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华,陈艳武
研究对象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各年级学生499名,其中男生344人,占68.9%,女生155人,占31.1%。
走访一定数量的专家,了解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涉及国内有关体育欣赏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研究内容,掌握了关于体育欣赏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发放问卷499份,回收49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8.2%。
对问卷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统计。
学生普遍认为体育欣赏就是观看体育比赛。对于观看体育比赛的喜欢程度的调查显示56.7%的非常喜欢,42.5%比较喜欢,仅0.8%不喜欢。对欣赏体育与参与体育的比较,两者同样喜欢的占51.5%,更喜欢欣赏体育的31.7%,更喜欢参与体育的16.6%。88.0%的学生认为体育欣赏是很好的娱乐方式,79.4%认为是了解体育的很好方式,67.9%认为能激发自己的奋斗精神,38.5%认为是种很好的学习交往方式,2.6%认为太浪费时间。学生的欣赏频率为:经常欣赏,47.7%;偶尔欣赏,12.4%,从来不欣赏,1.0%。从以上调查的4个学生总体对欣赏体育比赛的认知可看出,学生普遍对欣赏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倾向,虽然对体育欣赏的认识片面,但在意识中都能用行动去关注体育、欣赏体育。
表1可看出,兴趣对体育欣赏有深刻影响。对兴趣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体育知识的教育和相关内容的欣赏体验,三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此外,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关键,这一认识中既要有形式的美,又要有内容的美,让学生掌握审美方法,获知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事物,从深层次上把握体育美。体育欣赏的最终目标是对体育美的感知与靠近,在欣赏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实践,将学生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
表2可见,受到观赏对象影响的占84.8%,说明学生对感兴趣的体育知识投入的欣赏精力要多一些,对一些不感兴趣、不了解的不闻不看。之所以学生受到观赏对象影响的如此高,并不是学生不愿欣赏,而是对欣赏对象没有事先的相关知识输入与储备,缺乏正确引导。此外大众传媒也对学生的欣赏产生了影响(83.0%)。基本的体育欣赏离不开借助相关媒体,媒体对赛事的关注程度与投入热情深入影响大学生的欣赏行为与态度,媒体的观点也影响着学生对比赛的看法。利用媒体的广泛性与及时性是推广体育欣赏教育的很好方式,但学校体育教育是最基本的体育知识的输入方式与体育行为方式的塑造方式。
表1 影响大学生体育欣赏的内因
学生在体育欣赏的认识上有偏差导致观看体育比赛的可为与不可为因素,本调查对此进行了统计。大学生不观看体育比赛的原因:观看设施不足排第1位,占57.7%;其次为没有时间,占46.7%;“没有兴趣”仅占4.0%,排在第5位。可见,并不是学生,没有欣赏体育的兴趣,而是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和学生学业太重制约了欣赏行为。大学生的生活有其特殊的地方,学习任务比较重,加之学校的多媒体不可能经常对学生开放,导致学生没有场所欣赏体育。实践证明借助一定的媒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兴趣。在学生观看体育比赛的原因中,获得精神享受占84.6%,喜欢某一明星占62.5%,为支持的队加油占62.3%,学习高水平的技术与战术占43.7%,受同学朋友影响占29.9%,其他0.6%。可见体育所包含的积极元素是学生观看体育比赛的动力与出发点。资料显示,观看体育比赛会对观者产生积极的情绪效应,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全面的精神体验,体育所散发处的独有魅力淋漓尽致的通过画面或者视频表达出来,就如同参与体育一样,欣赏体育同样可以让观者体验到释放的功效。因此在体育欣赏教育中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欣赏观,抛弃一切不合理的狭隘的心理。
3.4.1 大学生欣赏体育比赛的相关运动知识的掌握
对于竞赛规则的掌握,了解基本竞赛规则的占81.4,精通竞赛规则并担任过裁判工作的占8.8%,知道比赛最新规则和发展趋势的占7.2%,不了解竞赛规则的占2.4%;对于观看比赛项目的运动技能的掌握,一般性掌握占47.3%,比较擅长占28.9%,不擅长占15.4%,擅长占8.4%。因此,学生对所欣赏项目的总体规则技术技能的认识与掌握是有一定基础的。只有深刻认识体育项目的本质与规律才可能深入的挖掘体育欣赏的乐趣。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技、战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一步步提高欣赏水平与层次,挖掘比赛背后所蕴含的体育所特有的文化含义。
表3 大学生对体育欣赏项目的运动技术知识掌握
3.4.2 影响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提高的原因
