循环,形成总体框架按层次递进的良性循环。

2.4 建立规范并相对独立的支柱类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料库,实现平台化建设。利用数字化网络平台资源,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构建智能化程度高、灵活性好、系统的交互性、能进行相互交流,协同学习的实时交互机制。课程群网络平台的构建与使用彻底打破了高校不同院系之间和院系内部所存在的壁垒,为师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相互交流与探讨平台

2.5 构建基础课课程群并优化基础课课程群群生态系统,通过网上调查、问卷调查、师生课堂互动、研讨会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获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后,完善并优化课程群系统,通过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生学习便捷程度以及到课率、听课率、考研率、学生满意度等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课程群建设进行评价。在这过程中引入满意度的概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过去刻板式教学,形成教师启发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的整体方案设计运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整体方案设计运营示意图2所示。

3 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课程群建设优化举措

3.1 构建并优化专业基础学科课程群以及进行课程远景规划。在构建课程群的过程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并科学分析建筑与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将基础学科课程体系系统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课程群中各门课程定位准确,课程之间关系处理得当,总体框架结构设计合理。

3.2 建设高水平的基础学科教学团队。无论是在知识传授上还是在学术探究上,教师间的紧密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团队是实现基础课课程群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满意度高的扁平化的教学团队,把专业技能互补的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并且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把学科发展最前沿、最精华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并且课程群团队成员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难点的切磋交流,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个体实力。与基础课课程群相匹配的必将是建设一批高科研水平、高教学水平、知识结构匹配合理的教学团队。

3.3 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内容精、概念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构建科学性和实战性强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不仅教学目标明确,而且层次结构合理,不仅教学重点与特色突出,而且实战性强的课程内容体系。避免不同基础课在讲授的过程中知识的重叠,重复浪费。形成各门课程无缝衔接,形成知识体系搭建合理稳固的教学内容系统。

3.4 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听课率。改变过去老师仅仅是站在讲台讲,学生想听就听不听拉倒的现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除采用系统讲课外,合理安排多种教学环节,录像、动画、情景模拟以及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不断培养和激发教与学的双边动力,这是课程群建设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所谓的双边动力就是教师上课有动力,学生听课有动力。通过开发双边动力,避免陷入教师和学生都动力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努力营造并进入双边动力十足的良性循环。

3.5 构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立安全、高速、稳定的校园教学综合平台,解决课堂教学的时空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层次化的需求,使之成为单层次教学强有力的补充,力争形成教师、学生、教学媒介组成的课程教学生态系统。在课程群建设中,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媒介的改革实践,努力建造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介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实现师生互动的主动性、内容形式的生动性、思维能力的创新性,使课程群生态系统科学、和谐、快速运行。

面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课程群系统化建设与优化设计,形成课程群良性生态系统,通过教与学的双边动力机制,实现教学目的,提升学生的总体基础知识架构,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王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2007年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汪应洛:当代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发展与创新2005年《管理学报》

[3]王其藩:关于规范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学科有关专业术语的建议2006年《科技导报》

猜你喜欢
管理科学基础课教学内容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5年《管理科学》总目录
管理科学(2015年6期)2015-12-26 08:54:07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