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永存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恩格斯说:“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与前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才会真正把自我实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一个有道德责任感的青年才可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灵魂在高处的人,才能超然于物欲横流的世风,真正走向崇高”。
为全面、深入、准确的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并辅以座谈、走访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实证调查,在我省四所高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92%。本次调研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政治信仰、集体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几个维度展开,调查范围涉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涵盖了文、理、艺术、旅游、经管等专业,调研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既有来自上海、广州、大连、南京等发达城市的,也有来自边远山区、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的。学科和地域的分布均衡,为调研结果的全面性和信息可靠性提供了保障。调查结果显示:有78.6%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85.5%的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有坚定地信心,渴望加入党组织。有71.5%的被调查者对“中国能成为一个发达而强大的国家”持“非常有信心”的态度。78.2%的学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82.2%的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人生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67.1%的学生选择了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多数大学生希望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健全人格的人”,“向往崇高”是他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86.4%的同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76.3%的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难题在于提升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主要依靠个人学习奋斗。84.8%的大学生有正确的恋爱观,认为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和占有。绝大部分学生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有团队意识和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群体思想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大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理想、有抱负,富有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有端正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来社会、职业、生活充满向往。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刻变革,使得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态势,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思想交织并存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导向地位受到淡化、曲解、冲击。影响了一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主导政治信仰,调查显示,6.2%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真理”,17.2%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是美好的也是渺茫的,4.6%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缺乏理解、认同,有极少数学生信仰宗教和儒家思想,还有些学生感到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大学生应有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境界。二是价值取向趋于实用、功利。受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市场经济趋利化原则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注重金钱的价值和感官的享受。大学生所追求的崇高理想逐渐被以事业、爱情、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个人理想所代替,把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人生的理想,简单地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生活情趣趋于庸俗化、非理性化。调查显示,一些学生入党的动机是为了“谋求仕途发展”或“增强就业竞争力”,17.2%的大学生不愿意或没有考虑过“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问题,对于“个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一些同学持不同意或难以判断的态度,这反应出了部分大学生价值目标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和短视行为。三是自我意识凸显,缺乏大局意识和集体观念。80后、90后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厚,父母关爱备至,一些同学喜欢张扬个性、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推崇个人至上、唯我独尊,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关爱、尊重,集体观念淡薄,缺乏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决定着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和方向。大学生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又缺乏鉴别力。面对东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的叠加出现,其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以回避的渗透与争夺,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保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不竭动力,坚持用这面旗帜引领大学生前进的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引导大学生自觉理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明辨是非,排除杂念,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崇高、坚定,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让所有的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激励他们把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国家和集体作贡献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自觉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在奋斗的实践中提升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同志所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可以激励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思想共识,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启蒙心智、陶冶性情、温润心灵,教化熏陶大学生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爱国主义教育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育其自立自强、奉献祖国的美好品质。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大学生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开掘创新潜力,激发创造活力,锐意进取,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人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人们践行有了遵循。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作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目标,把“八耻”作为青年学生修养身心、锤炼行为、完善自我的警钟和反面教材,教育大学生客观认识现实世界,合理审视价值取向,调整好人生的航向,处理好在立志、立德、立才、立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自尊、自爱、自警、自强的良好情操,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践行者、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艰巨任务。高校应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的力度,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通过课堂上的正面灌输,让学生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使大学生不仅从情感上,更能从理论上、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知荣辱、明是非、争创新、讲奉献,提升理论素养,构筑坚实的“精神家园”。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在践行中体验、感悟,做到知行合一。“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离开了生活,离开了实践,再好的价值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应组织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帮扶活动、支教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和顶岗历练,在实践中培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体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1]冀学锋.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N].中国青年报,2007-02-18.
[2]吴少进,谢丽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实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3).
[3]闫英华.“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
[4]张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5]黎开谊.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多维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