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工学院 外语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定义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简单来说,文化就是某一社会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1]。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在泰勒对文化所下的经典定义基础之上,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文化的定义,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定义当中,文化都包含以下四个本质特征:一是社会习得,而非遗传获得;二是社会成员所共有,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三是具有象征的特性,语言就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关联。不同文化的影响最先是以冲突为起因的,之后由冲突引起了思想上的震动,进而出现认同与拒绝的争端,其结果凡是顺应历史前进潮流、符合文化发展需求、可弥补自身文化欠缺的便被吸收、接纳、融合和升华,产生新的文化符号和概念。而这种冲突的引发往往是由翻译开始的。国外研究认为,翻译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译者要从译语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翻译方式,即是针对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手段和策略。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翻译,势必要充分考虑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景点内的英文翻译信息,帮助游客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内容的同时,很好地体现了翻译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对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介绍和宣传作用。
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修建于1959年,位于市中心标志雕塑沙湾牧羊女附近,是中国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最早建立的专业型博物馆之一,也是现在中国仅有的研究盐业历史的博物馆。修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会馆是其馆址所在,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其建筑特色别具一格,很好地融入了明清两代的宫廷和民间艺术,保存有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等珍贵文物和资料信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响下,全馆职工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陈列的设计、安排、制作和展出中。经过多年的更新改造和完善提高,终于在1986年以它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呈现于世人面前。在300 多米的展线内,以生动立体、形象多变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以自贡为中心的井盐业在钻井、采卤、输卤和制盐等方面的历史进程,真实地再现了华夏儿女在人类钻井技术上所取得的杰出贡献和伟大成就。在科研领域方面,从1993年开始,该馆计划安排并且逐步组织实施盐业史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实施项目监管。先后组织编写和公开出版了《中国自贡盐》、《滇盐史论》(合作)等专著和图书;开展了《中国盐业历史》、《中国盐文化》、《中国盐业史辞典》等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盐业史研究的体系,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不段丰富和完善馆藏信息和设施的同时,博物馆还非常关注和重视馆内景点和文物的翻译宣传工作,对所有展区、文物、设备都进行了相应的文字注解和英文翻译,很好地起到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展现华人精神风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尤金·奈达曾指出:“Translating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看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2]。翻译是人类在不同语言之间交流思想,即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有了翻译,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得以交流思想;有了翻译,不懂原语的人,能够看懂用原语表达出来的信息,包括资料、文件以及文艺作品[3]。文化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涉及该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4]。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展区,通过对相关文物、资料、设备以及产品的英文翻译,能够使外籍游客较全面地了解自贡与盐的历史渊源以及相关的文化发展,向游客和世人展现自贡丰富的“盐之精神”与“盐之物质”,体现自贡文化独特的“盐味”。
自贡因盐建镇、置县、设市,素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其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自清朝中叶以来,自贡就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的中心,拥有丰厚的盐业历史文化积淀。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反映井盐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生产工具和设备的盐史文物、治井工具、打捞工具、契约帐册等珍贵资源和物品,对于了解、认识以及加深对自贡盐业历史信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打捞工具介绍:这类工具主要有偏肩、木龙、系子、二股须、三股须、四股须、五股须、扫镰等。其功能是打捞掉入井内的锉具和抱取垮塌岩石。(Fishing tools:Tools of this kind are pianjian,wooden dragon,xizi,erguxu,sanguxu,siguxu,wuguxu,sweep-saw and etc.Their main function is fishing fallen bits and collapsed rock stone.)在清代凿井程序图中则分别清晰地列明:井口(drilling well mouth)、下石圈(building stone ring)、凿大口(breaking big mouth)、下木柱(building wooden casing)、凿小口(drilling small mouth)等工序的作用和功能,帮助游客认识和了解当时的钻井、采卤过程。除此之外,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对中国井盐科技史的介绍,宣传板上提及: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卤有黄卤、黑卤、岩卤之分;盐有海盐、湖盐、井盐之别。(That which exists naturally is called brine and that which is made by man is called salt.Brine is classified as yellow brine,black brine and rock brine;salt is classified as sea salt,lake salt and well salt.)更多的历史信息如:自贡最早出现卤水自流自喷的盐井—自流井(Ziliujing—The first artesian salt well in Zigong);自贡最深的黄卤井—金海井(Jinhai Well—The deepest yellow brine well in Zigong);自贡最深的黑卤井—宝善井(Baoshan Well—The deepest black brine well in Zigong);中国第一口岩盐井—发源井(Fayuan Well—The first rock salt well in China);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Shenhai Well—The first deep well over 1000 m in the world)等等。
