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绍俊
(许昌学院 招生就业处,河南 许昌 461000)
自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确立以后,师范生垄断中小学教职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教育产业化的日趋严重、就业竞争的激烈,事业单位“凡进必考”等宏观政策使得毕业生就业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而地方院校的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通道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阻滞。目前,地方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困境。
2012年3月份,河南省师范类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在某重点师范院校举办,我们随机调查了160名省内外的师范类应届毕业生。结果显示,其中找到工作的不足50%,而应聘到教育行业的仅有30%左右,而且基本都为私立学校或民办培训机构。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省内教育市场就成了吸纳师范类毕业生的主战场。而且随着事业单位“凡进必考”规则的强化,公办教育机构直接通过就业招聘市场吸收毕业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就成了师范类招聘会的主力军,这些单位的不稳定性和待遇保障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目光。
从就业形势上可以看出,地理、物力、化学、生物、英语等师范专业社会需求较为旺盛,就业形势较好;而传统的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社会需求明显不足。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考虑的是重点院校和较高的学历层次。目前,已经出现了小学教师本科化,中学教师硕士化的现象,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地方性师范院校,无论是在师资、科研、教学、就业实习、教育实践等硬件条件还是在吸引用人单位、就业信息获取、就业指导教育等软环境方面都与部属师范类重点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有不小的差距。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就处于相对劣势。
由于国家提高了经济条件和福利待遇,加上教师地位的逐步提高,近年来,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追求渐趋激烈。但是,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资引进“凡进必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使得公办教育机构进入的通路不畅,除了招考外,再无其他吸纳渠道,大大限制了师范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的途径;并且,国家无论是在教师招考还是“特岗教师”计划中对于报考考生的资格放宽,往届未就业的师范生以及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其他专业毕业生也可以与应届师范生一起参加招考,加上部属师范大学、综合类院校毕业生以及免费师范生的夹击,这就相应的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再者,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义务教育阶段生源逐年萎缩,对师资的增量要求不大,更加加剧了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理念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从而具有基本的教师职业素养,只要获得相应的文凭,就可以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教师的培养被一般的学历教育所取代。[1]在这种传统培养理念的熏陶下,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着课程结构老化、教学模式一元化、师范技能缺失、教师信念和职业道德培养匮乏等通病。作为高校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也是最能锤炼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教育实习,通常是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进行,一般情况下,教育实习由学校协调安排或者学生自行联系,但是,很多高校的教育实习实践流于形式、管理懈怠,使得师范生未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应有的锻炼,未能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技能、课堂话术、课堂板书等基本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再者,目前地方师范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严重,使得师范类高校逐渐褪去了自身师范教育的特色和个性,培养的师范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教学技能不足,难以达到招聘单位的用人标准,缺乏就业竞争力。
许多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从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开始建立了,进入相对稳定、有着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教育系统就成为了他们的职业追求。在毕业求职时,非公办学校不去、没有编制的学校不去的较高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的挑剔、就业竞争激烈产生了冲突。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毕业生产生了焦虑不安的负面情绪。而且,部分毕业生过于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多考虑个人得失,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成为衡量就业岗位价值的标准,宁愿待在城市成为待业人员,也不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地区和岗位就业。
目前,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停留在就业指导课程讲授和讲座的初级阶段,侧重于就业理论的传授,这种状态下,对学生有用的知识不多,并且,师资的匮乏和实战经验的缺乏,使得教师的授课大多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且,目前的就业指导难以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规划,缺少针对性。学生难以同自己的性格和需求相结合,造成了接受就业指导的学生仍然处于迷茫的状态,效果不佳。[2]再者,由于缺乏正确的就业指导,师范生对于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仍处于原始状态,对就业信息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认知不足,例如自己的专业适应性、人才市场需求、政府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等了解不够,难以为自己的就业做好合理规划。
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极为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但各地政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会设立很多“新的规则”,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阻碍。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科学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具体措施来。[3]例如取消户籍对单位招考的限制,取消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每年拿出更多的进入指标用于教育系统尤其是基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引进,并且要积极做好协调保障工作,减少就业体制障碍,做好各劳动力市场及教育单位的沟通联系工作,使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劳动力市场不处于割裂状态,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便利;[4]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更要做好师范类毕业生的分流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例如鼓励师范类毕业生继续深造、或参加公务员考试、应征入伍、自主创业等。并且要进一步加大优惠政策,例如对愿意到基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的毕业生实行学费代偿、职称评定优先、适当调高薪级等政策,充分调动师范类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最后,要引导广大媒体加强对教师正面形象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首先,作为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地方性和师范类是自己的核心定位。一定要认清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和自己的办学特色,不能盲目攀比。要通过自身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以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为立足点,以吸收优秀生源和提升师资队伍为基础,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
其次,作为师范类院校一定要注重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其就业的顺利与否。目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能力、与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造能力、先进教育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和必要的活动组织管理能力的师范毕业生。因此,师范院校还要注重立足于完善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改革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法。[5]
再次,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教育实习环节,高校应积极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协调,除了在毕业前的教育实习外也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师范类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进行全程化指导,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使师范生能够更快更扎实的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夯实自身的教学技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最后,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就业指导课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解读,着重在于让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自我、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科学的规划好自己的职业通路。在有了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再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知识的储备和就业准备。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队伍建设,使每位教师有能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个体辅导,并积极吸纳社会成功人士和优秀中小学教师进行就业辅导,采用课堂讲授、专家讲座、模拟招聘、职场体验等多样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要加强同用人单位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培育就业市场,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虚心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议和意见,并根据反馈信息做好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工作,合力打通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通道。
作为一名师范生,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完备的知识结构,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师职业的具体要求,做好教学实践环节的锻炼,努力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要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时更新就业观念,师范类毕业生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到农村和基层支教,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相关待遇和措施的不断落实,农村和基层已经成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
总之,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境,必须要形成政府、高校和学生自身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政府积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出台相应的缓解师范生就业压力的政策;高校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的优秀师范人才,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学生中广泛传播;师范生自身也要把握增强危机意识,将自身的职业追求和社会需要相结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实现师范类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1]杨艳花.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力提高的途径探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8).
[2]周贤.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J].湖南高等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蔡立彬.高校扩招后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金科.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的探索与实践[J].工作研究,2007,(6).
[5]钱舟扬.新时期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