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琼,潘仁炎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000年以前,我国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基本沿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或是其压缩本。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一批专家、学者及站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开始探索高职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学科性质以及教材编撰等问题,在政策的推动下,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优先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经逐步摆脱本科院校附属品的角色,形成了自身特色。
然而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实用性,有些教材矫枉过正,日益注重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且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多为通行本,忽视不同专业特点,与一些专业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学习效果不佳。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造成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某些方面的缺失。
目前,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呈现繁荣局面,有教育部的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行业和学院的特色教材,这些教材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都体现了新的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一方面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实用、够用”原则,注重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口头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又体现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突出文学文化教育,侧重文学作品的赏析。然而现行教材尤其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材存在许多不足。
大学语文现行教材所承担的使命艰巨,兼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甚至更广意义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加上高职教育语文课时有限,编者在编选内容时贪多求全,结果类似文化拼盘,包括文学知识和鉴赏、口语训练、应用写作、其他语言文化知识等分编合册,面面俱到,但仅仅一门课程实在负担不起,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尽管目前各级各类教材众多,但多数仍属通用版,针对不同专业或行业的专用教材较少,艺术类专业教材几近于无,直至2009年,这一空白才得以填补。黄意明、杨赛先生主编的艺术院校版《大学语文》,首次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性地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选文和选文的编排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艺术类),则遴选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精美文章,内容体系庞大。这些都是本科艺术类院校难得的好教材,但对于高职类学生而言,仅聊胜于无。
在数量庞大的现行教材中,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开创了国内高职高专语文立体化教材的新理念,该教材随书附有专门为教师免费提供的教学光盘,内容包括教学要点、课文具体分析、名家评点资料、习题答案、网络资源、试题汇集以及其他有关教学资料等,多方面地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或参考。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有些立体化教材还包括自己的教学网页。但是大多数教材还停留在较原始的开发阶段,还是一本教科书,没有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
艺术类高职语文课程具有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工具性,又要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社会生活文化广泛联系。艺术类高职语文课程同时具有自己的个性,要与艺术的其他学科知识相交叉、相结合,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特色,注重创新教育与个性培养。
艺术各门类之间是相互融通相互关联的,艺术类高职的语文教材要充分体现“大语文”与艺术学科的有效融合。同时,艺术院校的青年学子,眼界宽、信息来源广,却缺乏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而这种能力与素养,对他们将来从艺抑或做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针对他们的特点以及专业需要,在教材内容上选择与艺术紧密相关的作品,突出加强和加深有利于他们的语文内容和语文能力,在提高他们文化素养,扩展他们艺术胸襟的同时,也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艺术高职语文要体现人文精神、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作为艺术高职语文教材,除了要融合语文和艺术,进行美育教育外,更应该注重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与基础教育阶段以及其他专业教育相比,这些能力除了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搜集处理信息、自学等基础能力外,还包括艺术感受、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今后工作过程中所需的职业能力。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语文材料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它包括传统纸质媒介如提纲、讲义、指导书、参考书及课外阅读文选等,还包括其他新媒介如多媒体课件、光盘、网络资源和教学网页等。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纸质媒介出版物与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结合起来,形成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综合形式,为传统语文教学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教材是实施教学理念的蓝本。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我们在影视艺术系和播音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融合和吸纳业界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现有教材进行加工改编,形成本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自编教材,教材以人文艺术为内核,以思想文化为基础,以文艺鉴赏和实用写作为重点,初步形成以纸质教材为主的立体教材体系。
在教材的整体安排上,主要采用模块形式,分为思想文化篇、文艺鉴赏篇和实用表达篇。前两模块以选文为载体,融入人文艺术精神和思想教育,通过与艺术相关的优秀篇章,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审美创新思维能力,实用表达篇则以他们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选择常用的文种作为主要学习和实践内容。
影视艺术类的青年学子,必须熟悉了解中外几千年的文化艺术传承,取精华,除糟粕,在未来的艺术人生路上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通过领略中外文学艺术大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加强他们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将“思想文化篇”置于首篇,构成艺术审美和写作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奠定整个人文艺术精神的基础。这一篇中,有传统的儒、释、道思想的代表作,如《论语》、《孟子》选篇,《六祖坛经》选篇,《道德经》和《庄子》选篇,更多的是艺术大师的思想和感悟或者对艺术大师的评介,如侯方域的《马伶传》、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节选)、冯骥才《精神殿堂》等。
在人文艺术思想的浸润下,我们编有“文艺鉴赏篇”,着重于审美感悟、人格熏陶和阅读鉴赏能力提升。本篇除了传统的诗词曲赋小说等体裁的精选篇章,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的诗作,沈从文的小说等,同时注重介绍文学艺术欣赏与审美相关的背景知识、欣赏技巧及相关文论。如编入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试图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审美高度对中国文学艺术有一个新的认识;熊秉明的《看蒙娜丽莎看》博采众家之长,力图以“蒙娜·丽莎看”这一独特的视角洞穿蒙娜·丽莎微妙的面容表情之奥秘;陈从周的《园林美与昆曲美》从审美角度揭示文学与艺术和谐的韵致。
作为高职类学生,实用技能的训练尤为重要,“实用写作篇”则着重于应用写作和口语表达。本篇编排时注意结合艺术类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内容主要包括日常应用文、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公关礼仪文书和策划研究文书中常见文种的写作,范文的选择注意时代性、规范性和职业性。
本课程在教学中初步形成了以纸质教材为主,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相补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电子教材主要包括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影视文件。教学光盘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和参考,其构成内容与教科书同步,包括教学要点、具体内容分析、内容相关评点和知识延伸阅读、习题参考以及其他有关教学资料等。网络教材则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参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建立大学语文教学网站,将课程所有内容汇总,包括课程介绍、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例文评析、试题库、考核方式、参考资料、BBS论坛、学生原创园地和师生互动地带。
[1]孙昕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意明,杨赛.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霍义平,周东华.大学语文[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4]杨文丰.高职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戴冬梅.当前大学语文教材流行版本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0,(5).
[6]杨芙蓉.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及实施策略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