文化是在历史中产生的,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历史的见证而独立存在。通过宣传普及井盐历史人物,可以更好地了解井盐文化的发展。修治井技术的代表人物—颜蕴三:清末王三畏堂的雇员,一生改进和创制了不少锉井、固井、修治井的工具。盐场有名的用以打捞井下落锉等物件的工具偏肩,即是经颜蕴三的改进而更趋科学。(Representative of Well Repairing and Maintaining Technique—Yan Yunsan: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Yan Yunsan was an employee of Wang Sanweitang.He ameliorated and created many tools for sinking cable well,well strengthening,well repairing and well maintaining.The tool Pianjian(one kind of fishing tool for fishing fallen objects),was very famous in salt site,after his alteration,was more scientific.)在这个翻译中,译者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式对偏肩这种打捞工具进行了诠释,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了这种物件以及它和修治井技术的代表人物颜蕴三之间的紧密关系。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卷66 中有记载僧一新开井的事例:“梓州旧无盐井,有僧一新者,不知何代人,指地教人凿井,咸泉涌出,为利无穷。及卒,士人置寺奉其遗躯,为塔祀人。”盐业历史博物馆对其翻译如下:There was not salt well in old Zizhou and there was a man whose name was Sheng Yixing.No man knew which dynasty he lived,but he was able to tell people where to dig salt well.People found brine in the well and they got many profits.After his death,native people put his body into a temple for giving him respect and built pagoda to offer sacrifices for him.在此翻译中,译者采用brine 这一词汇来对译原文中的“咸泉”,既简洁明了又把“盐”这一概念很好地进行了表达和诠释。再如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167 中提及梅泽凿井的事迹:“泽本夷人。晋太康元年,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咸泉涌出,煎之成盐,居人赖焉。梅死,官为立祠。”对应英语译文:Mei Ze was a person of minority.In the first year of Tai Kang in the Jin Dynasty,because of hunting,he saw a few liquid on the rock and he drank it.He found that taste of water was salty,then he dug the rock to 300 Chi deep,salty water came out.After boiling,it became salt.The people lived around the place depended on this salt resources.After Mei Ze died,officials built ancestral temple for him.在此英文对译中也非常清楚明确地把文言文翻译转化为了通俗易懂的现代语,使更多的外来游客认识并了解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中存在的梅泽这一人物,以及他与盐井的历史渊源。
文化与科技向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通过对某区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大致掌握其科技的脉络和走向;通过提高和发展某地区的科学技术,则又能反过来促进和提高该地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素养。盐业传统科技是自贡井盐文化的核心内容[5]。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很多展厅里,随处可见古代各种凿井、采卤、输卤、制盐高超水平和精湛技术的英文介绍,有些技艺甚至沿用至今,为现代制盐工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坚实的基础。如自流井深井钻凿技术在清代道光年间已趋于成熟,其周密的凿井工序,纠正井斜、补腔和叼换木柱等工艺,是中国古代钻井技术的伟大创造。(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guang of the Qing Dynasty(1821-1850),the deep well drilling technique in Ziliujing tended to be mature.The complete set of techniques was a great invention of Chinese ancient well drilling,comprising the systematic procedure of well drilling,and the techniques of correcting well deflection,fishing fallen objects,borehole cleansing and wooden column replacement.)在这个英文解释中,译者对清代道光年间进行了年代注解,不仅避免了语言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还更加生动立体地表现了在一百多年前的清代,自贡市的深井钻凿技术就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又如中国井盐输卤技术,伴随采卤技术的演进而发展。从早期的渠道输卤和管道输卤,发展到宋代肇始,明清时逐步完善的竹笕输卤工艺。现代管道输卤使用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和科学的输卤体系。(Chinese brine transport technique has developed with the evolvement of brine extraction technique.It originated from the ditch and pipeline transport in the early days and developed into the bamboo pipeline transport in the Song Dynasty,which was perfect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aterials,facilities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a scientific system of modern pipeline brine transport has been formed.)另外,游客在展厅还可以了解到真空制盐技术的相关信息:真空制盐是较自然蒸发和敞锅蒸发更为先进的一种制盐技术。中国井盐生产中的真空制盐,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70年代后广泛推广,并逐步取代了传统敞锅制盐技术。(Vacuum salt making is a more advanced technique compared with natural evaporation and open pan evaporation.It began in the early 1940s and it was widely popularized in the 1970s.It has gradually taken the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salt making with open pan technique.)
