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树红
新课标为我们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困惑,而新课标并不是解决所有教育教学问题的“万能钥匙”,很多问题的答案仍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下面我将从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谈谈语文教学中对践行课改理念的一些思考。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甚至要把讲台让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思维的间歇处、迷惘处,给予及时点拨。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朋友;在生活中,成为学生的知己。在教学中,要努力寻找自己的童心、与孩子同唱、同跳、同悲、同喜。这样一来,孩子也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作自己的知己,就会很愿意和老师交往,向老师倾诉他们的内心,让老师和他们同享生日的快乐,甚至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父母撒娇。
新理念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多地是备学生。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探究学习。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简化繁琐的书写和机械的环节设计,强化思维的过程,创新的设计和教学反思、解放思想、摒弃形式主义的做法。如实施“活页教案”、“电脑备课”、“集体备课”等,这种备课方式可以为老师们节约时间,使之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设计教法。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只有在班级里,面对黑板,在教师的讲解下,才能获得知识,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学校才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新课程引领我们拓宽学习的新渠道,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在生活中学知识,如:看一看——走出课堂,到实地去察看一下;问一问——到当事人(或相关人员)那里去询问,了解一下;查一查——通过调查、考证的方式对课文所反映的人、事、物、景等进行核实;试一试——亲身经历一下某种感受或体验;做一做——亲自测量一下,亲自规划一下,亲自演示一下,亲自组织一下……使课堂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
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作业练习陷入机械繁琐、单调封闭的误区,学生们在死记硬背、机械抄写的过程中,应试能力提高了,可学习的热情却降低了。因此,教师必须要打开作业设计的开阔思路。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设计趣味性作业;根据所学教材,设计操作性作业;根据学生生活,设计体验性作业;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等等。把实践的作业增多些,写的作业减少点,这样一来,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作业将会真真实实地改变学生的面貌。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由原来的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转向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由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学,转向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在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
新课程注重过程评价。评价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课堂上一句“谢谢”都可以增强孩子学习的信心;一次热情的握手,能让孩子感到自尊;一次亲切的抚摸,给了孩子真诚的鼓励。有时,甚至连教师的体态语言都能参与评价。
当然,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发现、总结。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心存改革之梦,勇于实践、求索,就一定会让课改之花开遍每一节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