表5可看出,影响因素都与一定的体育知识输入和对欣赏项目的全面理解有关。大学生对体育的欣赏有着很强兴趣,但缺乏必要指导,造成学生体育欣赏水平的局限性,感性大于理性往往很难将欣赏行为持续保持下去。因此在欣赏体育比赛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提出观察目的、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其广泛接触体育,经常观看各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比赛、表演,熟悉和了解更多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经验,并通过分析、比较,逐渐养成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培养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它可起到延伸学校体育教育至中年乃至老年自我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体育教育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平台与体育欣赏环境,让体育欣赏的终身性与体育行为方式的终身性统一起来。
表5 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提高的影响原因
结果显示,76.2%的调查对象经常谈论体育赛事。观看体育比赛时的欣赏倾向依次是:运动员的个性魅力(86.4%)、比赛的激烈程度和不可预制性(84.6%)、高水平的技术发挥(84.4%)、灵活多变的技术与战术(69.7%)、体育道德风尚(43.7%)、赛 场 气 氛 的 好 坏 (42.7%)、教 练 员 的 指 挥 艺 术(33.3%)、裁判员的执法艺术(30.5%)。资料显示,在体育欣赏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倾向性,如:地域倾向、政治倾向、实力倾向、怜弱倾向。大学生对于各种赛事的喜欢程度是不同的,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篮球(90.0%)、足球(84.6%)、乒乓球(64.3%)、羽毛球(47.3%)、排球(47.1%)。从选择结果可看出大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与该项目的普及程度和在我国体育界的历史地位有很强联系。学生的欣赏倾向决定了欣赏内容,因此,在体育欣赏课中正确地把握学生的欣赏倾向,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欣赏提高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上来,最终把学生的欣赏倾向引导到科学和理性的欣赏上来,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欣赏者。
1)学生对体育欣赏的认识存在一定片面性。从借助媒体进行体育欣赏的角度出发,可看出学生对体育欣赏的总体把握是理想的。2)学生的体育欣赏内容受到体育兴趣的影响,对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所投入的欣赏精力比较大,不感兴趣的项目关注比较少。3)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受体育知识与信息来源的影响,多数学生的欣赏仅停留在过分关注比赛结果,其他与比赛有关事物的欣赏很少注意,感性欣赏大于理性欣赏。4)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提高受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与硬件设施的制约与限制。高校作为相对开放与自由的教育场所,其体育教育要为学生体育欣赏创造平台与环境,让体育欣赏的终身性与体育行为方式的终身性统一起来。
1)加强体育欣赏通识课建设,增加对体育欣赏课程的硬件与软件的投入和关注。适当开放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扩大体育信息的宣传力度。2)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和积极的体育欣赏观的培养,加强美学教育,提高欣赏者素质与水平。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发新的体育教学项目,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4)形成一定规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定期开展体育比赛,增加学生现场直接欣赏体育比赛的机会,增强分析比赛的能力。
[1] 樊 勇,朱富民.高校开设体育欣赏课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S1).
[2] 刘同员.体育健康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 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4] 盛建平.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5] 王德洪.大学生体育欣赏意识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3).
[6] 成月祥.论体育欣赏[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7] 李桂玲.论体育欣赏与素质教育[J].体育科研,2002(4).
[8] 贾锦山.谈高校体育欣赏教学[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9] 陈宇家.浅谈高校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及其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