旅游是实现文化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和保护文化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通过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翻译宣传和介绍,可以很好地推广本地的文化产业。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入口处就有一副介绍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盐业园区的宣传板,中英文注解中都简单明了地介绍了盐业园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及燊海井、王爷庙、吉成井和东源井等盐业遗存(Well Salt Industry Scenic Area includes Zigong Salt Industry History Museum and ancient salt well relics such as Shenhai Well,Wangye Temple,Jicheng well and Dongyuan Well.)通过这句英文翻译,可以让更多的外籍友人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了解燊海井、王爷庙、吉成井等周边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旅游景点。除此之外,在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简介中也提到其前身是首批国家地质公园自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08年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其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Originated from the former Zigong Dinosaur National Geopark,the first batch of the same in China,the Zigong Global Geopark was included into the Global Geoparks Network(GGN)by UNESCO in February,2008.)在对该地质公园的细节英文描述中还提到了有“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植物群落(spinulose tree fern:a kind of living fossil),不管是恐龙化石还是有“活化石”称誉的桫椤树,都是自贡著名旅游景点特色的象征,对自贡文化、地理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介绍作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的文学、哲学、艺术(包括音乐、绘画、影视、建筑等)、风土人情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理应成为我们推广传播的理由[6]。井盐文化如一面旗帜,凝聚着自贡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代表着自贡城市的文化核心,彰显自贡城市文化的特色风貌,引领着自贡城市的未来发展[7]。自贡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自贡市政府将围绕建设“产业自贡、生态自贡、文化自贡、创新自贡、幸福自贡”等“五个自贡”和“一枢纽两新城三基地”的战略部署,着力推动经济社会“三跨越两提升”。这其中的“文化自贡”和“三基地”建设都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密切相关。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容器”[8]。自贡现存的盐商会所,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盐商住宅、寨堡、祠堂、公所、摩崖造像等巨厚丰富的井盐文化遗产,无不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铸就了这座城市活的灵魂[9]。近几年,无论是从国家和政府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支持,还是自贡市的自身建设条件来说,都体现出研究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景点翻译中的文化传播具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翻译,这种表面上看起来仅是文字转换的语言行为,其根本实质绝不是简单地传播知识和信息,而是文化输入和文化建构的过程[10]。因此,通过分析研究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翻译中的文化传播,希望既能促进和发展自贡的文化传播力度,又能引起更多的学者来关注博物馆外宣翻译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为自贡市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总体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6.
[2]Eugene A.Nid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72.
[4]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8.
[5]詹玲.自贡:一座盐巴塑造的城市[J].盐业史研究,2010,(1):56-59.
[6]郭艳梅.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3-125.
[7]游建军,康珺.井盐文化:自贡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1-44.
[8]尹志山.建构以人文价值与资本价值为内涵的城市精神[J].阅江学刊,2011,(4):50-55.
[9]黄健.关于保护与开发自贡井盐文化遗产的一些设想[J].盐业史研究,2011,(3):49-52.
[10]王颖.翻译与文化再现[J].外国语文,2011,(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