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玮 刘福义
(1.河北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41;2.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18)
儒家思想是主导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内核,新儒家是对传统儒家理念的继承与创新。继承之上的创新是好事,然而继承什么?如何创新?怎样看待新儒家?一直是个尖锐而复杂的重大问题,向来争论不止。对待传统文化,一味复古无异于作茧自缚,大幅创新不能失其所本,因此,如何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同时使之发扬光大,使其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业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知史方能达变,鉴往尚可知来,笔者立足《论语》这一儒家经典,从文本视角探讨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选择《论语》作为源头,因为它是儒家最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门师徒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读懂《论语》,弄清文本深蕴的博大理念,发掘其间的文化精粹,探寻它们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与消极影响,于此前提下,解读评判新儒家方能有的放矢。
《论语》的经典理念历久弥真,对《论语》的学习与解读成为时下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由于错讹、句读、师承等复杂原因,其中的误读误解屡见不鲜。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多数人的理解是,身形懒惰、不辨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常识。事实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不,是语气词,意思是,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1]再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通常理解是,做官优秀就学习,学习优秀就做官。其实,优,有余力。意思是做官有余力,就广泛地学习以求更好;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以便兼济天下[2]。类似例子很多,难以尽举。因此,如何透彻地把握传统儒家理念,《论语》的阅读与理解显得尤为重要,至少务必树立三个观念:语境观、系统观、发展观。
(一)语境观。《论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深,含蓄隽永,其解读必须还原语境,置身其间,方能体悟精要。反之,忽视其语录体特点,脱离语境,断章取义,无疑是一大禁忌。仅举下例,籍以说明语境对于正确理解的重要意义。“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话语向来是批判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其实结合上下文,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全体妇女,“女子”这个词,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小人”不是泛指卑微百姓,而是其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正如邢昺所说的,“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蓄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3]245进一步研究发现,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是在特定背景下所发的感慨,是针对南子和雍渠谄媚卫灵公而言的,他的批判对象是国君身边争风吃醋的嫔妃姬妾和谄笑媚主的奸臣贼子,不能以偏概全,借此攻击孔子显然有失公允[4]。
(二)系统观。《论语》作为语录体著作,绝非简单和随意的话语堆砌,而是以严密的内部结构,在貌似松散的形式背后,借助整体篇章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汇聚了儒家博大精深的高超理念。解读《论语》,必须综观全局,融会贯通,将其体系化、科学化,方可体悟其精髓。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之论,粗略看来,上下文之间似乎东拉西扯、语无伦次。但是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三句话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片段,其内部系统性是很紧密的,是统摄在孔子讲解“学习问题”这个大语境之中的。可以理解为,“学习并按时温习,那是愉快的;(学习的时候)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交流、探讨)同样是一大乐趣;(学有所成)却不为人知,不因此而生气,这是君子的风度。”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于此,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上述开篇三句,讲述了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交流探讨,互通有无的学习方法,以及修身成己,不为世俗所累的思想境界。《论语》所记录的只言片语,绝非孤立独存,而是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的,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儒家理念。体悟《论语》,系统观不可或缺。
(三)发展观。《论语》所蕴涵的儒家思想,甚至包括整个儒家思想史,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之中,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客观审慎地加以理解,不可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亦不可厚今薄古,苛责前辈。
新儒家又称新儒学,是近代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家,是指梁漱溟、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家。广义的新儒家是指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新儒家力图恢复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主导地位,积极重建儒家的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吸纳融合西方文化,借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新儒家经历了八九十年的发展演变,涌现出诸多著名的理论家、思想家。关于新儒家的发展阶段,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从20年代至40年代,是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他们引佛入儒,融心学、佛学、西方生命哲学于一体,力求发扬传统儒学中的心性之学,适应民主与科学的新潮流,创立新的儒家体系。从50年代至70年代,是以唐君毅、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他们继承引佛入儒,同时引进康德的道德哲学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建立道德形上学的心性学说。80年代以来,是以杜维明、程中英等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他们反对把儒家文化与现代化对立,提倡儒学本位下的思想多元化倾向,利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新思潮诠释中国传统哲学。2004年7月,大陆新儒家在贵阳举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会”,这标志着大陆新儒家主体地位的确立。大陆新儒家舍弃“心性儒学”,主张儒学制度化、法制化。其强烈的政治诉求立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现代新儒家虽然主要是一种哲学文化思潮,但它也有明确的社会政治观点,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功能,看不到这一点就是政治上的糊涂虫。”[5]200-201有学者根据新儒家的政治诉求强度,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心性儒学阶段和政治儒学阶段,或者说儒学阶段和儒教阶段[6]。相比之下,前三代新儒家坚持“心性儒学”的立场,力图将儒学哲学化,客观程度上大大促进了儒学现代化的进程。
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派别,自产生开始,一直是褒贬不一。近年来,当代新儒家受到传统文化研究群体的批评,这一群体深谙传统儒家文化,他们的批评更加尖锐深刻。但是这一群体同样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的立场,他们主要着眼于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认识,因此,这些批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学研究的深入。
客观讲,新儒家广泛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在方法上、态度上存在诸多不足。它把复杂的、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归结为儒家文化,这是不符合事实的,而且它对传统儒家文化的糟粕及其负面影响往往刻意回避,这是完全不必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前三代新儒家和大陆新儒家都是不同程度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总起来看,前三代新儒家是要以儒学为主体、为本位、为主导意识形态来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冲突的。前三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并非完全处于对立状态,但是它们的分歧远远大于共同点。大陆新儒家激烈反对前三代新儒家“心性儒学”的路子,主张政治儒学,以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思想二者不可得兼。因此,大陆新儒学不仅是文化思潮,更是政治思潮。
然而,马克思主义与新儒家在政治上的对立,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没有文化上的沟通。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一向主张对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加以继承。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光芒万丈,世界瞩目,其中许多内容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如前所述,传统文化精髓在思维方式、处世态度、精神境界等方面,都能给现实社会提供极其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向来主张“去粗取精”,弘扬精髓,剔除渣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没人反对。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儒学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儒学。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墨家等流派同样为旷世奇葩,光彩照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儒家。因此,我们主张明辨真伪、兼容并蓄、积极继承、发扬光大。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清楚,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思想资源,儒学是有其局限性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其指导下,深入进行儒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积极吸取其中精华,为我所用,修身治国。同时,强我国力,扬我国威,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推向世界。
[1] 宋永培,苏宝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作何解[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1,(3).
[2] 谭佛佑.“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辨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0,(4).
[3] 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毕宝魁.《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本义辨析[J].辽宁大学学报,2010,(1).
[5] 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 张世保.“大陆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探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